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播 缘
文/王小民
与广播结缘,是父子两代人的事,中间隔着六十年、也牵系着六十年。
29世纪50年代中期,具体讲是1956年的2月份,眼看就要在大荔中学毕业的父亲突然被县委选调去筹组大荔县广播站,从此也就拉开了大荔县广播事业的发展帷幕。那时候,新中国百废待兴,不要说乡村、绝大多数县城都缺少文化娱乐活动,人们白天参加集体劳动,晚上早早上炕睡觉,各个村庄除偶尔几声鸡鸣狗叫和孩子的啼哭声之外一片寂静。当年4月份,广播的开播打破了这种乡村寂静。先县城周边、再偏远乡村,广播的架设顺着通讯线路延展开来,村子有大小、喇叭有多少,最早的有线广播被安装在巷院的木杆上,每天早晚两次播音都是与电信通话岔开的,一条线你占用着他就得歇下。刚开始的喇叭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音喇叭,压电喇叭和舌簧喇叭都有但效果都不太好。县站有而乡上没有扩大机,因而声音相对小还传不远,但已足以吸引人了,各处安上尚未响就围聚起一大群老老少少听众,搬个板凳、占个位位,积极地跟赶集上会一样。像我们太丰有三个自然村,就没有人家集中村的便利,广播架在大队部门前最是人多热闹。大荔县广播站在全省都属于建站比较早的,一部扩大机、一台收音机外加两部电唱机简陋上马,自产的新闻加上转播的其他节目,通过遍布乡村的600多只喇叭广为传送,虽然一天也就两三次、一次也就几十分钟,但却极大丰富了全县27万人民的精神生活。那时候人们对普通话很陌生,广播中的话语好多人听不明白,所以也经常闹出笑话来,到今天还广为流传着类似“昨天下午呀后晌”“雨下着下着下奓咧”等半行行歪学正说的故典。尽管人们对广播中所讲内容不甚明了,但依然听得有滋有味,特别是对袁智慧姨甜美的播报声和音乐歌曲尤为喜欢,听熟了还能学说学唱几句里。
广播是现代文明吹进闭塞农村的第一缕春风,沉寂的村庄顿时有了生机,就连那飘着轻柔云片的天空也仿佛明朗了许多。朝邑县是1958年12月合并进的,建站基础相对大荔薄弱,但在关中道乃至全陕西省还是较为先进的。据父亲讲,县合了两个广播站也合了,过来的三名职工与这边的人一起在县委机关办公,当时的县委在县庙前街老公安局(招待所)的位置。大荔县广播站,总体是人少而事不小,全省的先进经验交流会、现场会、培训会每每少不了大荔身影,老父亲也是在此期间获得省级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大荔的地灵人杰可见一斑。1959年开始,各乡纷纷建立广播放大站,县站的“微弱”之音经过扩音之后效果倍增。六七十年代,广播开始进入社员家庭,各家各户只需要用一根细细的电线接在喇叭天线上,把喇叭挂在屋内的土墙上或吊在梁柱上,再将地线接地,打开开关就响了。我家的就安在窗肩上,记得装喇叭的是一只周身红色的小木匣,正面一个镂空的金色五角星,虽然只是碗口大的一个小盒,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家家都在安装广播匣子,广播通到家方便了许多,晚上坐在炕头蹲在地上一样听,没有安的左邻右舍也挤着来听,屋里没地方就有站在院子里的“忠实观众”。我是七十年代生人,对小喇叭有些模糊的记忆,记得广播上有大家喜闻乐见的歌曲节目,哥哥姐姐们耳朵贴着喇叭一字一句跟着学,你学会教我我学会教你,姊妹六个倒是在学唱中享受到不少欢乐。大人通过广播知晓国内外重大新闻、欣赏戏剧广播剧,精神世界得到了极大丰富。娃娃们更多地在广播声中享受童乐,“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啦。嗒嘀嗒、哒嘀哒、嗒嘀嗒、哒嗒。”熟悉的旋律、孙敬修爷爷亲切的声音至今依然在万千人耳边回绕。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广播事业的快速发展期,就大荔站而言,先后历经“大荔县东方红广播站”“大荔县广播站”“大荔县广播事业局”“大荔县广播电视局”四次易名、四次跨越,县上乡镇都设立了站所、增添了“先进”设备,大荔融媒体中心至今还在使用的南办公楼就是在那个时期建的。“文革”浩劫,广播杆线是栽了挖架了撤,到八十年代初才迎来了数量大增加、质量大提升。后来,电视逐步进入生活视野、有线广播开始缓步淡出,到我九十年代初参加工作时已是无线广播的世界了。羌白镇的广播总控室设在镇政府对面的文化馆西侧门房里,我兼职负责每天开关播放,直接接收县上发送的信号。其时,最上心收听自己采写的信息稿件,尤其是那句“通讯员王小民报道”咋听咋甜。再后来,收音机满世界都是,电视开始家家都有,广播渐渐淡出了生活视线。不过,有两件事我倒是记忆深刻,一件是八十年代末期广播上经常有“广告知识有奖竞赛”节目,娃娃家好学脑子好,没事平常爱听爱记,到了《广播电视报》上的题登出来就赶紧应答,填写、邮寄、等待……清晰记得有一次荣获纪念奖项,奖品是奥运体操跳马冠军楼云的签名明信片,奖虽薄但激发的进取心意义重大。另一件是从事农业科技工作后感觉知识匮乏,就报名参加了广播电视大学的函授教学,从羌白学到许庄、从乡里学到城里,直到县总工会工作时取得学历,技术员虽不高但也算个人货真价实的专业等级。回望一路走来,从学习、生活到工作,四十多年始终有着广播的陪伴,无论是喇叭、话匣子还是收音机、录放机,获取了知识、陶冶了情操、消除了寂寞、实现了进步都是不争的事实。从更大意义上讲,广播事业的发展,唤醒了人们沉睡的心灵,对千百年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太多欲望的老百姓来说,绝对算作一件精神生活上的奢侈品。由此,现代文明的声音飞进了寻常百姓家。
生活发展进步,信息多元传播,曾经落伍的广播在新时代卷土重来,而且让我赶上了这个机缘。从上到下进行融媒体改革,恢复广播是其中重要一环,我恰在这个节骨眼上调到县融媒体中心,工作任务是既定的、缘分却是重续的,让人十分珍视而渴望。想想也对,这就是所谓的“传承”吧,广播事业的继往开来是父子两代人共有的社会责任,过去发展靠父辈艰辛付出,未来辉煌更需要我辈砥砺奋进。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十年!努力,自会梦想成真、人生无悔。
作者简介:王小民,大荔羌白人,1971年生。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地情专家库专家;渭南市作协理事,渭南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渭南市地方志专家库专家。出版有《小民看大荔》《沃土情思》《笔行同州》等著作20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