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连接上一期。
中国正在积极投资于其外层空间和网络空间的军事能力。中国解放军一直在对其卫星通信基础设施进行现代化改造;天基勘测、测绘和导航系统;以及日益多样化的航天运载火箭。中国拥有越来越多的海上监视卫星和两用海洋学和水文卫星以及不断扩大的北斗导航卫星星座——中国学者指出,所有这些都减少了中国对美国生产的全球定位系统的依赖。到2020年,北斗星座实现了全球导航覆盖。这些天基能力得到了地面基础设施的支持,确保网络连接,包括航天器和航天运载火箭的制造、发射、指挥和控制以及数据下行链路。为了解决天基能力越来越容易受到攻击的问题,解放军还一直在发展反太空能力,包括反卫星能力。西方专家在讨论外层空间作为一个有争议的作战领域时指出,另一个担忧是,中国的导弹能力是由基于空间的监视和传感器支撑的,
这些监视和传感器可以与超视距雷达和其他机载或舰载传感器配合使用,以发现目标。因此,未来任何涉及中国的冲突,对于未来美中之间的任何低强度或代理冲突,英国数字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从中国获得的天基和导航能力将增强解放军的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和导航能力,以及提供情报和数据收集能力。这将有可能扩大中国在未来开展军事行动或支持代理部队的能力。美中冲突。
远程精确制导弹药
专家们指出的另一个军事趋势是,远程精确打击和多用途平台的发展使各国能够将部队置于远距离的危险之中。新几代反导技术和半自动驾驶汽车刺激了能够在陆地、海洋、空中和电子上作战的多用途平台的发展。这使能够在不部署部队的情况下进行军事行动,也增加了对目标国家的反应成本。大国已努力通过扩散精确制导弹药(PGM)和高度精确的增程投送系统,如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来利用这一军事趋势。其中包括高超音速反舰巡航导弹,以及弹道导弹的反弹道导弹库存,其中许多可以适应高超音速战争-解放军还部署了大约200-300枚常规中程弹道导弹,这些导弹增加了对陆地目标和在第一岛链内外作战的海军舰艇的精确打击范围,以及一系列可在公路上移动的核导弹和常规中程弹道飞弹,提高了从概念上讲,
解放军学者讨论了作为其作战系统概念的一部分,该作战系统概念使用精确打击能力和智能弹药来瘫痪敌方作战系统,同时限制非目标附带损害。增加了PGM和其他远程导弹的集成加入解放军的武器库意味着,如果美中竞争变得激烈,中国军队可以从远处瞄准美国军队和支持的附庸国。然而,天基和机载ISR系统对动能和非动能打击的脆弱性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远程打击能力的有效性。
启示。本期探讨了未来冲突和军事发展的模式,这些模式与解放军支持中国在美中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方法有关。这些未来的冲突模式指向了可能影响这种竞争的几个共同主题。首先,他们将在地理和其他领域扩大竞争包括外层空间和社会在内的各个领域。其次,这些发展表明,中国可以通过分散、隐蔽和隐形、灰色地带行动以及使用网络技术和其他新兴技术来支持代理团体或附庸国,从而引发社会动荡。这些可能的情况反过来又可能增加美中竞争中低强度或代理冲突的可能性。表2.2总结了这些军事发展及其对潜在美中冲突的影响。
表2.2 军事相关发展对潜在美中冲突的影响
本期考察了可能影响解放军对中国主导地位的支持的关键地缘政治趋势和冲突模式。这一讨论产生了几个影响,将在本报告的其余部分进行讨论。首先,美中冲突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与权力平衡变化相关的广泛历史趋势中国和美国之间。迄今为止,两国都确保了比赛保持和平。尽管目前冲突的风险仍然很低,但不能完全排除紧张局势升级为敌对行动的可能性。其次,广泛的地缘驱动因素增加了美中关系破裂的可能性-变得敌对,中国与俄罗斯的合作可能会变得更加密切。东方的崛起也表明,中国有可能通过扩大其在发展中国家的支持性客户国网络,将竞争扩大到其他地理区域,最有可能沿着“一带一路”路线。这反过来可能会增加军事潜力涉及中国和美国的危机和事件,涉及的地区比今天广泛得多。
中国日益加深的能源依赖也可能导致中国在非洲和中东的军事存在扩大,如果美中冲突爆发,这可能会为北京提供军事选择。本期讨论的军事趋势也对美中冲突的潜在轨迹产生了重要影响。升级的风险为两个大国采取更间接的作战方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包括经济战、信息战和网络战。未解决和无序的地理区域与中国对沿线基础设施发展的追求“一带一路”倡议、资源竞争以及一种新兴的战争模式,其特征是军事和社会在冲突中的模糊性以及非军事力量的参与,这增加了低强度代理战争的可能性。天基能力的提高可能使中国能够将部队部署在更远的地方,并增强其开展作战行动的信心国外。先进PGM的远距离和新技术的出现表明,冲突可以在更远的距离进行,也涉及更分散的部队。
