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直忙于答疑父母的各种问题,一边痛心孩子的摆烂,一边唏嘘父母的不容易。
原本是最爱孩子的父母,却因为错误的教育方式,让孩子跟父母产生了嫌隙,关系变得鸡飞狗跳。
原本是优秀上进的孩子,却因为父母对自己的不理解和严加控制,开始变得内耗和委屈,慢慢变得厌学和摆烂。
而这一切都源于四种错误的家庭教育模式,错的方式产生不了对的结果,就造成了孩子委屈,父母煎熬的双输局面。
第一种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不敢夸孩子,对孩子一直高要求。
在跟父母沟通的过程中,有不少父母都提出了一个疑问:
我如果总是肯定孩子,发现孩子的优势,而不是更严厉的批评和要求孩子,孩子会不会就降低了对自我的要求,索性干脆躺平了?
父母的担心是必要的,也是爱孩子的表现。
只不过过犹不及都会造成孩子的情绪困扰,要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严厉太高频,而对孩子的肯定过少,而且肯定的前提是孩子取得了好结果,才会被肯定和夸赞。
那孩子就会有一种心理:只要我做到一切,才配得到父母的爱。
小学时候,做到一切并不是很艰难,但到了初高中后,随着竞争对手的变强以及卷的环境更加多元,孩子就会有搞不定的时候。
当搞不定的时候,孩子就会理所当然觉得“我没用”“我做不到”“我是个废物”,“我再努力都白搭”。
越否认自己时,越想变好,越想变好时,越容易自我强迫,越紧张焦虑。
孩子就是这么一步步坍塌的,如果此时父母还继续施压和提要求,或者没有正确回应孩子的挫败,孩子翻车,厌学和摆烂是必然的事。
如果父母不主动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眼里只盯着孩子做不到的地方,对做得好的地方熟视无睹,等于加速让孩子摆烂和内耗。
第二种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情绪不稳定,先孩子一步崩溃了。
有时候,看见父母说又跟孩子发生冲突了,打了起来,吵了起来。
因为实在忍不住了,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是真的很生气。
我特别理解父母是真的管不住自己的情绪,但买单的是孩子。崩溃的父母带给孩子的必然是负情绪和不安全感。
对于父母来说,修炼情绪也是一项长期的技术活,但如果父母有意识不把自己的问题跟孩子的问题纠缠在一起,保持课题分离,谁的问题谁负责。
那么家长起码走在了先解决自己问题,在解决孩子问题的正确思路上。
情绪不稳定的父母,只会让孩子更快走向摆烂之路。
父母做好自己的自我修炼,即便帮不了孩子,也不要拖孩子后腿。
第三种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跟孩子对打和对骂,以为棍棒底下出孝子。
还有一些父母,以为孩子是打得少,骂得轻,才会对孩子痛下狠手。
以为教训一顿,孩子下次就不敢再玩手机了,把手机摔了,孩子就没手机可玩了。
甚至以为只有教训得足够多的孩子,才会对学习有敬畏之心,才会乖巧懂事。
我之前也是这样一个妈妈,孩子不听话,不学习,贪玩,那就是打骂吵一条龙服务。
可结果是,差点把孩子搞抑郁,学习一塌糊涂,亲子关系剑拔弩张。
父母以为打骂孩子,孩子就能变好,这是父母的认知狭隘,早纠正,孩子早点恢复自驱力。
第四种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对电子产品格外敏感,想方设法围追堵截。
当然,还有一部分父母视电子产品为洪水猛兽,不给手机,不给玩游戏,甚至孩子玩一会家长手机,就觉得天要塌了,孩子要上瘾了。
得想个办法把手机弄回来,不是破坏wifi,就是破坏设备,或者就各种暴力抢夺。
结果是,孩子跟父母发生了更大的冲突,想方设法去玩,也跟父母的关系变得僵硬,甚至都不理父母,说出很极端和戾气的语言攻击。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反抗是他们对抗父母的唯一方式,要么向内攻击自己,要么向外攻击父母,要么两败俱伤,要么父母拿孩子半点办法都没有。
退一步讲,在电子信息时代想对电子产品围追堵截也是不现实的,多媒体教学,平板教学,手机都已经成为标配了。
一味的跟时代对抗,一味的想将孩子隔离在没有电子产品的真空中,还不如制定规则,让孩子早点能在允许范围内自由。
父母爱孩子是真的,担心是真的,为孩子好也是真的,但爱得太用力,管得太多,要求太高,反而会适得其反。
不如让孩子在一个被允许,被宽容和被滋养的氛围中,来慢慢恢复能量,有安全感和自信的孩子,自驱力才能被更好地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