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大会》中,童漠男说:
“就一个人啊,竟然可以在没有钱、也没有事业的同时,还没有时间……”
说来讽刺,但很现实。
当忙碌成为一种惯性,你是真正拥有时间,还是被时间推着向前走呢?
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因为,未经审视的人生,很可能只是日复一日的重复。
重复久了,置身其中,就会觉得正常。
习惯了某种正常,稍微注入一些新的力量,就会被视为不正常。
整天忙忙碌碌才正常,闲暇变得很奢侈,陪伴变得不走心。
成年人的忙碌,陷于一种生活的两难,放下工作,养不起家庭,拿起工作,给不了陪伴。
长大后的孩子,会选择远走高飞。
一句“工作忙,没有时间”,似乎就可以解释很多问题。
对于亲人的陪伴,在逢年过节达到一个峰值,一种广泛而热烈的仪式感过后,随之而来的,是落寞、冷清。
对于孩子的陪伴,更多地关心成绩,关心大人所看重的问题,而不愿倾听孩子的心声,不问问他们,真正喜欢什么。
到了一定年纪,当你开始意识到,生命到头来是虚无的,如果每个人生命的结局都通向虚无,过程到底该如何经营,什么是生命中真正重要的,就会成为最值得思考的课题。
成年人的忙碌,背后都有代价。
我们行色匆匆,浪费了很多时间。
巴克曼说:
“那些活得匆匆忙忙的人,会错过很多东西。”
01如果故事有颜色,巴克曼笔下的故事,一定是五彩斑斓的。
他的每一则故事,描摹现实又不失温暖,语言质朴又引人回味。
好比你习惯了冷眼打量这个世界,不经意间温暖的一瞥,却发现,原来所有冷漠疏离只是保护色,而世界的底色,其实是暖色调。
《长长的回家路》是巴克曼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它讲述时间,也讲述恐惧和爱。
而大多数时候,恐惧和爱都是相生相伴的,它们,也都在时间里生长、蔓延、消亡、反复。
爱,可以给人力量,给人希望。
与此同时,有了爱,也就有了害怕,有了顾虑。
只要生命还在延续,爱和恐惧似乎就不会真正消亡。
但也正因如此,生命仍生生不息。
一生总会怕些什么,一生也总要爱着点什么。
那是我们在这个世界来过的证明。
巴克曼喜欢在他的故事中,书写老人和孩子,因为他们,是最不容易对规矩唯命是从的人。
“以诺亚的年纪足够看清世界运转的规则,但同时他也足够年轻去对这些规则不屑一顾。”
“他的脚还够不着地面,可他的头脑却能抵达宇宙的任何地方;他来到这世上还不久,没人能把他的思想禁锢在地球上。”
“爷爷太老了,老到人们已然放弃了他,懒得去数落他幼稚的举动;他太老了,老到别人再和他谈成长就嫌太晚了。到了这个年纪,说起来倒也不坏。”
许多成年人循规蹈矩,面前总有解决不完的问题,也总有忙不完的事情。
比如诺亚的爸爸,每天会有很多“很难解释”的事情。
但爷爷面对诺亚时,从来没有什么事情“很难解释”。
爷爷已经老了,可以坦然接纳很多;
而诺亚还小,尚未被世俗改造过。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喜欢以最简单的方式,面对眼前的世界。
生活是简单的,而简单又是容易的。
只是人们自己戴上了枷锁。
于是,简单就是困难的。
02患了阿尔兹海默症的爷爷,垂垂老矣。
他遗忘了生命中很多东西,却唯独对两件事情的信念坚定不移,那就是数学和他的孙子诺亚。
时间和疾病,或许会剥夺一个人很多,但留下的,用以维系生命的,仍是爱。
爷爷总喜欢欢叫孙子“诺亚诺亚”。
重复,有些时候,代表着双倍的爱。
诺亚在不断生长,而爷爷的寿命,在一天天递减。
