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复流产圈子,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是常见的组合,针对抗磷脂综合征引发的反复流产有明确的抗凝效果。
但是你知道吗?其实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阿司匹林联用,效果也比单用阿司匹林对反复流产患者要好。
除了和阿司匹林联用,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本身的抗炎、抗氧化应激属性也对反复流产患者有助益作用。
近期王芳教授、牟方祥团队在《FOOD SCIENCE & NUTRITION》杂志发表评论文章,系统阐述了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反复流产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证据。
01从必需的脂肪酸说起
谈Omega-3之前,我想先谈一下它是怎么被发现的。
1971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教授戴伯格(Dyeberg)率医学小组来到格陵兰岛上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中他们惊奇的发现常年生活在当地的爱斯基摩人很少患有心肌梗死、中风、癌症之类的慢性疾病,冠心病的发病率仅是丹麦、美国、加拿大人的1/10。
戴伯格小组花了几年的时间终于弄清了原因:爱斯基摩人生活在高寒地区,没有蔬菜水果,主要捕食海洋动物,由此摄入了大量的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
最后得出结论:格陵兰岛上居民心血管发病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摄入大量Omega-3使体内脂肪酸构成不同而造成的。
从此,各国科学家纷纷投入力量对其进行研究,迄今为止,几乎涵盖全球所有国家的数千所研究机构在《自然》、《科学》、《柳叶刀》等国际期刊上发表了6万多篇研究论文。
脂肪、蛋白、碳水化合物(糖类)是人体的三大营养素,Omega-3、Omega-6是两种必需脂肪酸,都是人体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入,所以叫“必需脂肪酸”。
脂肪实际上是组成细胞的材料之一,Omega-3和Omega-6脂肪酸是细胞的结构性脂肪,两者的平衡直接影响细胞的健康。
Omega-6主要来源于葵花籽油、红花油、玉米油、棉籽油和大豆油等食用油,所以一般来说我国居民摄入Omega-6是足够的。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认为Omega-3占比为8%到12%是理想的健康指数,低于8%,心脑血管以及癌症等重大疾病的发病风险增大。
Omega-3指数,是指血液中长链脂肪酸EPA(亚麻酸)+ DHA(二十二碳六烯酸)的占比。
所以,维系细胞的健康Omega-3的合理摄入必不可少,生殖细胞健康更不能例外。
02与阿司匹林联用降子宫动脉效果更佳
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对胚胎着床影响巨大,血流阻力高胚胎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供应,一些研究表明有反复流产病史的患者在黄体中期子宫动脉阻力增加。
异常子宫灌注可能是反复流产一个重要因素,有人假设子宫灌注受损可能与潜在的亚临床血管疾病有关,反复流产患者出现的血管损伤时产生的凝血物质水平增加。
有研究纳入60名不明原因子宫灌注受损的反复流产患者,患者被随机分配到三种不同的治疗方案。
20名患者每天服用100mg阿司匹林,20名患者每天服用4克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20名患者每天服用100毫克阿司匹林加多不饱和脂肪酸。
主要测量治疗2个月左右黄体中期子宫动脉指数的变化。
结果发现,所有治疗方式都改善了子宫动脉血流灌注,显著降低了子宫动脉PI值,但是与单独用药相比,Omega-3联合阿司匹林改善血流效果最佳。
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或联合用药相比,Omega-3补充剂单独使用降低子宫动脉血流效果最差。
研究者认为,Omega-3通过调节血栓素和前列腺素的合成,可以发挥与阿司匹林相同的血管扩张作用,而没有副作用,从而加大了阿司匹林的作用效果。
03促进滋养细胞增殖150%
滋养细胞与反复流产密切相关,它的作用就像植物的根系一样,只有根系发达,庄稼才能健康长大。
Omega-3对滋养细胞功能障碍具有调节作用,比如滋养细胞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血管重铸.
