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与企业老板交流,每当聊到招人的话题时,很多老板都会吐槽,说现在虽然满大街找工作的,但是想招到合适的人难度不亚于当年自己相亲,甚至比相亲还要难,万一一个看走眼,招进来就是一个定时炸弹,伤敌八百自损一千那种。
所以说,招聘到合适的人选,始终是很多企业当下面临的最难问题之一。为此,我特意与很多企业做了沟通,与老板、HR、用人部门多方做了详细访谈,谈完归纳汇总,发现很多企业的问题在于,他们压根就不知道自己想招什么样的人。
这个问题更具像化一些,从他们发布的各种招聘简历上就会发现很多问题,而且这些个问题还都是通病,常常是,这个问题A企业存在,B企业也同样存在,甚至一模一样。
比如说,我们经常会在某些招聘网站上的招聘要求上看到类似的模糊要求:
1、需要对某某行业有深刻的认识及理解(问题是咋才算深刻呢?是以从业经历长?还是取得过多么大的业绩结果?)
2、需要具备比较出色的数据分析能力(怎样才算出色?是要有数据分析资质认证的证书还是要做过啥成功案例?是要精通SQL还是要能熟练掌握EXCEL,又或必须是数学分析专业毕业?)
3、要有一定的产品 sense (啥叫产品sense?)
4、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怎么才能算是良好?会做一手的漂亮PPT?会及时领会领导意图?懂得上下级关系处理?还是能跟客户称兄道弟,分分钟签单打款?)
5、要具备抗压能力(其实就是隐晦的告诉你要能接受加班、肯出差,这跟抗压能力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本质上就是两回事)
6、要有卓越的目标问题解决能力(啥叫卓越?有具体的量化标准么?是搞过成功的大case还是干倒过大boss?)
7、有过创业1-10过程(这跟要求有0-1创业过程更进一步了,说白了就是想白拿你创业经验,用你踩过的所有坑来规避他的未来潜在风险)
......
所以说,至少三分之二以上的企业老板与HR,都没办法清晰量化自己到底需要招什么样标准的人,只能通过很多主观个人感受、甚至是对候选人的面相判断、过往候选人的职业经历自己熟不熟悉、学历高低这些东西来参考进而得出一个相对模糊的结论?
1、这个人之前在BAT干过,那水平肯定有保障,毕竟BAT是那么好进的么?人家替自己把过关了。
2、这人在某某行业已经干了七八年了,经验肯定很丰富了。
3、这人回答提问时,答案与我的过往处理方式差不多,说明他确实是做过,还是一个内行。
4、这人的表达观点我从一开始就不认同,他肯定是个混子,职场老油条。
我为此曾经问过很多HR一个问题:你们所招聘的这个岗位,标注了这个薪水,那这个价格是怎么定出来的呢?
回答林林总总,感觉听下来,对于总监级别以下的人,他们甚至就从来就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HR的回答依据也很简单——现在市面上有过多少年行业经验、又做过几个项目、或者在行业内知名企业干过的人,大体市场价就是这样的。
你会发现,这里面很多地方都是模糊的,大多就是凭主观评判,或者就是参照了招聘网站上其它公司类似岗位的报价,并没有什么清晰的量化标准。
话说我们上网买个充电宝,还会多方比较,看看最大容量是多少,啥牌子可靠,带不带快充功能,能不能带上飞机,外观好不好看,用料扎不扎实,但是招人这么复杂且重要的时候,反而却鲜少去量化这些标准。
我也相信很多经验丰富的HR和企业老板,也阅人无数,对自己都很自信,但也私下里都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那就是一个新人的面试表现,和入职之后的工作表现,其实没什么较强的关联性。
大多数的企业面试人员都认可另外一个观念,面试大部分时候只能测试出来候选人的大体下限,而他的能力上限其实是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有一个准确的判断的。
所以绝大多数企业招聘时只能通过概率筛选的方式来最终做决定,无非就是货比三家,择优录取,前期多放一些人进来面试,然后通过逐一排除法,最终将剩下的那个就可以入职就是了。
这也是为什么随着职位越高,招聘周期就越长,像很多大厂的经理级以上人员进行社招的时候,前前后后五、六轮面试算是少的,从最初的简历筛选到正式入职要历经三、四个月甚至半年也很正常。
但可惜最终的结果往往是,那些企业与面试官招到的其实都是“自己喜欢的人”而不是“企业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