多叫一声“诺亚”,似乎生命线就被拉长一点点,直到某一天,爷爷的呼唤,诺亚再也听不见。
他说,“对不起,诺亚诺亚。”
他说,“很对,诺亚诺亚。”
这双倍的爱里,有一部分,未必不是对儿子的遗憾,弥补在了诺亚身上。
那时候,儿子还小,而他总是很忙。
就像现在,诺亚还小,而爸爸泰德也总是没有时间。
诺亚和爷爷相互陪伴,一个正在走向未来,一个正在遗忘过去。
对于时间,他们都没有什么概念,不需要特别重视,也不需要随意打发。
仅仅是陪伴,心与心的连接,就足够重要了。
现实中,父母对子女的叮咛嘱咐,听起来繁琐,回忆起来却是暖的。
一生很短,可以听父母唠叨,也是件幸福的事。
03患病后的爷爷,忆起往事,一段一段,是碎片的,跳跃的。
有时候,他的记忆停留在泰德还上学时期,有时候,记忆又似一阵风,吹来年轻时的浪漫。
爷爷的小儿子,名唤泰德。
在泰德还小的时候,他无时无刻不在工作。
他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工作,对于儿子泰德,疏于陪伴,也从来没有时间教他什么。
他总是关心泰德在学校的生活怎么样,数学成绩怎么样,却不关心泰德真正喜欢什么。
当泰德说,“我的作文得了最高分。”
父亲却咕哝道,“数学呢,你数学得了多少分?”
男孩不喜欢数字,他不懂数字,或者数字也不懂他。
可父亲喜欢数字,他把自己的兴趣,投射在了儿子身上。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父亲总对儿子说:
“数学可以带你找到回家的路”。
然而那条回家的路,有时候需要绕很远很远,才能抵达。
平日里,父子俩看似交流很多,却从未真正用眼神交流过。
或者,从未真正用心灵去感受过。
那时候,身为父亲的他,或许还不明白,真正的爱,是让儿子去做他自己,而不是变成父亲的影子。
他也或许并不明白,好的陪伴,是心与心的隔膜很少,而不仅仅是空间距离很近。
而当他终于明了时,他已经老了,记忆已容不下太多东西。
对于儿子的爱,无条件转移到了孙子诺亚那里。
生命也没有充足的时间,留给未来,再去检验和证明什么。
只有当下,真实而珍贵。
一个人需要用很长的时间,去看清自己真正想走的道路,而不是选择被安排好的道路。
一个人也需要一生的时间,去明白如何去爱,如何珍惜。
04爷爷和诺亚待着,喜欢玩游戏。
诺亚闭着眼睛,爷爷就做他的眼睛,带他到从未到过的地方。
爷爷丧失了记忆,诺亚就用地图和指南针,帮助他们找到回家的路。
一个老人,一个小孩,加起来,就是一个纯粹美好的世界。
爷爷喜欢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的数字,他能记住圆周率小数点后的两百位数字,而诺亚只能记住他的一半。
爷爷说:
“男孩的思想在不断地膨胀,而爷爷的却在萎缩,终有一天,岁月会让他们记住的数字一样多。”
有时候,爷爷会带他到湖边,在圆形广场的长椅上坐下来。
这个地方虽然陌生,而一切事物都是熟悉的。
陌生的是环境,熟悉的,是打上某种熟悉烙印的风景。
比如,风信子、树、湖水的潺湲与歌唱。
风信子在长椅下面盛放,闻起来,有圣诞节的气息。
仅凭这一点,诺亚就可以认得那些花儿。
“对于其他孩子来说,圣诞的气息也许是姜汁饼干味或者热红酒味的,但要是你也有一个喜欢种些花花草草的奶奶,那么圣诞节的气息,闻起来永远都是风信子味的。”
长椅的周围,除了花,还有几棵大树。
爷爷很喜欢树,因为树,毫不在乎芸芸众生的想法。
正因如此,无论风吹日晒,树总不会停止生长。
它把根扎进泥土里,根扎得越深,越有力量,枝叶一天天繁茂起来。
树足够专注,足够安静,足够坚定,所以凝聚了力量。
树犹如此。
人呢,也当像树一样生长,长到一定高度,才知道怎样的空气适合自己。
