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真相,不知道更好

咩咩爱历史 2023-08-24 09:02:41

01

崇祯十二年(1639年)八月初九,南直隶己卯科乡试如期在南京贡院开考。

21岁的侯方域,鼓足勇气写下一篇评论“人主之道”的策论。

试后,不少考官认为,此卷文采斐然,见解深刻,应当录取;

副主考则认为,此卷言辞过于犀利,犯了大忌!

“人主恒任其独智,钩距探索其间,其偶得之也,则必喜于自用;其既失之也,必且展转而疑人。秉自用之术,而积疑人之心,天下岂复有可信者哉?”

你们瞅瞅,这不是暗指当今皇上刚愎自用、喜疑臣下吗?一旦被人捅到皇上那儿,我们都得跟着吃瓜落!

其实,副主考说的没错,小侯同学确实对崇祯很有意见......

02

万历四十八年(1618年)三月,侯方域生于河南归德府(今河南商丘)一名门望族。

小侯出生时,爷爷侯执蒲正官居太常寺卿,正三品;

老爸侯恂也已中了进士,做了一名行人【明朝首都有一个小衙门,叫行人司(只有明朝才有),专门在各大衙门间跑腿,运气好的可以给皇帝跑腿】,正八品;

叔爷侯执躬,官居四川布政使,从二品。

......

侯家可以称得上是官宦世家了。

小侯还是个极其聪明的孩子,从小学四书五经、诗词歌赋,过目不忘,一点就通。

家境优越、高干子弟、才华横溢,所有这些标签都集中在侯方域身上。

看起来,灿烂的前程正在前方等着他。

位于河南商丘的侯氏故居

03

崇祯五年(1632年),14周岁的侯方域以归德府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秀才功名。

接着,就该参加乡试考举人。

但老爸侯恂认为,孩子还太小,学问还不够精进,应当再好好学习几年,待学问有成,人也成熟了,再去参加乡试不迟。

于是,少年侯方域就跟着老爸去了北京,一边学习,一边在京城开阔眼界、交游名士、积攒人脉。

还娶了一位官宦人家的小姐做老婆。

之后的几年,侯方域时而在京城和好友们把酒吟对,时而回归德老家宅子里清净几天。

出,有名士为友,入,有娇妻为伴。

日子过得好不惬意。

就等着年纪再大些,回河南老家参加科考了。

谁承想,崇祯九年(1636年),侯家倒了大霉......

04

原来,天启年间,侯恂曾和大太监魏忠贤刚过正面,被魏忠贤视为眼中钉,将其罢官回家。

后来崇祯干掉了魏忠贤,又把侯恂招了回来,一路做到户部尚书。

但,阉党余孽总想找机会把他搞死。

崇祯九年七月至九月,清军第三次入塞掠劫,明军连败56阵,京畿一带人口牲畜财物被清军掠去无数。

“吃了这么大的亏,崇祯总得找人背锅。”

第一责任人兵部尚书张凤翼和宣大总督梁廷栋都了解崇祯这尿性,先吃大黄自杀了。

“背锅侠”就只好另找他人。

正好当时发生了“屯豆案”,起因是户部负责管理马料的官员,私下贪污充当战马饲料的豆饼,数量高达七千余石。

温体仁就抓住这一条,指责侯恂管理户部无方,放纵贪腐,致使前线战马缺乏饲料,这才会让鞑子如此猖獗。

PS:

温体仁为崇祯朝阁臣中居位最久者,辅政期间,明朝内忧外患的局势逐渐恶化。他几乎没有任何重要的建树与对策,而是一味排斥异己、迎合皇帝。

作为户部的最高长官,侯恂当然负有一定的领导责任。

至于责任大小,没人在乎。

崇祯九年十一月,一道圣旨下来,侯恂以“靡饷误国”的罪名进了锦衣卫的诏狱,一夜之间从朝廷高官变成了诏狱囚徒。

侯方域也一下变成了“罪臣之子”。

侯方域青年像

05

按明朝制度,罪臣之子如果未受株连,是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的,但考试时要在名字前写上“罪臣某某之子”。

而一旦有了这个前缀,那考中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甚至被投入“另卷”,直接和功名说拜拜。

这可急坏了小侯。

小侯每天到处奔走,找老爸以前的关系帮着疏通门路,把老爸捞出来。

然而,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老熟人们避祸还来不及,谁上赶着蹚这趟浑水?

