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毒士贾诩,77岁善终,位列三公,如何凭“毒计”成为人生赢家

品史学家江樵 2023-11-18 16:24:09

纵观中国历史,要说哪个时代打仗最费脑,三国绝对排位靠前。

各方阵营谋臣如雨,大家以天下为棋盘,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绞尽脑汁。

诸葛亮、庞统、郭嘉等一批智近乎妖的谋士,羽扇纶巾论天下,更是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其中有一位被认为是黑化人物的代表,被冠以“毒士”的称号。

有多毒?他用一计终结了四百年大汉,开启了三国乱世。

他协助张绣用计击败曹操,导致曹操长子曹昂、大将典韦被杀,连曹操也差点死在他手上。

他就是贾诩。

虽然用计毒辣,但他却能够活得好好的,并跑赢大多数人。曹操帐下谋士中,郭嘉早逝,苟彧被赐死,荀攸郁愤而亡,唯独贾诩最终官拜三公之一的太尉,并以 77岁高龄善终。

贾诩出身寒门,年少默默无闻,却在中年时厚积薄发、强势崛起。

三国乱世,礼崩乐坏,旧规则荡然无存,渐渐沦为丛林社会。当过去为人处世的经验已不再管用,普通人靠什么生存立足,甚至逆袭呢?

让我们一起了解贾诩的处世之道。

贾诩

人性大师的诞生

每个人的发展路径是不一样的。有些人能顺风超神,而有些人的潜力则在逆境中才能触发,然后触底反弹。

贾诩属于后一种。他早年平淡,发育得很猥琐。

因为生于西北边地,没钱没人脉。被举孝廉的贾诩到洛阳任了郎官,然后仕途就开始原地踏步。生了场病后,他心灰意冷地辞去官职,返回老家凉州。

这是一趟惊险之旅。

走到半路上,贾诩和同行者被一群打劫的氐人捉住了。氐人抢完财物后,打算不留后患,将这群汉人挖个坑埋了。

上午还在返乡的路上,下午就要被咔嚓。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估计大多数人都会陷入懵逼和崩溃的状态。

站在挖好的土坑旁,显然所有的抵抗措施都已失效。但贾诩的头脑却格外冷静,他说了一句话:

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

这句话充分考虑了人性:氐人归朝廷管理,听到太尉段颎的名号,必然不敢冒犯。现在氐人不听朝廷招呼了。他们就会遵循趋利避害的人性。趋利,他们抢钱,那么自然就缺钱了。避害,他们还是惧怕官军围剿,还是不敢得罪朝廷。

贾诩的话,指出了杀的隐患,也摆出不杀的价值,就看氐人吃哪一套。

氐人一琢磨,太尉家人不好惹,因为得罪他而被剿就不值得当了。只要不杀这小子,还能获得赏钱,何乐而不为?

至于真假。这兵荒马乱的,也不好核实。就算这小子说了谎,放走他一个无名之辈也无损大局。

于是氐人埋了其他人,却放了贾诩一条生路。

短短几句话,先讲利益,消除氐人杀意;然后隐隐显示实力,让氐人害怕。可谓将人性琢磨到极致。

这种急智,和韩信临斩高呼有异曲同工之妙:

韩信入汉营后犯法当斩,同案十三人都已被斩杀,眼看就要轮到韩信了,韩信抬头仰视监斩的夏侯婴,高呼:“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

这句话,韩信说得恰逢其时。早了,大家纷纷效仿,这话效果就大打折扣。韩信指出杀自己的隐患:汉王要取天下,把人才都杀光了怎么办?并且还点明了自身价值:我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啊!

