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难治,水难调,是养鱼人心中永恒的伤痛

周洋文化 2024-09-11 03:06:00

为什么水产投入品(动保产品)层出不穷,依然解除不了养殖户因鱼病难治、水难调的永恒伤痛?

作为养鱼人的你或者天天跑塘口的某个公司的技术人员,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有些鱼塘的鱼无论如何用药,反正就是不停地死,很顽固,而且我碰到更夸张的死鱼现象就是每天都有死鱼,多少不一,直至死到卖鱼,不可思议,就能死那么久。

发病死鱼问题一直以来都会造成养鱼人不可估量的损失,而养鱼人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谋生非常不容易,除了养鱼、种地、打零工,又没有其它很好的选择,因此作为长期战斗在一线的我不可谓不重视,我也时常会因解决不好一些问题而寝食难安,也会因解决好了的问题过段时间又反复发作而彻夜难眠,对于此我除了竭尽所能去思考,还有不敢间断或懈怠于阅读学习,直至找到问题的症结才肯稍微松懈。

近些年来,水产投入品(动保产品)层出不穷,而与之对应的鱼病却越来越难治,在上篇文章《为什么水产投入品越来越多,而鱼病却越来越难治?》我做过一些不很全面的诠释,接下来我再接着诠释:

1.混合型感染疾病

很多时候鱼病不是单纯的一种病,而是多种疾病一起混合感染,我们不能仅仅看到鱼烂鳃、赤皮就简简单单给水体消个毒就能解决,而是要看哪些疾病是主因,哪个疾病是副因,比如我们常说的草鱼代谢障碍综合症,这个疾病病程漫长,又会导致鱼的体质下降,必然会导致有害菌对其侵袭,从而导致赤皮、烂鳃、烂身、组织器官充血等症状,可见代谢障碍综合症是主因,在用药时可不是简简单单外用消毒处理一下就可以的,而是要减少饲料投喂量和加长疗程内服,直至把肝胆修复好才是解决问题的症结;

2.治疗方案很模糊

可以说看鱼病且能分出疾病主次是非常不容易的也很关键,而很多人看鱼病就看了个表面就妄下结论,哪怕看个寄生虫都要看半个小时,终于找到一个寄生虫,就立马欣喜万状说此条鱼感染了某某寄生虫,要杀虫,于是养鱼人二话不说杀虫了,真是害人不浅啊。首先看鱼病要看出病因主次,而后就是针对性用药,那么接下来用哪些药?用药的方案是怎样的?用多长疗程?如何用正确的方法使用?也同样难倒不少人,而且这点也很关键。于是开药时既怕担责,也考虑养鱼人的用药成本,最终给出的方案模糊——这个方案试一下,那个方案试一下,索性成了东搞搞、西搞搞,把鱼病治好全凭运气,这就是为什么用了很多药,发病死鱼依旧,说白了还是没有用到点子上;

3.用药方案不坚定

很多养鱼人在给鱼治病的过程中,过于心急,恨不得三两天搞好,这要看是什么病,本来是用对了的用药方案,用了几天后,发现“没效果”,于是硫酸铜+辛硫磷干下去了,发现仍没效果,于是终结方案“三合一”派上用场,干下去了,最终发现还是死鱼,于是停料两个月,不问鱼。

鱼在发病期间,本身就体质差,特别是外用药要温和,尽量少刺激,还有减少对水体的破坏,否则不仅不利于鱼的病情的恢复,反而起反作用。

在给鱼治病的过程中,尤其有的病程长的疾病,确实不是三两天能够搞好的,于是很多人就有疑问,用内服药都用了四、五天了,怎么还死鱼,我们都知道有的鱼一旦发病,就会靠边独游,哪怕投了药饵料,那些靠边独游的鱼根本不过来吃,无法救治,相当于死的鱼就是死这样的鱼,很多时候这样的鱼不是两三天、四五天能够死完的,而是陆陆续续死一段时间,这就给我们造成一种错觉——药也用了,还是死鱼,根本没效果。

再来谈谈水难调的问题,我发现越是在一线战斗的时间越长,越是感到搞好水产养殖确实非常不容易,很大的不容易就是外环境不好把控——水难调,很多时候衡量一个养鱼人养鱼养得如何,不用看他(她)养的鱼,看他(她)塘里的水就能判断出来。

先来说说常规的水质指标:

1.氨氮(<0.2ppm)

2.亚盐(<0.05ppm)

