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地被《狼图腾》等读物看作是堕落的活动,但古代的强军统帅们可不这么认为,不但中原王朝的军队要屯田种地,就连大漠和东南亚丛林里的军队也要种地。
农民是冷兵器时代最好的兵员,这是古罗马军团都再三强调的观点。罗马军事著作《论军事》一书就认为,最好的兵员就是农夫,士兵就是拿着武器的农夫,“同一个人,既是军人,又是庄稼人,不过掉换一下手中的工具罢了”。中国古代征兵也尽可能地征召自耕农,秦汉时期的良家子、隋唐的府兵就是典型。
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有时候也种地,谁要是穿越过去告诉他们种地很堕落,他们一定会直接用弓箭反驳。秦汉时期的匈奴人就种植小米,不同的匈奴部落在游牧路线上顺手种上小米,然后从汉地千方百计弄到陶罐保存这些粮食,这些瓦罐装的小米被他们保存在冬季的山区避寒营地中,充当最后的食物储备。和匈奴人同时代的乌桓人也会种植粮食,乌桓人粮食种植水平很可能比匈奴人强得多,因为两汉都有乌桓人酿造粮食酒的记载,乌桓人酿酒需要从汉人手中购买酒曲,这才被汉朝人知晓。
蒙古人也种植粮食,蒙古部落中著名的汪古部就以种植粮食而著称。成吉思汗西征时,军队中还有专门的“阿姆其”机构,负责作战期间的农业生产。蒙古人远征的主要食物之一就是小米,西方传教士记载说“他们把小米放在水里煮……他们每个人在早晨喝一二杯,白天他们就不再吃东西……在晚上,他们每人都吃一点肉,并且喝肉汤”。蒙古大军西征、南下时,一旦遇到久攻不下的城池,蒙古大军就会在城市周边种植粮食,一边攻城一边让征召来的炮灰种地。元军进攻襄樊时,就让大量汉人部队进行屯田,忽必烈远征日本的作战计划中,也有边屯田边打仗的内容。蒙古大军还把沿途征战得到的种地小能手们集中起来,把他们当做重要的人力资产,运回蒙古老家。在元代,蒙古大汗们还在和林等地进行屯田,一年的屯田收入就有20多万石。
元朝灭亡后,明军多次杀向蒙古草原,毁灭了应昌等蒙古人屯田基地。但明清梁朝的蒙古人真没有忘记种地的好处,他们文化低,也知道粮食比奶制品、肉制品更能保存。蒙古的俺答汗还一度效法中原皇帝,在包头“用牛二犋,耕田约五六顷”,整个阴山地区,土默特蒙古人开垦出了“良田万顷”。包头等地蒙古人种地的习惯一直持续到了清朝,清朝包头附近的蒙古人拥有土地七万5000多顷,只有四分之一的土地是用来放牧的。清代的蒙古人甚至出现了大量佃户,和汉族地主频繁发生纠纷。清代最强悍的准噶尔蒙古人也种地,葛尔丹被困在科布多时,就是他的大师兄桑结就派了大量藏族农民帮助他度过难关。
咱们中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的政权是农兵一体,它们作战时也经常边打边种地。南诏并不给士兵提供大量军粮,南诏士兵战前要在自家准备“粮米一五升 ,各携鱼脯 ”,自带干粮和咸鱼作战,在战斗中南诏士兵要么抢夺敌人的食物,要么在敌人的土地上种田,缅甸人等东南亚国家的军队也是类似的作战模式,缅甸三大王朝的军队在作战时都要自带煮饭锅、米、盐和虾酱,缅甸军队打仗时也好像是饿死鬼投胎。如果战事拖延,缅甸军队就在敌人的土地上(尤其是它的死对头泰国)长期驻扎,一边在敌人的土地上耕种,一边打仗抢劫。由于东南亚等国的热带季风气候,这种边种地边打仗的模式是当地的主要作战模式(雨季时敌人无法组织大规模进攻)。
种地,尤其是在敌人的土地上屯田种地可以大量节省军费开支,这在冷兵器时代是最硬的道理,就算是游牧民族也承认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