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清末时期的福建福州老照片,出自美国教会的《卫理公会中国相册》,拍摄者为当时在此地生活工作的传教士。
这些图片生动而真实地记录下了当年福州城内外的风土人情和奇异的民俗活动。
福州城外
元宵节期间,一支奇怪的队伍浩浩荡荡地走出福州城门,前往城外巡游。在队伍中走着几个身材高大的人偶。
游神
这就是福州当地的游神活动。从大年初一开始到农历二月中旬,是福州游神活动集中的日子。游神意味着神灵降临人间, 巡逻到哪里,便可保哪个地方的平安。
人偶
据说福州之地拥有一千多位神灵,各地各村的游神的方式也各不相等。当时福州城内的游神活动不像其他地方是抬着神像巡游,而是直接由人直接来扮演。
黑白无常
在游神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数黑白无常了。他们俩一个瘦高,一个矮胖,巨大的反差自然最容易吸引人的眼球。
七爷和八爷
在福州,高大的白无常又叫白爷或七爷。矮胖的黑无常又叫黑爷或八爷。据说两人都是福州当地人,出生在同一个村子里,因为脾气相投成了把兄弟。
行进中
游神的队伍需要绕城墙一周,以此来表示护佑全城的百姓安康。在黑白无常的前面,走着几个穿着统一服装,头上插着花的孩子,他们负责引路。
乡村队伍
这是福州城外的一支乡村游神队伍,全是上了妆的大人和孩子,看着更像是去参加化装舞会,有的穿着戏装,有的拄着木拐。
万寿桥
万寿桥是今天福州解放大桥的前身,是横跨闽江的第一座大型石桥,其历史追溯到北宋元祐八年修建的浮桥。1103年(北宋崇宁二年),福州太守王祖道发起募捐,将浮桥改为石墩桥, 1141年(南宋绍兴十一年)建成,前后历时38年。
桅杆如林
到了元朝大德七年(1303年),万寿寺僧人王法助奉旨募集数百万贯资金,对石桥进行改建,前后又历时十九年,遂成为我们看到的模样。图为万寿桥附近停泊的帆船。
桥下木船
春汛期间,因为受上游地区持续性强降雨影响,闽江(福州段)水位上涨,江水也变得非常湍急。图为被激流冲至万寿桥下的两条木船。
桥墩上
江水暴涨,万寿桥的桥洞已无法再通行船只,漂来的木船被堵在桥墩处动弹不得。在木船临近的另一个桥墩上,几名男子正在用长竹竿打捞水面上有用的漂浮物。
磨坊
闽江边的一座磨坊,利用湍急的江水作动力转动屋子里的石磨。虽然只看到一角,但是从粗大的传动轴可以判断,里面的磨盘准小不了。
山间风景
前往城外乡村的道路,清澈的小溪潺潺流淌,一座古老的单拱石桥横跨在溪水之上,桥上站着一位拿着拐杖的洋人,身后是漫长的登山台阶。
榨甘蔗
甘蔗是旧时榨糖的主要原料之一。福州之地盛产甘蔗,为了方便,榨糖作坊常常搭建在甘蔗田边,靠老牛拉动石磨盘, 将一根根的甘蔗压榨出汁,经过沉淀后,便可以放到灶台上煮糖了。
村街
乡村内的村道,地上铺着石板,两名老人站在店铺前的台阶上。因为有洋人照相,吸引来不少人探头探脑地观看。
老人
上图商铺门前两位福州老人的特写,皆已到耄耋之年,须发全白,各自手中握着一本圣经,看样子是两名基督教信众。
村舍
村庄内一座民居的门前景象。房门边上堆满了干草和树枝,几头猪晃来晃去地觅食,晾衣架上挂满了衣服,女主人手扶矮墙眺望着远山。
收谷子
女人们在家操持家务,男人们则在庄稼地里忙碌。稻谷成熟了,他们收割上来直接在拌桶上摔打脱粒。为了防止谷粒飞溅,拌桶上还安装着竹篾编成的围遮儿。
打场
还有一种给谷子脱粒的方法是用石磙碾压,农夫牵着牛的缰绳转着圈地走,反复碾压铺在地上的稻杆。另一只手里拿着一个舀子一样的东西,是时刻准备接牛粪的,以免弄脏了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