Omega-3可以以剂量依赖的方式促进滋养细胞系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生长和分泌。
有动物研究发现,在所有测试的脂肪酸中,DHA在最大程度上增加了管状血管的生成,在刺激细胞增殖方面,DHA的表现更加出色,DHA刺激了滋养细胞150%的细胞增殖。
在所有调查的脂肪酸中,与对照组相比,只有DHA刺激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mRNA)的表达和血管生成素样蛋白分泌。
DHA可能会通过刺激滋养细胞血管生成有力地影响胎盘形成过程,对妊娠的顺利完成至关重要。
04调节免疫功能
免疫因素影响胚胎种植,尤其是NK细胞异常增高以及TH1/TH2比值的偏移都属于同种免疫异常的重要内容。
有研究发现,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改善因同种免疫异常引起的胚胎种植失败。
有双盲安慰剂的对照研究,44名健康受试者分别食用了Omega-3丰富的食品(含有1克Omega-3脂肪酸)和安慰剂。
结果发现,食用6个月后可以显著减少NK细胞数量,并导致健康受试者的炎症水平降低。
这个研究虽然没有提示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反复流产中的作用,但是推测它可能将NK细胞恢复到正常水平。
还有一些研究发现了Omega-3对T细胞的调节作用。
与高脂肪饮食相比,小鼠食用高脂肪加omega-3脂肪酸(含有5.3%的menhaden鱼油)组体外共培养减少了Th1相关细胞因子,并增加了Th2相关细胞因子,并降低了炎症水平。
自然流产与Th1细胞因子增多或Th2细胞因子减少有关。
Th1/Th2型免疫反应平衡偏向Th1时,可能影响胚胎及胎儿的生长发育,严重时可导致免疫型流产。
Th1/Th2型免疫反应平衡偏向Th2时,能有效地抑制Th1细胞反应,促进胚胎的生长发育。
05针对抗磷脂综合征
抗磷脂综合征是少数能够明确引发自然流产的凝血免疫因素,一般治疗以抗凝治疗为主,但有研究发现,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治疗效果也不错。
有前瞻性研究纳入30名抗磷脂综合征相关的反复流产患者,每位患者至少连续两次自然流产,两次抗磷脂抗体呈阳性。
这30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一组接受Omega-3为代表的鱼油治疗。
结果发现,在接受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中,15例(80%)的妊娠中有12例以活产结束;在鱼油组中,15人中有11人(73.3%)以活产结束。
两组患者在分娩时妊娠年龄(39.9 +/- 0.4与39 +/- 1.5周)、胎儿出生体重(3290 +/- 200克与3560 +/- 100克)、剖腹产次数(25%与18%)或并发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这说明,鱼油与小剂量阿司匹林在针对抗磷脂综合征引起的自然流产方面具有类似的效果,也许两者叠加,效果更好。
当然,这项研究样本量比较小,需要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才能得出更确切的治疗结论。
总之,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在多个方面调节妊娠过程,促进胚胎着床,和阿司匹林联用更能增加阿司匹林的疗效,是反复流产圈姐妹的必备好物。
其实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细胞膜结构的重要作用来看,备孕期使用对卵子质量的提升作用也很明显,姐妹们如想了解可以单开一篇具体论述!
全文完!现在流量为王的年代,围观也是一份力量,转发就是一份担当,希望动动您发财的小手,给我点个赞,如果您能转发到微信群或朋友圈,就会让更多孕育困难的小家庭受益,谢谢您!
郑重声明
本账号发表的内容仅作为资讯分享,本账号不做任何形式的营销推广,文章观点不能直接用作医疗诊断或健康干预建议。在采取任何预防或治疗措施前,请与你的医疗保健提供者沟通。
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公众号
永远在意真实数据和文献论证
抱娃路上,我愿意陪你一起走过最无助的岁月
——THE END——
参考文献
[1]Omega-3 fatty acid supplements and recurrent miscarriage: A perspective on potential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evidence. Food Sci Nutr. 2023 Jun 1;11(8):4460-4471. doi: 10.1002/fsn3.3464.
[2]Low-dose aspirin and omega-3 fatty acids improve uterine artery blood flow velocity in women with recurrent miscarriage due to impaired uterine perfusion. Fertil Steril. 2009 Jul;92(1):296-300. doi: 10.1016/j.fertnstert.2008.05.045. Epub 2008 Aug 9.
[3]Docosahexaenoic acid stimulates tube formation in first trimester trophoblast cells, HTR8/SVneo. Placenta. 2011 Sep;32(9):626-632. doi: 10.1016/j.placenta.2011.06.009. Epub 2011 Jul 7.
[4]Leukocyte numbers and function in subjects eating n-3 enriched foods: selective depression of natural killer cell levels. Arthritis Res Ther. 2008;10(3):R57. doi: 10.1186/ar2426. Epub 2008 May 14.
[5]Recurrent miscarriage associated with 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 prophylactic treatment with low-dose aspirin and fish oil derivates. Clin Exp Obstet Gynecol. 2005;32(1):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