就这样,小侯前前后后忙活了两年,也没个结果。

06

到崇祯十二年(1639年)春天,老侯眼看自己出狱遥遥无期,就趁着小侯方域来探监的机会,让他别再傻等了,赶紧去准备科举考试。

还给儿子指了条路子:“你叔叔(侯恪)以前在南京国子监当过祭酒,在那边有点人脉,你花些钱去捐个南京国子监的监生,然后参加南直隶的乡试。南直隶录取的举人名额多,考官水平也高,以你的才学,中举的希望应该会比在河南老家高。”

听了老爸的话,小侯一路南下南京,并顺利进了南京国子监。

然后就有了开篇,参加南直隶乡试的事。

应该说老侯确实给儿子指了一条明路,奈何小侯因为老爸的冤案对崇祯有意见,年轻气盛,一时血气上涌,写下了那篇让他落榜的策论。

不过,落榜的小侯倒也不怎么失落。

因为他发现南京这地方实在是太好了!

为什么呢?

第一,文风鼎盛,名士如云。侯方域因为文才和出身,很快成了复社(江南最有名的大社)的“四公子”之一;

第二,南京不像北京到处是东厂和锦衣卫的特务,文人自由结社,针砭时弊,指斥方遒;

第三,当然就是男人的天堂——秦淮河上秦楼楚馆林立,夜夜笙歌不绝,绝色美人藏匿其中。

此时侯方域21岁,李香君(秦淮八艳之一)16岁。

一个是世家名门的才子,一个是江南闻名的佳人,二人迅速坠入爱河,双宿双飞,耳鬓厮磨。

南京秦淮河畔的李香君故居——媚香楼侯李二人即在此相识

把还在北京坐牢的老头都给忘了。

07

崇祯十五年(1642年)五月,李自成第三次围攻开封,明军联军十八万解围,结果在朱仙镇被打得大败。

崇祯闻报,气得要死,下旨把督师丁启睿逮京问罪。

丁启睿被抓了,那谁来出任督师呢?

崇祯想来想去,最后想到了在大牢中蹲了六年的侯恂。

崇祯看中侯恂,主要是因为此时中原战场主要靠大将左良玉的人马,但左良玉桀骜不驯,谁都指挥不动。

左良玉

侯恂早年救过左良玉的命,崇祯认为左良玉肯定会给侯恂面子,给朝廷好好出把力。

于是一道圣旨下来,老侯一下子又从囚犯变成了督师、挂兵部右侍郎衔。

听说老爸出狱了,还一下当上了督师,小侯那叫一个高兴,马上辞别李香君和一众好友,到老爸的帐下做了一名参军幕僚,梦想自己能大展才华,在这乱世中立下一番功业。

可他没想到,他老爸这个督师会干得如此窝囊!

08

侯恂这个督师,本就是赶鸭子上架。

他既没有领兵打仗的经验,又没有自己可以依靠的嫡系部队。

而对左良玉的所谓“救命之恩”,在决定生死的战场上也没有太大意义。

左良玉虽然表面上对老侯恭恭敬敬,但实际上仍是一兵不出。

老侯催急了,左良玉就称自己有30万人马需要老侯提供粮饷,吓得老侯再不敢催。

至于其他将领,老侯更是谁也指挥不动。

每天只能站在黄河北岸看着对岸的开封城长吁短叹,毫无办法。

小侯自然也是每天在老爸帐中无所事事,文才和学识变得毫无用处。

就这么着混了几个月,小侯觉得没意思,便不辞而别,丢下老爸,跑回南京找李香君潇洒去了。

09

到了九月,开封解围无望,明军不得不掘开黄河企图水淹闯军,结果洪水涌进开封城,全城百姓喂了鱼。

崇祯闻报大怒,一道圣旨下来,又把老侯下了狱。

这么一番折腾下来,小侯就对救国救民、中兴大明彻底绝望了,也不想再去考什么功名了,只想做个诗酒自娱、潇然世外的乐子人。

可你想潇洒,别人偏不让你潇洒!

谁呢?