外界的声音,风过无痕,你只是你,你还是你。
05爸爸告诉诺亚,爷爷的大脑生病了。
当诺亚问起来时,爷爷却说:
“我们什么都不知道,真的,我们对于大脑如何运转知之甚少。它现在就像一颗将要熄灭的星星。”
“当一颗星星将要熄灭的时候,要等它最后一束光经过漫长的时间抵达地球后,我们才会知道。”
每个人都有盲点,我们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一个人或许知道自己身体哪里病了,却不能完全了解自己的内心,自己的思想,一个人了解了自己的思想,却不一定了解自己为何会有这样的思想。
心灵才是一个巨大的黑洞,它要是病了,内在系统也就崩坏了。
当忙碌变得拥挤,内耗焦虑向自己袭来时,心灵会生病,过重的负荷会将自己压垮。
这时候,就需要给内心松绑,给生命留白。
我们会发现,其实并非所有时间,都需要用来创造价值。
诺亚的奶奶曾说:
“那些活得匆匆忙忙的人,会错过很多东西。”
那时候诺亚还不懂,他得等到奶奶去世以后才会懂。
价值是创造不完的,忙碌是没有尽头的,但时间会流逝,生命会消失。
亲情也好,爱情也罢,一旦失去,再多的金钱和时间也换不来。
陪伴和懂得,用心倾听,真诚对白……
恰恰是那些看似微小的事物,还能拥有的稳稳的确定的幸福,让生命有了温度。
06爷爷总是很想知道关于学校的事情,但与其他大人不同,他们只想知道诺亚的表现如何,爷爷想知道的,却是整所学校里发生的事。
“跟我讲讲学校的事吧,诺亚诺亚。”
“我们老师让我们写一个故事,讲一讲等我们长大了之后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写了什么?”
“我写,我想我还是先专心致志地做个小孩子吧。”
这或许不是最一个理想的答案,但这是一个孩子的智慧。
在心智尚未成熟的年纪,在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的时候,面对充满不确定的未来,谁会知道自己长大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不妨在还可以做小孩的年纪,好好做个小孩。
毕竟,等真正长成一个大人,是没有机会再做回小孩的。
诺亚说:
“我宁可变老,也不想变成一个成年人。所有的成年人都充满怒火,只有孩子和老人才会哈哈大笑。”
老师觉得,诺亚没懂作业要求。
诺亚觉得,老师不懂他的答案。
而爷爷觉得,这是个好答案。
当诺亚的爸爸还像诺亚那么大的时候,爷爷和其他成年人一样,只关心他的成绩好不好,在学校表现如何。
而今,他只对诺亚在学校的生活感兴趣,只对和诺亚有关的事感兴趣。
错过了对诺亚爸爸的关心,爱,在诺亚这里得到了延续。
一个人也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明白,过往在生命中丢弃的某些东西,恰恰才是生命最重要的东西。
07爷爷教诺亚钓鱼,叫他别害怕那些奇思妙想,让他仰望夜空,让他明白夜空是由数字组成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保佑了这个男孩,因为他再也不会畏惧其他所有人都会害怕的“无穷”这个概念。
“诺亚热爱着宇宙,因为它永无止境,永生不死。在诺亚的一生中,它是唯一不会离开他的。“
等到有一天,诺亚在长椅上荡来荡去的双脚可以碰到地面,爷爷就会在天外的太空里。
诺亚永远地失去了爷爷,但爷爷教给男孩的东西,却永远留在男孩心里。
爷爷认为,人类天生就有冒险精神,渴望去探索和发现,是人类的本性。
“只有当你再也不想尝试了,你才算失败。”
