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交媒体上的一条短视频把网友整无语了。
一位14岁的女孩因为午饭做多了而被妈妈数落。
“我是要表扬你吗”
“你中午给我整这么多菜”
“两个人怎么吃啊”
这位妈妈一边用不开心的语气责备女儿,一边用手机拍桌上做好的饭菜。
三菜一汤加卤鸡爪,有菜有肉,女儿还给她盛好了饭,切好一半的水果也摆在她的位置上,挺用心的。
一旁的女儿被妈妈的话整得不知所措,一脸的茫然。
据这位妈妈说这些菜是两天的量,现在全让她给炒了,吃不完又要浪费了!
看完视频的网友炸锅了,纷纷为小姑娘鸣不平。
“你明明可以说,宝贝你太棒了做了这么一桌子菜 ,好厉害,不过我们两人吃有点多了 ,晚上得继续吃了 ,下次我们可以少做一点,分几次让妈妈可以多尝尝你的手艺, 可你偏要一副质问的语气。”
“女孩肯定心里难过死了,她甚至不明白为什么会被指责,妈妈明明可以先表扬,用温和适当的语气引导,相信她做这顿饭的时候是开心的,是希望能够获得表扬的,况且她才是14岁能够做一顿饭已经很好了,无法理解家长为什么会阴阳怪气。”
“你的孩子为妈妈做了很多菜,甚至切好一半水果摆在你面前,等你回来吃饭,想着你们开开心心的幸幸福福的吃一顿,而你却说你做了这么多两个人怎么吃?你还反问她我应该夸你吗?真是有你的。”
“女儿有这份心意很难得,就算是菜做多了也可以先表扬一下再跟她说浪费的问题,而不是扫兴和打击她的积极性,妈妈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
面对网友一边倒的批判和指责,这位妈妈发视频做出了回应,只是视频呈现出来的内容更加令人窒息了。
妈妈问女儿,昨天我说你菜炒多了,你有意见吗?
女儿:没有。
妈妈:你没有意见,但是网上很多人有意见,说我骂你不配当你妈,你觉得我配当你妈吗?
女儿(沉默):这不是我说了算。
妈妈:你就说我这个当妈的好不好?
女儿(犹豫):还好。
或许是女儿的回答令她不满意,于是她又紧接着问,我丢了工作带你跟姐姐,把你从小带到大,你说我对你好不好,说实话。
女儿(犹豫):还好。
看完的网友都沉默了,女儿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已经给出了答案,而且在回应视频里还暴露出了这个家庭存在的问题,妈妈强调自己为女儿们做出的牺牲和付出,无形中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
短短两条视频,炸出了无数原生家庭的痛,扫兴的父母给子女带来的伤害有多大?
今年的母亲节,一个男孩买了束鲜花送给妈妈,然而收到花的妈妈非但没有感到开心,还劈头盖脸把男孩骂了一顿。
“买什么花,浪费钱!”
“这个一点都不实在的东西,过两天就得扔掉,赶紧给我退掉!”
虽然很不情愿,但男孩还是听妈妈的话把花退掉了,回到家里他委屈地哭了起来。
在妈妈看来,鲜花就是又贵又不实在的东西“,儿子的做法纯粹是在浪费钱,比起鲜花,柴米油盐酱醋茶这种实实在在的东西才更加实际。
她和开篇提到的那位妈妈一样,都是对子女毫不留情的指责,完全忽略他们的心意。
一腔热情被一盆冷水泼下,他们的伤心失落可想而知。
面对子女的心意,明明有更加妥善的处理方法能照顾到对方的情绪,但她们偏偏都选择了最差的方式——当场扫兴。
而扫兴恰恰是很多中国父母的通病。
很多网友分享自己被父母扫兴的经历。
“单位发了端午节福利券,网友买了米油寄回家,家里人说又不是买不到。”
“带妈妈去喝楼下新开的奶茶店,她说喝奶茶不如喝水,乱花钱。”
“兴致勃勃跟亲妈谈假期安排,过年去老公奶奶家吃饭,亲妈说你把我拉黑吧,我不想看到你们开开心心过年。”
一位网友小时候的作文写得很好,爸爸的同事夸她文笔好,她爸对同事说那是网上抄的,长大后她给家里买年货,家人说买的都是啥,他们根本都不吃,从小到大家里人对她都是打压挑毛病。
网友分享的经历都趋同于,每当跟父母分享喜悦的时候,总是遭到他们出言打击,在你最开心的时候泼上一盆冷水,而当你跟他们倾诉烦恼,又遭受到他们的讽刺和挖苦。
明明是想通过分享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收到的往往却是伤人的利刃。
甚至有的父母还特别喜欢强调自己的付出和牺牲,让子女在无形中背上一种负罪感和道德压力,一旦孩子们过得开心,就拿出来敲打一下。
网友很开心地跟父母分享自己吃到美味的火锅,妈妈反手就跟她说自己中午吃了三块钱的辣椒酱拌饭。
这让网友产生了心理愧疚,父母省吃俭用吃几块钱的饭,而自己却在吃大餐。
这种愧疚心理渐渐在脑海形成一种认知,自己不配获得快乐。
很多感情诉求都没有得到回应,进而对父母的失望,很多人因此不愿意再跟父母有过多接触,避免遭受伤害。
惹不起难道我还躲不起吗?闭嘴,屏蔽,翅膀硬了选择逃离家庭和父母。
“开心的事不能说,平常事不能说,不开心的事更不能说,因为我爸对我永远不满意,小事觉得我折腾,困难的事骂我处理不了,现在已经学会了闭嘴,对他封闭我的生活。”
这种防御机制心理学上叫做失望性情感隔离。
具体表现是,子女和父母没有亲人的感觉,不想沟通也不想有情感链接,开心的不开心的都不愿意跟父母分享,最好的相处模式就是各过各的。
潜意识里子女觉得父母无法理解自己也靠不住。
无疑这种相处模式,只会让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淡漠。
父母的习惯性扫兴,是真的不愿意看子女过得好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没有哪一对父母会希望子女过得不幸福。
其实父母的扫兴心理是出于权威感和认同的丧失,子女长大后有了自己的想法,潜意识里他们却还没有接受这个现实,只能通过否认来增强对子女的控制权,以此强调他们的重要性。
此外,父母教育和沟通方式,习惯性泼冷水,打击,扫兴,很大程度来照搬了他们父母那代人。
就拿不要浪费来说,归根到底他们生长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从小苦到大,勤俭节约是刻进骨子里的,代入他们的身份,回望他们走过的路,或许能理解为何他们会成长为今天这样。
最后就是很多父母总是习惯性地站在“为孩子着想”的角度看待事情,当他们做决定时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这个时候就要需要父母蹲下身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倾听很重要,同时也要允许自己和孩子享受当下的快乐。
不做扫兴的父母,做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