叹苏适(kuò):大宋风华下的遗珠之憾

彭鹏保红 2024-12-15 15:32:34

志盖正书“宋承议郎、眉山苏仲南墓志铭”3行12字,为墓志题盖的是苏过,为苏轼之季子,苏适的堂弟。

墓志由苏适的亲哥哥苏迟撰并书,行楷相间,有其伯父苏东坡“自然率真、天真朴拙”的书风,体现了宋代轻松自由的书法特点。长兄为弟写墓志铭,内心该多悲伤?

苏适墓志出土于郏县三苏坟,也证实了苏轼、苏辙的埋葬地(苏洵的衣冠冢)就在郏县这一历史问题。

在网上找到苏轼的行楷《吏部陈公诗跋》,比较而言,苏迟真继承了伯父的衣钵。

苏适墓志可以说是我最熟悉,最亲切的一方墓志,墓志提到的他的家人:祖父苏洵,父亲苏辙,伯父苏轼,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构筑起文学苍穹的熠熠星河,却也是苏适最亲近的家人。想那幼时的苏适常伴父兄左右,或聆听伯父的奇思妙想,或受教于父亲的严慈督导,定是羡煞旁人。

曾有人问:若能穿越到古代,最想与哪个古人交朋友?苏轼之名屡屡高票当选。这位洒脱豪迈、才情纵横的大文豪,可见魅力跨越千秋。

​而苏适是苏辙的二儿子,苏轼的亲侄,按照苏轼与苏辙的相亲相爱的程度,苏适一定被苏轼抱过、亲过、举高高过。​羡煞我也。​

苏轼也最喜欢苏适这个懂事的乖崽崽,认为后辈中苏适最像自己。墓志有:

伯父东坡公以为其才类我,尤喜与之论政事。虽仲南亦每自负,若将有为于世者。

苏适天性纯善,能推己及人,基因里承继苏家仁厚,墓志所载一事,就可见证。志文中:

有老人与少妾处者,诉其子将不利于己。仲南骤诘之,曰:“翁年如此而欲杀壮子乎?一陷吏议,子不得生矣。”其人流涕。再谕之曰:“必有为画此计者。老而杀子,身将焉托。少妾其可恃耶?”其人益大感悟。盖妾不得逞欲,譛谮去其子也。悔之,出财以嫁妾,而后父子复相安矣。

这是墓志上的一段话,有一个老者告自己的儿子不孝,苏适本能地不信,在那个孝道大于天的环境下,儿子怎么敢不孝顺父母?如果是事实,那儿子就活不了了,遂问老人:你年老了,要杀壮子,你想清楚了吗?你小妾能养你吗?让老人幡然悔悟,父子关系和好。

志文还写到:苏辙被贬岭表,苏适仲南移疾而归,求田问舍,缩衣节口,以备南北养生之具,而往来于其间。

可以看出苏适非常重视、爱护家人,尽己所能照顾家人。

志文:授信阳军司録事。浉水大溢,雨霪不止,辟祠庙以居老弱,鸠畚筑以固堤坊。水之所向,以身先之。众皆趋赴,城赖以完。

苏适在信阳任职,当地发大水,他从容应对,安排老幼,加固堤防。这不就是我们当代公仆的完美形象?还冒着个人被弹劾的风险开仓放粮。

志文:仲南请发义仓以济众。守曰:“未白使者,不可。”仲南曰:“事不可缓也。出粟而被谴,吾任其咎。”民赖以安。”

志文末尾:山帅赵公述美荐通判广信军。时契丹衰乱,燕人归附,金谷甲兵之务方兴。仲南昼夜勤瘁,事得以济。而疾亦作矣。加之同寮刚愎忤物,仲南亦不能堪。吏民忧其以病去,祷于塔庙者相继。宣和四年(1122年)九月八日卒于官舍,享年五十五。

苏适卒于1122年,离北宋灭亡的1127年,只有五年时间,一个王朝的覆灭已经成了不可逆的趋势。

那时已经是外有强敌,内还有掣肘,苏适心力交瘁,积劳成疾,哪怕百姓到寺庙给他祈福,苏适还是55岁死在工作岗位。通过墓志铭,我们看到一个宋朝的士大夫,心系百姓,一心为民的高大形象。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悲从心起,多么有才华的一个人,多么有善的一个人,多么敢作敢当、一心为民的一个人,可在北宋后期的官场中,却只能艰难维系,最后累死在工作岗位,北宋的赵家皇族,负了苏轼、苏辙和包括苏适这一大家人。难怪走向灭亡。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