阮大铖。

阮大铖也是个颇有才华的文人,奈何攀附过魏忠贤,成了所谓的“阉党”人物。

后来崇祯上台,清算阉党,阮大铖丢了官,跑到南京隐居起来,但没死心,处处找门路想给自己翻案,重新出仕为官。

前面说过,当时江南最有名的大社是复社,复社的人都以东林党继承者自居,对阉党恨之入骨。

所以阮大铖在南京到处活动的时候,就被复社的人给盯上了。

复社几个大佬一合计,绝不能让这个阉党余孽东山再起,于是写了一篇《留都防乱公揭》,言辞及其犀利,把阮大铖骂得狗血喷头,一时名声传遍了江南士林。

其实,《留都防乱公揭》出来的时候,小侯同学还没到南京,这事儿和他无关。

后来小侯成了复社大佬,阮大铖仗着和老侯有点儿交情,就想通过小侯缓和缓和和复社的关系,结果被拒,从此就恨上了侯方域。

10

崇祯十六年(1643年)春天,左良玉被李自成打得,放弃了襄阳,一路沿江东下,企图跑到南京来扎营。

这下可把南京的官绅市民吓得不轻。

因为左良玉的军队是出了名的军纪极渣,他们要来了,南京不得遭殃?

可南京城的防御力量又非常薄弱,想对抗左良玉又不现实。

怎么办呢?

这时,南京兵部尚书熊明遇想到了侯家和左良玉的这层关系,就拜托小侯给左良玉写了封信,劝他不要来南京。

老左很给面子,真就没来。

这本来是侯方域的一大功劳,没想到却成了阮大铖攻击侯方域的机会!

11

阮大铖到处散布消息说:不要太天真,左良玉为什么听侯方域的?那是因为他俩是一伙的,左良玉暂时不来,不过是在等机会,到时候里应外合,一举拿下南京!

小侯哪能受得了这种污蔑?愤然写了一篇《癸未生金陵日与阮光禄书》,把老阮的污蔑驳斥了一顿,然后离开南京,躲到宜兴朋友家去了。

新仇加旧恨,这件事过后,小侯和老阮的梁子彻底解不开了。

到了第二年三月,李自成大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煤山上了吊。

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继位,改年号为“弘光”。

因为凤庐总督马士英有“册立之功”,于是被朱由崧封为内阁首辅,成了弘光朝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

而阮大铖呢,恰恰在这之前就抱上了马士英的大腿,一步登天,成为兵部尚书。

老阮报仇的机会终于来了。

12

老阮把复社的人排列出“十八罗汉”、“七十二金刚”,按照名单一个个抓。

侯方域的名字自然名列前茅。

小侯当时正在苏杭一带游玩,听到老阮要抓他,吓得南京不敢回,扔下李香君不管,乔装改扮,一个人渡江去了扬州,投奔了督师史可法。

史可法和侯恂是河南老乡,之前在户部当官的时候,得到过老侯的照顾。

侯公子前来避难,史可法当然也照顾,安排其做了参军幕僚。

但和之前在老爸帐下做参军一样,小侯在史可法帐下也是无事可做。

唯一能做的,就是发挥自己的文才,替史可法写了一封答复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的书信,文采斐然,引经据典,把多尔衮驳斥得体无完肤。

可惜,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

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清军大举南下攻向扬州,小侯既没有上阵杀敌的能力,又没有殉国死节的勇气,最后选择在扬州被围前跑路,到南京找到李香君,然后一路北上,回到了老家归德府。