过去全球领导人战争的见解
在中国几乎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美中冲突的可能性可能与我们今天认为的可能性大不相同。在这种假设的情况下,两国会发生什么样的冲突?冲突可能发生在哪里?双方是通过间接手段进行斗争,还是战斗主要是常规的吗?在中国接近全球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估计中国军队如何寻求与美国发生冲突的一个挑战是,中国今天还没有接近与美国争夺这种地位。我们缺乏直接证据表明中国是如何处于近乎全球领先地位的可能会与美国作战。可以帮助我们想象这种可能性的一个潜在数据来源是过去大国取得某种形式的国际主导地位的经验。在本章中,我们考察了领导大国的历史例子,重点研究了最高权力的特征为了我们的研究目的。在描述了相关案例后,我们考虑了它们国际力量的地理基础、每个国家用来施加控制的主要方法、它们军队的范围和实力,以及每个大国经历的冲突模式。
观察到的过去大国的模式可以阐明潜在美中冲突的关键方面,包括中国如何寻求维护其主导地位,北京最愿意在哪里冒冲突的风险,以及中国可能愿意对美国发动什么类型的冲突。
哪些是主要大国?
正如所述,我们从现实主义/霸权稳定理论和系统领导理论的角度定义了中国对全球主导地位的追求。考虑到他们不同的定义和重点,这两个思想流派在大国的历史名单上存在分歧或许也就不足为奇了。两组都同意只是英国和美国已经达到了全球峰会1这种共识主要归功于各方所拥有的不同寻常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权力的集中程度。相比之下,学者们尚未就前工业化时代的主要大国达成共识,部分原因是各国很少经历如此巨大的国家权力集中。例如,一些葡萄牙等国家在16世纪成功地成为强大的贸易大国,但缺乏强大的军事力量,对欧洲大陆事务的政治影响力远低于西班牙等陆地强国。同样,17世纪的哈布斯堡帝国可能是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军事强国,但它缺乏经济活力,无法与之抗衡-我们将避免关于工业化前大国的争端,而是主要基于英国和美国的案例进行分析。
然而,为了进行比较,我们将在这两个例子中添加第三个大国——苏联。将苏联纳入联合王国和美国等全球领导人的行列并非没有问题。苏联缺乏英国和美国所享有的综合国力和全球影响力的集中,其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额从未超过其主要竞争对手美国。然而,从大多数标准来看,苏联强大的军事武库、政治影响力和庞大的人口确实达到了成为大国的门槛。与我们的目的更相关的是,包括苏联在内的其他国家可以用来分析中国对全球主导地位的追求。在中国崛起之前,苏联是唯一领导的大国。由于中国经常吸取许多教训,模仿苏联的各个方面,因此苏联在其鼎盛时期的经验可以为中国的情况提供借鉴。为了便于分析,我们的目标是更清楚地定义这三个国家经历的首要时期。
我们将首要时期定义为领先大国成为无可争议的全球主导力量的时期,或者就苏联而言,成为无可争议的欧亚地区大国的时期。就美国和英国而言,我们通过记录有关国家在世界GDP中所占份额最大的年份,从经济上衡量这一点。这两个国家分别在1945-1973年和1815-1873年占世界GDP的最大份额。在某种程度上,美国的表现优于英国,因为它占世界的30%至40%国内生产总值在其最强大的时候,到1973年,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在25%以上。即使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美国也保持了令人印象深刻的20%的世界GDP。相比之下,英国在其鼎盛时期约占15%与西方竞争对手相比,苏联的经济表现相对较差,从未超过世界GDP的3%。然而,它作为一个地区大国主导着东欧的经济。
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苏联的人均GDP增长率最高,原因是与这些历史先例相比,尽管中国经历了数十年的快速增长,但尚未达到全球领先地位。我们暂时将21世纪30年代末标记为中国近乎领先的假设时期,这假设中国的经济超过了其他国家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这一份额可能会持续增长到2050年。其他人则认为这难以置信。解决这个问题超出了本期的范围。为了分析,我们假设中国的GDP规模超过了美国在21世纪30年代末,按名义价值计算,尽管按人均GDP计算,它仍然落后。我们无法判断一个假设的时期能持续多久,尽管大多数先例表明其持续时间在30到60年之间。我们强调,这些只是规划假设,而不是预测。
【未完待续】请继续关注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