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的第3种基础药物,即将诞生!

迎夏看健康 2023-12-06 12:30:03

近日,2023年美国肾脏病年会(美国肾脏病学会肾脏周)在费城召开。

大会上公布了一项「非奈利酮治疗非糖尿病肾病」的真实世界回顾性研究。

结果显示:

在非糖尿病肾病人群中,非奈利酮将尿蛋白降低了44.52%!

这意味着:继普利/沙坦类药物(血管紧张素抑制剂)、列净类药物(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抑制剂)之后,第三种肾脏基础药物即将诞生!

非奈利酮是个啥药?

非奈利酮最初作为糖肾治疗药物,于2021年在美国上市,2022年在中国和欧盟上市。

其实但凡是个医生,都能看出来这药有治疗原发性肾病(各种原发性的肾炎、肾综、肾衰竭)的潜力。

那为什么它是糖肾药物呢?

因为发达国家糖肾患者数量特别多,位列第一名,做糖肾试验最方便、最急需,所以最先做的FIDELIO-DKD试验是一项糖肾试验,原发性肾病试验往后排。

我国的糖肾患者,数量也在急速上升中,将来也升至各类肾病的第一名已经是无法阻挡的事情(当然,我们还要努力减慢、推迟这一天到来)。

非奈利酮,属于醛固酮拮抗剂(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

醛固酮——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过它?

高血压患者更可能知道,检查「高血压三项」其中之一就是醛固酮。

醛固酮在人体内扮演坏蛋的角色:

一方面,它会间接地损伤肾脏:它升高人体的血压,通过高血压来压迫肾脏血管、使肾脏血管硬化;

另一方面,它还会直接损伤肾脏:不需要通过血压,也能直接促进肾脏的炎症和纤维化。

关键是,人体合成醛固酮的开关,在肾脏上。肾脏一受伤,就会打开开关,合成坏东西醛固酮。

是这么个伤肾流程:

肾脏受损→肾脏球旁细胞分泌肾素→促进血管紧张素→促进醛固酮→提升血压、同时促进肾脏的炎症和纤维化。

虽然我的箭头表述是一个链条,但大家也可以看出来:这是个头尾链接的环。

也就是说:肾脏受损越重、醛固酮越多;醛固酮越多、肾脏受损越重。这是个恶性循环。如果不阻断这个环路,让它一圈一圈跑起来,肾脏就会逐步衰竭。

这个环路中,有一环是血管紧张素——许多肾友比较熟悉它,肾科应用了几十年的普利/沙坦类药物,就是血管紧张素抑制剂,是为了阻断醛固酮前面的一环。而如今,住在隔壁的醛固酮拮抗剂——新药非奈利酮也来了。

这个环路,不止是糖尿病肾病有,还有原发性肾病、各类继发性肾病都普遍存在。所以我说,但凡是个医生,都能看出来非奈利酮具有治疗非糖尿病肾病的潜力。

据笔者所知,有一些医患朋友,等不及非奈利酮治疗原发性肾病试验的结果出来,已经开始了「以身试药」。

药监局虽然没批准,但只要药品评审专家组不反对,药监局也就不干涉这件事。

尝试结果如何呢?

这项研究纳入了16位没有糖尿病的肾友,在现有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增加非奈利酮治疗。

用药3个月时(这类药物通常在三个月左右达到尿蛋白最大降幅),这16位患者的平均尿蛋白降幅为44.52%——基本达到了同类肾病基础药物的效果水平。

另外还有2个好消息是,非奈利酮有两个方面,比普利/沙坦类药物更友好:

一是,非奈利酮的血钾水平,非常稳定。

以往用的普利/沙坦类药物,经常因为引起高血钾而停药。而非奈利酮1个月时的血钾平均涨幅只有2.97%,3个月时的血钾平均涨幅还回到了0%,它又降回来了。

其它研究中非奈利酮的血钾涨幅也很微小,这项数据在情理之中。

二是,非奈利酮的肾功能,没有出现普利/沙坦/列净类药物那样的“暂时性肾功能小幅下降”——以此为代价,来换取长期的肾功能下降速度减慢。

这个暂时的肾功能下降,有可能让服用普利/沙坦的晚期患者提前进入透析。

但是非奈利酮,在研究中的平均肾小球滤过率始终保持在80没有下降,第三个月还上升了3.45个单位。

这第二个好消息,笔者还不敢确定它是否可靠。

因为:

首先,笔者应用非奈利酮就并非如此;

而且,从非奈利酮的作用机制上看,它理论上会短暂地降低肾功能;

还有,在治疗糖肾的试验中,也出现了肾功能的暂时性下降(降幅3.18个单位)。

所以,不排除因为样本量偏少(16位患者)、出现了几位体质特殊的患者而显出了误差。

如果这是真的,那就太好了。目前所有的肾病基础药物,全都有这个瑕疵,缬沙坦在联合了沙库巴曲之后(沙库巴曲缬沙坦片),固然避免了这个瑕疵,但它没法阻断醛固酮呀。又能阻断醛固酮、又不干扰肾功能,不敢想象真的有如此好事(虽然我希望它是真的)。

不过,无论非奈利酮有没有这个瑕疵,都瑕不掩瑜,动摇不了它整体上的肾脏获益。

总之,大会上揭晓的这项“先驱”研究,给了我们更大的信心。现在就等正式的、大规模的3期FIND-CKD试验(非奈利酮治疗非糖尿病慢性肾脏病试验)揭晓,为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方案锦上添花、为肾友的肾脏提供更多保护!

肾友们若还有肾脏病问题,可点击→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