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郑浩儿:19年站美国军舰上,用中文警告我国海军,如今咋样?

零度有法谈 2024-11-20 04:07:27

2019年,在黄海紧张的海上对峙中,响起了一句流利的中文:

“我们来这里是为了巡航,请中国海军马上撤离!”

声音从美国“斯特拉顿”号军舰上传来,一名年轻的华裔女兵站在上面。

她叫郑浩儿,曾是一个移民美国的普通女孩,为了绿卡参军,最终站在了美军军舰上与母国对峙。

她当时风光无限,被美军宣传包装,但她的“美国梦”真的实现了吗?

郑浩儿出生在上海,父母都是中产家庭,生活条件不错。

尽管家里过得安稳,但她的父母始终觉得“外国的月亮更圆”,相信美国是自由与富裕的天堂,梦想着移民到那里“追梦”。

在郑浩儿十岁那年,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带着行李和所有积蓄,一家三口踏上了去美国的航程。

刚到美国时,他们满怀憧憬,以为好日子即将开始。

现实哪有那么容易,语言不通、资历不被认可、种族歧视等问题让他们举步维艰。郑浩儿的父母在国内体面的工作,换到美国后只能靠做体力活维生。

他们搬到了偏僻的郊区,租住在条件简陋的小房子里,和之前的中产生活天差地别。

郑浩儿也没有例外,她进入了一所普通的乡镇学校,由于亚洲人的外貌和不流利的英语,她成了同学们取笑的对象。

她曾经试图反抗,但每次回家,父母总是安慰她:“忍一忍吧,等你出人头地了,他们就不会看不起你了。”

这句话让她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她决定一定要融入美国社会,成为真正被认可的人。

为了摆脱这些困境,她模仿同学的语调,试图让自己的发音更地道;她开始疏远身边的华人圈,甚至对自己的中文名字感到羞耻,改成了英文名。

她成绩优异,考上了服装设计专业,但现实并不如她所愿。

大学毕业后,她在找工作时依然屡屡碰壁。

无论她表现多么优秀,升职的机会却总是落到金发碧眼的同事头上,她开始明白,想要真正融入美国并没有那么简单。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得知参军可以加速获得美国绿卡,这让她欣喜若狂,毫不犹豫的报名加入了美国海岸警卫队。

她告诉父母自己的决定时,父亲只是叹了口气:“只要你觉得值得,那就去吧。”

于是,从象牙塔里出来的郑浩儿,开始了体力与精神的双重历练。

她在军队里从最底层的杂务工做起,清洁船体、检查设备、厨房刷盘子,几乎没有任何人把她当回事。

2019年,当时“斯特拉顿”号被派往黄海执行任务,与中国海警2901号发生对峙。

上级得知郑浩儿能说中文,第一次把她从后勤岗位上调到了台前。

她的声音通过无线电传到对方船上时,对方的人愣住了。

中国海警显然没有想到,美军军舰上会有一个中文如此流利的华人。

那一刻,郑浩儿的“表现”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她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基层士兵,迅速成为美军宣传片的主角。

她在镜头前侃侃而谈,用流利的英语描述她对军队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国文化的认同。

她说:“这里让我找到了归属感。”美军也没有错过这个机会,迅速将她包装成“多元文化融合”的代表。

她的照片出现在海报上,她的经历被用来鼓励更多移民参军。

她从未在镜头前谈论过自己的母国,似乎只想证明,她已经彻底属于美国。

即使成为宣传片的主角,她依然无法彻底改变自己的地位。

她的工资和待遇,与那些本土士兵相比,依然有很大差距。她努力展示忠诚,却始终难以融入真正的主流圈层。

更重要的是,她始终没有逃脱“被利用”的角色。

她的华裔身份让她成为美军在与中国相关行动中的棋子,但当任务结束,她依然回到日复一日的普通岗位。

国内对她的行为反应激烈,批评之声不绝于耳。许多人称她为“忘本的叛徒”,认为她的行为无异于“崇洋媚外”。

面对这些声音,郑浩儿从未公开回应。她的父母也变得低调,几乎从社交圈中消失。

几年过去了,她终于如愿拿到了绿卡,但这份绿卡并没有为她带来真正的安全感。

她仍需继续服役以确保身份,她的生活也逐渐归于平淡。

随着美军宣传的热度下降,她再度回归默默无闻。她的故事却被许多人反复提及,成为对华裔移民身份认同的一个讨论样本。

文化根基与价值认同,是每个人无法逃避的命题。追逐梦想并没有错,但如果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与根源,这场追逐是否还能称为真正的成功?

一个连祖国都不要的人,真的能在异国他乡受到尊重吗?

人生没有回头路,既然选择了站在祖国的对立面,任何后果都需要她自己去承担。

参考资料:美国梦的由来和演变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3年07月02日

美国海岸警卫队闯入黄海 中国万吨海警船近距离监视 来源:环球网 2019-10-2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