侯家是个名门世家,当然容不下歌伎出身的李香君。

小侯便隐瞒了李香君的真实姓名和身份,以良家女子正式纳为自己的妾,从此过上了一妻一妾的快乐生活。

13

清朝底定江南后,多尔衮下达了“剃发令”,江南士绅百姓纷纷起来反抗。

复社的好友们,有些举起抗清义旗,组织义兵参加抗清战争,最终先后兵败遇难;有些或削发为僧,或隐入深山,为明朝守节,坚不事清。

侯方域呢,头发麻溜儿剃了,衣服麻溜儿换了。

他舍不得侯府的锦衣玉食,舍不得房里的贤妻美妾,更舍不得自己的项上人头。

唯一表现出的“气节”,就是以“遗民”自居,清朝官府数次邀请他前去应试,他都没去。

只不过,这气若游丝的遗民气节,几年之后,还是烟消云散了。

顺治八年(1651年)八月,河南省的乡试又要开始了。

这次清朝官府没惯着他,直接派人去他家传话,要么来考试,要么到大牢报到。

侯方域想保持自己的“遗民气节”,又不想坐牢,于是玩了个小聪明——他答应去考试,然后考试的时候,每篇文章都只写一半,就交卷。

自己不会中榜,既保持了“气节”,又不至于惹怒清朝官府。

可放榜出来之后,侯方域傻眼了,自己居然被录取为了“副贡生”。

所谓“副贡生”,就是指在正式的录取名单之外,官府会单独设一个“副榜”,以录取那些中举名额之外的优秀考生。

清朝官府要的是他去考试,至于卷子写成什么样,根本不在乎。

侯方域的“遗民”人设瞬间崩塌。

侯方域中年像,已是清人打扮

14

侯方域懊恼地回到家,家里又出了事。

原来,考试期间,老爸知道了李香君的真实身份,把她扫地出门了。

小侯苦苦哀求,然无卵用,老侯对此事心如铁石。

小侯又不敢反抗,只好让人在归德府城外的一个小菜园子里安顿下李香君,但也不敢去看她。

就这样,在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打击下,李香君抑郁成疾,两年后,在孤独和痛苦中撒手人寰。

位于南京栖霞山的李香君墓

遗民的身份没保住,心爱的女人也没保住。

侯方域回顾自己三十多年的人生——

明明出身名门,到头来却一事无成;

明明满腹才华,到头来却一地鸡毛;

明明伉俪情深,到头来却有始无终;

……

心情越来越坏。

李香君死后半年,他也去了,年37岁。

老王:

一个人光有才华是不行的,还需要心怀天下的情怀、勇挑重任的担当以及牺牲自我的勇气。

而这些,偏偏是精致利己主义者侯方域所缺乏的。

他没有黄宗羲为父报仇的勇气,也没有史可法舍生取义的气节,甚至没有作为丈夫保护李香君的担当。

最终,只能以一个充满争议而又面目模糊的角色告别了历史舞台……

参考文献:《明史》《崇祯实录》《清实录》《壮悔堂文集》《侯方域年谱》《河南通志》(乾隆版)《明清史料汇编》

21 阅读:7388
评论列表
  • 2023-08-24 22:02

    这才是普通人的人生,英雄不是人人都能当的,有自己的底线,没有做苟且之事,有何不可?

  • 2023-08-24 12:20

    崇祯是个眼高手低的政治白痴,但是大明士绅尤其是南方士绅集团是只要权利不想付出义务的垃圾统治阶级。说到底大明体制从根子上就是烂的,远远不如满清政权体制,满清体制是1840年被列强打败才开始败坏的。

    胡朝勋 回复:
    为什么只有雍正能完成摊丁入亩这样的改革?就是清朝体制构架比前面的政权都优越。八旗是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军事利益集团,八旗作为满清政权和皇族的基本盘甚至不能同汉人通婚,从体制上有效的防止与汉族士绅集团勾结架空皇帝。
    平静~开开开 回复: 胡朝勋
    雍正能完成,是因为他是少数民族,在对待汉族上,满族一直都是清朝皇室可以依赖的力量,而汉族的皇朝,没有这样一支皇室可以一直稳定依赖的力量。
  • 2023-08-24 10:31

    王朝交替时,坐看烟云散,回首黄梁梦,人生如浮沉。

  • 2023-08-24 18:11

    出身没他好,学问没他高,长得没他帅,四十几岁了,每天吃着外卖,还着房贷,拿着几千块的工资。然而父母健在,妻贤子孝,想想也就释然了…

  • 2023-08-24 20:30

    屁事没干成,该享受的都享受了

  • 2023-08-25 13:39

    东林党就这13样。

  • 2023-08-25 08:56

    食利阶层是最没骨气的,大难来临最舍不得的就是荣华富贵

  • 2023-08-24 23:08

    21岁的侯方域,鼓足勇气写下一篇评论“人主之道”的策论。试后,不少考官认为,此卷文采斐然,见解深刻,应当录取;副主考则认为,此卷言辞过于犀利,犯了大忌!

  • 2023-08-25 06:06

    看过电影《桃花扇》。

  • 2023-08-25 08:51

    和史可法共事过,就这一点,够了

  • 2023-08-24 19:55

    竖子(夫子)深谙儒术

  • 2023-08-24 17:47

    这么好的文章,居然没人点赞

  • 2023-08-24 10:17

    真乃好文章也,一代才子佳人在那个大时代的滚滚波涛中淹没了,可悲可叹。

  • 2023-08-25 03:01

    这人挺好的呀,国家不行要他背锅?听过他的吗

  • 2023-08-25 02:13

    点赞好文,希望作者多出文章

  • 2023-08-24 19:11

    桃花扇的故事,这是我的故乡,无论如何都要点个赞

  • 2023-08-26 14:50

    躺平党的典范

  • 2023-08-27 06:56

    幸好他没有出头,不然以崇祯的气量,他会死得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