3.PH (7-8.5)4.硫化氢

以上四个水质不良水质因子,在我之前的文章《如何破局不良水质因子导致鱼病的发生和死亡》有所阐述,在此不再赘述,其危害性,不言而喻。

关于硫化氢(臭鸡蛋味)中毒,我还真有两个案例好好分享一下:

一个养鱼人说他的池塘里的鱼,大白天且出很好的太阳,鱼居然还浮头,也死鱼,草鱼、鲫鱼、鲢鳙都死,草鱼大的3斤多,他以为是出血病,遂打了治出血病的外用药,发现还是止不住浮头和死鱼,后来找到我帮其看看原因,我看了看他的塘,发现塘里不断有鼓泡,下风口一股腥臭味,并问他从年初到现在(5月份)改了多少次底,他并算了算就改了4次,我并要他停料,用化学性改底和生物性改底产品进行连续多日多次交替强化改底,后来这个问题的症结就解决了。

另一个养鱼人,池塘淤泥很厚,厚的地方达1米,十多年都没有好好晒过塘,她的小草鱼发病死鱼都能持续一个多月,甚至更久,无论如何搞内服、外用消毒,就是止不住死鱼,死得多的时候一天死一千多尾,而且治疗方案都是按照指导意见来做的,后来经过反复查究才陡然发现这个问题,于是跟上一个养鱼人一样,要进行强化改底,频次要高,低温每月3次,高温一个星期1次,化学、生物性改底交替使用,改底做好后,再做好停料、控料、内服,问题就解决了。

因此硫化氢中毒问题不得不引起重视,很多时候很容易忽略掉,我们经常就只测测氨氮、亚盐、PH,事实上还有其它很多指标也应该检测,为了图方便就没有检测。

5.溶解氧(5-8ppm)

很多时候发病死鱼或鱼的长势不好,都与缺氧应激有关,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鱼挤在一起吃料,突然会有鱼炸窝,绝大多数原因就是急性缺氧引起的,因此合理安装且开启各种类型增氧机如叶轮式、微孔、水车式等尤其重要,我们都知道池塘上层水溶氧高,而池塘底部就处于缺氧或亚缺氧状态,很多时候氨氮、亚盐高,就是因为池塘底层缺氧加上残饵、鱼类排泄物等含氮有机质积累过多,因此增加底部溶氧和分解耗氧污染源就尤为关键,而且有害菌在缺氧的环境更容易滋生爆发,从而引起鱼病。

6.总碱度(80-120ppm,淡水)

这个也是容易忽略掉的一个指标,总碱度顾名思义是水体里碳酸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等碱基物质的总称,总碱度高可以维持水体的稳定性,减少酸碱度的浮动变化,还可以降低重金属的毒性。如果总碱度过低就会导致水体不稳定,酸碱度变化大,藻相不好,还会导致水生动物产生应激,总碱度过低说明水体缺碳,此时就要给水体补碳,这个也是很容易被忽略,我们经常给水体补氨基酸肥和磷肥,但就是没有给水体补碳,而碳又是组成水体里藻类生物细胞的骨架。因此我们除了给水体补充氨基酸肥外,还需要补充磷(很多池塘爆发蓝藻,很多时候就是富氮缺磷)和碳,长期投饲料的鱼塘是不缺氮的,一般而言碳氮比乃15:1,氮磷比乃5—12:1,因此要想保持好的藻相和水体的稳定性,补碳和磷不容忽视。

7.总硬度(>150ppm)

总硬度是指水体里钙、镁离子的总和,如果水体硬度过低(低钙、低镁或双低)就会导致水难肥,还有甲壳类水生动物如虾蟹会出现软壳,蜕壳不遂现象,从而影响长势,而钙、镁又是水体第一营养需求物,与水生动植物生命活动息息相关。可以说这个指标尤其对于养鱼的养鱼人来说也容易被忽视。

以上并是我对养鱼人心中永恒的伤痛——鱼病难治,水难调的问题简单做个梳理,原因多种多样,但总的原因就那么几个,请对号入座,而且无论是治鱼病还是调水都是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你想怎么样就立马怎么样,这相当于是一个生态系统的修复过程,但又有多少养殖从业者能够把以上所罗列出来的水质指标真正做到位,当养殖所出现的问题迟迟得不到很好地解决或解决不到位,不能单纯地责怪饲料不行,药不行,技术不行等等,也要考虑自身养殖管理问题,有没有加强自身的深度学习,打铁还需自身硬,希望这篇文章对养殖的你有所帮助。

本文作者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