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丈母娘约女婿去爬山,到了山上,才发现丈母娘的良苦用心

故事织梦人 2025-01-12 21:51:33
56岁丈母娘约女婿去爬山,到了山上,才发现丈母娘的良苦用心

"小明,这周六有空吗?陪妈去爬趟山呗。"电话那头,丈母娘温和的声音让我一时愣住。自从三年前和小玲结婚,除了逢年过节,我和丈母娘的单独相处几乎为零。这突如其来的邀约,让我心里泛起一丝涟漪。

"妈,周六啊..."我下意识地想推辞,毕竟最近公司项目赶得紧,周末本想加个班。可话到嘴边,又觉得不太合适。沉默片刻,我还是答应了下来:"行,周六我去接您。"

放下电话,我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脑海中不由浮现出丈母娘的模样。她是个典型的江南女性,说话轻声细语,待人温婉有礼。但在重要决定上,却又显露出不输男人的果断和智慧。记得我和小玲谈恋爱时,丈母娘就曾语重心长地和我们分析过两个人的性格优劣互补。现在想来,她的每一句话都说到了点子上。

周六清晨,我准时开车到了丈母娘家。她已经在楼下等候,一身简朴的运动装,显得精神矍铄。"妈,吃早饭了吗?"我帮她拉开车门。"吃过了,你呢?"她笑着问道。我点点头,发动了汽车。

车厢里,我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丈母娘问起公司的情况,我简单说了说最近的项目进展。她认真听着,不时点头。渐渐地,我发现她总是很自然地把话题引到小玲身上。

"小玲这孩子从小就粘人,现在工作了,晚上回家还总想让人陪着说话。"丈母娘望着窗外,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以前在家,我和她爸轮流当她的听众。现在嫁给你了,这个任务就交给你啦。"

我心里一震,最近确实因为工作太忙,常常顾不上陪小玲说话。有时候回家很晚,她已经睡了;有时候虽然在家,可人在沙发上,心思却还在项目上。小玲说过几次想跟我聊聊天,可我总是应付了事。

到达山脚时,已经有不少游客。我们沿着石阶慢慢向上攀登。丈母娘走得不快,但步伐稳健,显然经常登山锻炼。我走在她身后,随时准备搀扶。

"小明啊,"爬了一段路,丈母娘在一处平台上停下来休息,"你知道为什么我今天要约你来爬山吗?"

我摇摇头,递给她一瓶水。

她喝了口水,望着远处连绵的山峦说道:"人这一生啊,就像在爬山。有陡坡,有缓坡,有休息的平台,也有需要搀扶的时候。年轻人想往高处走,这是好事。但千万要记住,爬山不在乎快,而在乎稳,在乎持久。"

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你和小玲的婚姻,也是在爬山。"丈母娘转过身,认真地看着我,"我知道你最近工作压力大,小玲也经常跟我说起。她理解你要努力工作,但她更需要你的陪伴和关心。婚姻需要经营,就像爬山需要步伐。太快容易累,太慢会失去动力,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两个人的节奏。"

阳光透过树梢洒在丈母娘的脸上,我第一次觉得她不只是小玲的母亲,更像是一位智者。她没有用说教的口吻,而是用这样一种春风化雨的方式,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继续往上爬,丈母娘开始讲起小玲小时候的故事。原来小玲从小就特别敏感,总是把很多心事藏在心里。上小学时,因为一次考试没考好,整整一个星期没跟任何人说话。最后还是丈母娘每天陪她散步聊天,才让她走出阴霾。

"小玲现在虽然长大了,但性格没怎么改变。"丈母娘说,"她遇到烦心事,不会主动说,但很需要有人陪在身边倾听。你工作忙,我理解。但能不能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哪怕半小时,专心陪陪她?"

到达山顶时,已近中午。视野豁然开朗,远处的城市在薄雾中若隐若现。我们在山顶的凉亭里坐下来,享用带来的午餐。

"妈,您今天为什么特意约我来爬山?"我终于忍不住问出这个疑问。

丈母娘笑了:"因为在山上说话,更容易让人静下心来听。在家里,你可能会觉得我是在说教。但在这里,你会明白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为了你们好。"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我和你岳父的婚姻也走过了三十多年。一路上有欢笑,有泪水,但我们始终手牵着手往前走。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看着你们也能这样,慢慢变老。"

下山的路上,我和丈母娘的话明显多了起来。我跟她讲述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也说了对未来的规划。她认真地听着,适时给出建议。不知不觉间,我发现自己已经完全放松下来,就像在和一个老朋友聊天。

回程的车上,夕阳的余晖洒满车厢。丈母娘闭目小憩,我的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这一天的经历,让我对婚姻有了新的认识。原来,经营一段感情,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智慧。

当晚回到家,小玲正在厨房准备晚餐。我走过去从背后抱住她:"老婆,今天累不累?来,坐下来跟我说说话。"她先是一愣,随即露出惊喜的笑容。

那天晚上,我们聊了很多。工作上的烦恼,生活中的趣事,对未来的期待......很多话题都是以前想说却没说出口的。临睡前,小玲依偎在我怀里说:"老公,今天的你特别好。"

我轻抚着她的头发,心里暖暖的。谢谢您,丈母娘。您用这样特别的方式,教会了我如何经营一段婚姻。这次爬山,不仅让我登上了一座山峰,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婚姻和爬山一样,不在乎速度,而在乎两个人能够相互扶持,共同前行。

0 阅读: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