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中国“基因测序第一股”的华大基因(300676.SZ),正在从一年前的市场狂热中回归理性状态。
4月27日,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大基因”)在深圳盐田总部举行了2017年业绩推介会,正式发布其上市后的首份全年度“成绩单”。年报显示,2017年华大基因实现营业收入20.96亿元,同比增长22.4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8亿元,同比增长19.66%,两项指标均保持双位数增长。
不过,作为华大基因营收中毛利率最高的部分,生育健康产品的毛利率却在2017年出现了下滑。
华大基因财务总监陈轶青对此解释称,下滑的原因主要在于华大基因持续投入民生项目,部分产品进行了降价。
近年来,华大基因持续对国内基因企业,如与其业务相似的“华小”等公司进行密切关注。对于公司未来的并购计划,华大基因CEO尹烨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华大基因想要做一个生态,但是从投资本身来讲,“如果连自己都不信任,瞎投一气,靠这种并购发展,华大基因不想做这样的事情。我们要更加珍惜募集资金,包括自有资金的使用,希望管好这个钱,把它们用在刀刃上。”
生育健康毛利下滑
此次2017年年度业绩推介会,华大基因CEO尹烨、副总裁刘娜、财务总监陈轶青、董事会秘书徐茜、人力资源总监李治平、内审内控部总监王玉珏等高层悉数出席。不过,公司的核心灵魂人物汪建却因出差缺席。
据华大基因高管介绍,2017年,华大基因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全球化布局优势不断扩大,已形成“覆盖全国、辐射全球”的网络布局。目前,华大基因已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多家大型医院、1.3万个伙伴进行合作。
作为基因测序行业的龙头企业,华大基因自2017年7月14日登陆深交所后,就备受资本市场关注。过去被投资人“热炒”的华大基因,在业绩上并未出现外界预期的“飞跃式”增长,其2017年业绩基本算稳扎稳打。
2017年华大基因实现营业收入20.96亿元,同比增长22.4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8亿元,同比增长19.6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3.2亿元,同比增长34.79%;基本每股收益1.05元/股,同比增长14.13%。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3元(人民币,含税),预计将支付现金股利总额1.2亿元。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此次净利润虽有所增长,但对比2015年及2016年,增速却明显放缓。招股书显示,华大基因2015年和2016年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2.62亿元和3.33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832.05%和26.93%。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公司各大业务板块均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得益于四大板块的分部业绩。四大业务板块中,生育健康类服务营业收入达11.36亿元,同比增长22.28%;复杂疾病类服务营业收入达4.57亿元,同比增长19.11%;基础科研类服务营业收入达4.04亿元,同比增长22.80%;药物研发类服务营业收入达9085.68万元,同比增长52.95%。
在毛利率方面,生育健康的毛利率最高,达67.77%,不过这一毛利率相比2016年下滑了8.64%。
陈轶青表示:“整体的生育健康方面,公司原有的NIFTY(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产品,在一定的增长规模下,于2017年陆续推出了新产品,切入到市场的过程中,公司希望在比较好的起点上,有个持续的放量过程,所以整体上生育健康的毛利率有所下滑。”
“但是可以看到,其他业务毛利率都有持续的上升,主要得益于自主的仪器、研发试剂的投入。”陈轶青指出。2017年报显示,复杂疾病的毛利率达44.38%,同比增长10.78%;基础科研的毛利率达43.11%,同比增长2.08%。
时代周报记者还注意到,上述生育健康、复杂疾病、基础科研和药物研发四大业务板块分别在华大基因2017年总营收方面的占比,整体基本与2016年持平。其中生育健康产品营收占比54.21%、复杂疾病产品营收占比21.79%、基础科研产品营收占比19.29%和药物研发产品营收占比4.33%,以及其他产品营收占比0.38%。
不过,投资人更注重的是未来华大基因是否有更多新的利润增长点。对此,尹烨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这几个领域的增长点,加在一起都是万亿级市场。可以算一下,光肿瘤一个项目能产生多大的增长?”
