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深秋,辽西大地寒风凛冽,却因为黑山一战热血沸腾。东野十纵2万余人,驻守黑山、大虎山一线的25公里防御带,迎战国军王牌五个军10万精兵。
这不是常规的较量,而是双方信念的决死对决。十纵司令梁兴初怒吼:“我不退,看谁敢退!”三天三夜,战场上血肉横飞,连山头的海拔都被削低了两米。
最终,是谁在这场地狱般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而胜利的代价,又有多惨重?
从塔山到黑山抗战中,国民政府曾组建了数支装备精良、人员素质也高的部队,他们驰骋在全国乃至缅甸的战场上,屡立战功,人送外号“五大王牌”。
后来,他们也全都投入到了内战中,其中新1军和新6军都在东北战场。碰上这些王牌部队,东野最初吃了不小的亏,差点被赶到西伯利亚去。
后来东野缓过气来,没过两年新1军和新6军就在黑山一战中被东野给了一勺烩了。
1948年,辽沈战役进入第二阶段。东北野战军攻克锦州后,国军的退路被封死,蒋介石命耀廖湘率领“西进兵团”解围。这一次的赌注,是锦州外围的整个东北。
廖耀湘指挥部的新一军、新六军,装备精良,士气昂昂。反观十纵,物资匮乏,装备落后。然而2万余人却有着钢铁般的意志。
战前动员,梁兴初语气坚定:“任务就是死守三天,死了也得守住!”战士们正在收拾行囊,许多人在背包里塞满家里书,因为他们知道,这可能是最后一次机会。
战争的序幕拉开在塔山。这片普通的山岭,短短几天内变成了尸骨累累的战场。塔山一役后,东野主力迅速转向锦州,而国军的“西进兵团”则另辟蹊径试图从辽西黑山方向强行突围。
廖耀湘并非无谋之将,他对东野的策略心知肚明。他的王牌部队新一军和新六军,装备精良、战斗力超群。
两军前身曾与日军鏖战南洋,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蒋介石更是对他们寄予厚望,“必须拿下锦州!”成为他的最高指令。
另一边,黑山地区三纵韩先楚司令则冷静应对,他知道,正面交锋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作为一名指挥官应当在战场上及时根据变化指定合适的作战方案。于是,一场“以时间换空间”的阻击战,悄然展开。
黑山前夜,韩司令在地图前沉思良久。他的指挥所被布置得极其简陋,只有一盏昏暗的煤油灯照亮周围。
他的参谋长递来一封电报:“廖耀湘集结五个军,10万兵力已逼近黑山。”韩司令点点头,“再逼近,就让他们尝尝‘黑山锁喉’的滋味。”
战士们开始忙碌,挖战壕、布雷,甚至将每一条通路的路口标注清晰。夜里,士兵们披着军毯席地而坐,彼此低声交谈,有人握紧钢枪,口中喃喃:“同志,守住黑山,才能保住锦州。”每个人都明白,这不仅是一场战斗,而是关乎整个东北战局的命运。
而在几公里之外,廖耀湘的营地却是另一番景象。战马嘶鸣、军官的呼喊声此起彼伏,巨大的汽灯照亮营地中心。
他的参谋团正在制定攻坚计划。“明日突击94高地,务必以最快速度拔掉钉子!”廖耀湘指着地图说,目光中尽显决绝。
黑山的血色防线战斗在23日拂晓打响。廖耀湘的计划是从黑山和大虎山双线夹击,强行撕开防线。新一军作为先锋,展开了猛烈的火力压制。山头在爆炸中轰然抖动,硝烟迅速弥漫整个战场。
守卫黑山主峰的第十纵队第84团被推到了极限。他们的人数仅为敌人的一个零头,但却顽强地守住了阵地。
94高地的阵地上,一位连长在密集的炮火中高喊:“守不住,大家都得死!”士兵们随即展开白刃战,与敌人厮杀成一片。
84团七连用机枪打退整营敌军的冲锋。只剩下8名负伤士兵后,他们点燃了所有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
另一侧的101高地,情况更加危急。炮击的密集程度甚至将山头削低了两米,每平方米的弹坑达到1个。战斗到最后,只剩下五名士兵,他们抱着集束手榴弹冲入敌群,以鲜血为黑山争取了宝贵的数小时。
廖耀湘的攻势却逐渐显露疲态。尽管新一军和新六军多次突破外围防线,但总是被韩司令的“内缩战术”所化解。他们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成百上千的代价。
韩司令的奇招与廖耀湘的败局战争进入第三天,廖耀湘已明显感到后劲不足。士兵们连续作战,体力消耗殆尽,而物资补给的断绝让他们面临严重的后勤危机。韩司令则通过游击战术不断骚扰,让廖耀湘腹背受敌。
最致命的一击发生在25日清晨,东野主力完成合围后,一场突如其来的反攻将廖耀湘的阵地搅得天翻地覆。
满山遍野全是人,根本分不清哪里是自己人哪里是敌人,此时两边的部队穿插交互,战场瞬息万变,战士们一出发就相当于失联。此时韩先楚想到一个奇招,枪声就是指令,哪里有敌人的枪声就往哪里打,必要时,下级甚至可以指挥上级进行配合。
就这样在东北的山林中,新六军听到到处都是枪声,根本找不到东野主力在哪里。
新六军的指挥官甚至喊出了“向后撤退”的命令,这在国军内部瞬间引发混乱。廖耀湘试图稳定局势,但为时已晚。他的“西进兵团”如一头深陷泥沼的野兽,无法动弹。
韩司令则不动声色地收紧包围圈,黑山的守军以最后的意志坚持阵地。当天傍晚,廖耀湘亲眼目睹数千士兵被俘,他的王牌部队终于全军覆没。
黑山阻击战结束后,韩司令亲自前往101高地。他在一片狼藉中找到了一面插在土里的红旗,上面满是弹孔。他的眼角湿润了,“这是用鲜血换来的胜利。”
东野虽然赢得了胜利,但代价也无比惨烈。整个第十纵队损失非常严重,许多部队仅剩十几人编制。
然而,这场胜利却成为辽沈战役的转折点。廖耀湘最终被俘,在战后审判中,他坦言:“黑山是我最大的败笔。”
战争的胜负不仅在于兵力,更在于意志和智慧。黑山的血色防线,正是韩司令奇招背后坚定信念的最好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