夏侯婴果然觉得韩信的话语不同凡响,不仅当场免其死罪,还向刘邦举荐他。

贾诩和韩信的经历充分说明逆商的重要性。普通人也要善于权变。规则有效当然按照规则办。可当过去的旧规则被破坏时,要及时摆脱惯性思维的束缚,从人性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才能更好地求得生存。

反攻长安用“毒计”

贾诩第一次拿到C位,是在反攻长安之时。

当时董卓已死,有人建议王允赦免董卓手下的西凉兵。但王允却死活不同意,认为董卓已死,其他人无罪也无须赦免。

但这样一来西凉兵就不安了:让你赦免你不同意,谁知道你回头会不会秋后算账。

按照过去的规则,王允大赦天下,或者对西凉兵等董卓部属进行安抚,或是小有惩戒都行。

但王允显然就坏了规矩,让西凉军对未来感到迷茫。

面对堪忧的前途。西凉军的统帅李傕郭汜都已经打算跑路。但仅是破虏校尉的贾诩为了自保使出毒计。贾诩见人心散乱,干脆使出一招激将法,他四处散播消息:长安中欲尽诛凉州人。

这一招之所以毒,在于直接断了西凉军将士的后路。本来大家是感到未来迷茫,准备自谋出路。现在贾诩散播这样的消息,掐死了大家最后的一丝希望:未来不仅功名别想了,连性命都不见得能保得住。

西凉军将士的怒火一下就被激将起来了。连活路都不留一条,那就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西凉兵作为天下数一数二的军队,毕竟实力摆在那。既然朝廷下手这么绝,为何不能效仿董卓,再攻破一次长安城?!

西凉兵不愧是镇守边疆的勇猛之师,他们一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最终干掉了王允,将长安搅得天翻地覆,直接导致了汉献帝迁都,此后丢了主基地的东汉一蹶不振迅速败亡。

贾诩的毒计,落井下石,激起了西凉军将士的愤怒,实现一场完美的反杀。

但也并非没有隐患:

这次等同于“谋逆”的“文和乱武”,如果万一把握不准反攻失败,是足以给贾诩招来灭族之祸的。

乱世中,大部分原有规则已失效,利用人性便成为保命的稻草。贾诩之所以敢于提出离经叛道的“毒计”,就是因为其充分了解时局和人心的基础上,吃透了人性。

反观三国其他豪杰,孔融虽让了梨,但成年之后建树甚少并且下场凄惨;曹操宁负天下人,却开创了一番伟业。

既然旧规则已遭破坏,周遭已充斥着丛林法则。此时再谈旧的规则礼仪就不切实际了。要想生存发展,就得遵从人性。

所以若非说贾诩是败坏纲常的“毒士”,未免是有点道德绑架,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罢了。

文和乱武

人性的尽头是规则

人性这东西,主观性太强、太玄乎,非常时期在小圈子里玩玩还可以。

但要是你非得要打破规则,统统按照人性来博弈,那非得把你的CPU给干烧了不可。

因为运算和博弈量太大了!

当贾诩随西凉兵统帅李傕、郭汜杀入长安后,便发现了人性的短板:根本没办法设立一个放之天下皆准的人性来。

所以要号令天下,就必须综合各个山头的诉求,然后脱离主观性,制定出客观的规则。

过去规则不好用了是不是?那么就得综合各方人性,制定新的规则来。

旧的大框架是什么?尊天子。这是顶层设计。

所以贾诩决定在新规则出台前,过渡性地遵循旧规则。

他不求破格提拔。称参与兵变只为保命,坚决不邀功请赏,最后勉强出任尚书。就任后经常举荐高门大族出身的官员。

他尊天子。兴平二年起,李傕、郭汜发生内讧,二人在长安城内斗了起来。李傕欲劫持汉献帝“置其营中”,征求贾诩意见。贾诩明确表示“不可。协天子,非义也。”

贾诩竭力维护天子权威,并不惜得罪李傕。他帮助汉献帝和文武百官摆脱李傕郭汜的控制,离开长安去往洛阳,为自己博得了忠君爱国的好名声。

但贾诩又善于权变,被李傕猜忌走人后,他发觉汉献帝小朝廷毫无实力、摇摇欲坠,没有选择继续追随天子,而是辞官而去。

此外贾诩从没有害过人,投奔宁辑将军段煨后,面对段煨的猜忌,没有使用任何“毒计”,而是转投张绣处。

为求自保,贾诩在规则和人性之间来回切换,流畅自如。

人性虽复杂,但底层逻辑无非是趋利避害。

在失去规则约束的情况下,人性将会无限膨胀,最后带来灾难性后果。李傕、郭汜便是如此。

所以有人说规则都是反人性,殊不知它是所有人性的公约数,若规则被打破,你将面对的是人性的深渊,至于有没有贾诩那个本事成功上岸,就看你的造化了。

贾诩的应对之策很简单,就是靠规则保本立足,靠人性谋求发展。

即便世界已经天崩地裂,但在彻底变革前,旧规则的核心内容肯定还是会保持有限的影响力。

为了生存,贾诩审时度势发动“文和乱武”,一举闻名天下知。但随后尊崇天子,又让贾诩避免被放在火上烤,实现平稳着陆。

尊崇汉献帝

不被“道德绑架”