而人生的每一次尝试,也意味生命仍然鲜活有力,意味着面对未知世界,人是可以创造各种可能的。
就像王小波说的那样,只有从不尝试的人,才永远不会失败,因为他们的生活就跟死了一样,永远都是一个死样子。
爷爷虽然走了,但他给诺亚留下的,却是生命最珍贵的东西,生命从来不是一个固化的物体,而是充满无数可能的自我创造。
遗憾的是,很多时候,人们都不敢去想象生命的可能,于是就一头扎进现实的忙碌里,用忙碌来麻木自己。
爷爷还告诉诺亚:
“伟大的想法永远不会被禁锢在地球上。”
它们会长出翅膀,飞向世界的每个角落,等待某一个觉醒的灵魂突然唤醒它,从它那里获得无与伦比的灵感,然后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世间真正美好的东西,不会受限于一时一地一人。
当一些人在意诺亚的考试成绩的时候,爷爷却试图唤醒诺亚的灵魂,让他对这个世界产生兴趣,对自己的生命产生兴趣,觉得人生有无数可能,只要我们愿意,我们随时可以选择一条自己喜欢的路,走下去。
当所有人都用忙碌填充自己的时候,那些睁开眼睛的灵魂,却努力寻找自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可能去安排好这短暂的一生。
08《长长的回家路》讲述了祖孙三代的相互陪伴与漫长的告别。
关于陪伴,有时候,人们以为在同一个空间里,在彼此视线范围内,就算得上陪伴。
但真正有意义的陪伴,却不仅如此。
有些人现实生活中离得很近,心与心的距离却很远。
有些人陪伴彼此很久,也不曾真正了解对方。
小王子说,你为你的玫瑰花花费了时间,才使得她如此重要。
故事中的爷爷走到生命的尽头,当他的记忆开始萎缩,他的内心,或者说他的生命,已承载不下太多内容,那些真正重要的人和事,突然变得再怎么重要都不为过。
而曾经被自己视为重要的东西,已然变得不那么重要。
时间很公平,一秒就是一秒,不会讨价还价。
时间也会告诉你,什么更值得珍惜。
关于告别,没有人生而擅长告别。
我们或许需要用一生,才会学会如何陪伴,如何告别。
故事中的爷爷说:
“周围走来走去的成年人,对于告别都有一种遗憾,他们都希望可以回到过去再一次好好告别。
我们的告别不需要这样,你会不断地与人告别,直到你会完美地告别。”
年轻时,我们总以为人生很长,现在很忙,总想把一些事情,留给以后再说。
然而当我们不再年轻,岁月的褶皱逐渐爬上父母的脸颊,偶然的一瞥,我们突然发现,有些人,见一面就少一面,陪伴一天,也就少一天。
珍惜二字说来容易,却是沉重的。
也许穷尽一生,我们都学不会如何好好告别。因为离别总是残忍的。
但知道告别会是人生常态,就能在还能陪伴的日子里,多一些温暖,少一些伤害,少一些冷漠。
这个世界是由爱链接起来的,当爱流动时,世界才不至于成为一片荒原。
当爱延续时,有些告别,也会变得温暖。
故事中,患了阿尔兹海默症的爷爷,会遗忘很多,他害怕有一天,连诺亚也不记得。
男孩对爷爷说:
“不用怕,因为如果你忘了我,那么你就有机会能重新认识我。你会很喜欢的,因为我是个很棒的人,很值得去认识。”
有一天,我们都会面临死亡,当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认识我们的人,不再记得我们,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了。
但面对死亡也好,被遗忘也好,似乎仍可以从容些,坦然些。
因为我们还拥有此时此刻。
假如你也是一个很棒的人,就不会担心被遗忘,因为你值得被重新认识,并且值得被认识更多。
文/素履&不有趣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