尹烨表示,中国投资者可能很容易去追求一些热点,比如人工智能、比特币和区块链等,“还是要关注现在做得上、用得起的技术,比如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现在只能覆盖20%的人群,我们能不能做到100%覆盖?肿瘤筛查现在只能做到5%,我们能不能做到100%覆盖?这是我现在最关心的问题,这是我们应该去做的”。
值得注意的是,华大基因的销售费用由2016年的3.28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4.02亿元。陈轶青解释称,华大基因目前营销费用主要在于销售人员、渠道以及保险方面。他指出,随着收入的增长,公司必然需要相关资源的投入、营销渠道的铺设等,而华大基因在上市以后保持着一定的品牌推广,“与行业相比,公司销售费用率比较稳定,都控制在19%左右”。
2018研发投入预增50%左右
过去一年,华大基因在争议中不断前行。汪建个人的言论时常引起市场人士驳斥,称华大基因的股价被严重高估。
据尹烨介绍,上市9个月以来,整体上华大基因的股票上涨超过10倍,市值最高的时候一度突破千亿元,目前市值还稳定在600亿元左右。
诚然,华大基因去年一度刷新A股的财富神话,连拉19个涨停板。不过,截至今年4月27日收盘,华大基因报收150元/股,市值达600.15亿元,相比巅峰时的千亿市值已缩水400亿元。
对于目前的状态,华大基因似乎还算满意。尹烨表示:“公司市值稳居创业板前列,从全球单纯做基因服务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敢说是全球第一,最起码是全球前三的公司。这得益于中国的人口红利和华大自身的技术储备。”
在技术储备上,华大基因在国内的领先自不必说。2017年报告期内,华大基因加大了研发领域力度,这其中包括在传感染方向的研发投入和推广力度。
在传染病方面,华大基因与西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共检测了约83万份包虫病筛查样本;在感染病精准医学方面,与北京协和医院、上海华山医院、中山医院进行深入合作。全年共检测近8000份疑难危重感染样本,为脓毒血症、脑膜炎以及重症肺炎患者的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了帮助。
在研发方面,尹烨指出,华大基因2017年重点研发项目达到33个,并在2017年实现了新旧测序平台的更新迭代,新测序平台的表现不仅优于原有平台,而且在科研和临床转化等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
据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在上述33项重点研发项目中,包括肿瘤免疫治疗基因检测产品、肿瘤早筛、基于BGI Online云平台的人全基因组信息分析流程开发等项目。其中,肿瘤免疫治疗基因检测产品更取得重大进展,已完成产品开发,并进入药厂合作过程中。
2017年,华大基因研发资金投入达1.74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达8.32%,这比业内另一基因巨头贝瑞基因(000710.SZ)3355.85万元的研发费用要高出一大截。
据华大基因披露,公司的项目研发主要分为立项调研、方案评审、技术研发、试制、工序完善、转产等数个阶段,其中技术研发和试制阶段属于技术测试过程,是为进一步把技术转化为产品进行小样本量的测试,技术研发和试制阶段及之前的支出予以费用化。
陈轶青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华大基因的研发费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临床费用的投入需要相关的费用,公司在认证时需要产生费用;第二是公司非常看重云平台的建设,整个BGI Online 以及公司很多基因数据库的建立,随着公司对相关数据的收集的展开,云平台方面也会产生费用支出。
上述华大基因的33项重点研发项目,就包括基于BGI Online 云平台的人全基因组信息分析流程开发项目,项目进度是实现了24小时内完成人全基因组信息分析,达成了项目立项预期。
近年来,华大基因的研发人员数量持续攀升。年报显示,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分别达343人、448人和532人,研发人员数量占比分别达15.31%、17.33%和18.69%。
陈轶青对时代周报记者指出,总体上看,人工费用的比例占据研发费达40%到50%,“更多的还有其他费用的投入,比如基础设施的投入,每两年是公司研发投入的周期”。
2015年,华大基因研发费用为1.04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达7.88%;2016年研发费用达1.77亿元,占营收比例达10.33%。华大基因高管指出,2018年公司研发投入预算数,将比2017年度大幅增加,预计增长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