贾诩离开长安几经辗转后,投到张绣麾下做军师。

随后两次建议张绣投降曹操。

第一次归降时,不讲武德的曹操跳过张绣直接笼络其部将胡车儿,想让张绣变成光杆司令。张绣也是个狠人,二话不说就反水,杀了曹昂、典韦,曹操都差点因此丢了性命。

可面对如此血海深仇,官渡之战时,贾诩却再次力劝张绣归降曹操,还给出张绣不能拒绝的理由:

诩显于绣坐上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绣惊惧曰:“何至于此!”窃谓诩曰:“若此,当何归?”诩曰:“不如从曹公。”

虽然袁绍看起来实力更强大,但袁绍这人心胸狭隘,连兄弟都容不下,还能容得下张绣吗?

这样态势就很明显了:张绣若投奔袁绍,肯定会受其排挤,而后被其吞并;若投奔曹操,犹如雪中送炭,曹操胸怀宽广,必定尽释前嫌,加以厚待。

面对这场北方命运的决战。曹操为最大可能地争得支持、夺取胜利,必定会从善如流:“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

而张绣的加入,足以改变双方实力对比。两相比较,不如赌一把,到曹操那好好干。

于是张绣一咬牙投了曹操。曹操“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

似乎贾诩是为张绣考虑,但仔细推敲,贾诩的建议其实夹带了私货。张绣投奔袁绍可能被吞并,投奔曹操也可能被杀,无论投奔谁都有风险。

而对于贾诩来说,袁绍阵营人满为患,去了几乎没什么发展空间。而曹操则处于上升期,求贤若渴,若去投奔自然前途无忧。

所以贾诩之所以力劝张绣投奔仇家曹操而非袁绍,只是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贾诩收获颇丰。他得到的是“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冀州未平,留参司空军事”。

两相对比,张绣也仅被封为扬武将军。虽然曹操勉强容下他,但最终他却被曹丕所逼死。贾诩并没有念旧情施以援手。

可见贾诩将和张绣的关系,只视为雇佣关系。

因为贾诩早就看出张绣格局狭小并非豪杰,没必要与其捆绑,忠心为其服务。

可见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丛林世界,即便要做君子也需要看人。倘若对方并没有将道义放在心上,那你也大可不必受到道德绑架,而可放手去追逐利益。

正是所谓的“生意就是生意,无关个人。”

张绣曾差点杀了曹操

在规则与人性间左右逢源

当“道德感”与“人性”冲突时,你会怎么选呢?

不仅仅是三国,在瞬息万变的当下,普通人往往也有点找不着北。

人们往往为了道德沦丧而愤怒不已,甚至有人提出,道德沦丧是当前经济滑坡的根本原因。

而另一部分人,则试图利用人性的弱点为自己谋求利益,各种“人性大师”纷纷粉墨登场,醉心于琢磨人性和权谋。

传统的文化观念遭受冲击,而新的观念尚在孕育。面对此时的种种乱象,我们大可不必感到疑惑。

我们可以学习借鉴贾诩的生存之道,进行顺畅过渡。 

普通人既不能完全屈服于人性,也不必被某些不合时宜的道德制度所绑架。

但出于长远发展考虑,心中还是要设一个底线。

就如贾诩,虽然发动了“文和乱武”,但还是通过尊天子而实现平稳过渡,在张绣和曹操的博弈中实现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虽然某些“毒计”是为求自保,打破了规则。但对某些大义,贾诩还是选择了遵循。

魏文帝曹丕即皇帝位后,贾诩被拜为太尉,最后77岁得以善终。

在三国乱世中,各方豪杰大浪淘沙,以普通人身份开局的贾诩,能够笑到最后,其现实的生存哲学依旧值得借鉴。

1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