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科研城市之争,深圳挑战京沪宁,绵阳输在体量较小

数据读城 2024-10-18 23:16:46

科研实力强弱事关城市产业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高度,我国的最强科研城市排名,北京、上海以深厚底蕴与政策优势位居前列,南京、广州、武汉以强劲的教育优势跻身前列,深圳是科研成果转化最好的城市,合肥因战略新兴产业表现出色也排名居前。因为体量较小的原因,拥有硬核实力的“科技城”绵阳是低线城市科研发展的典范。

若以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衡量指标,中国城市可占据全球前十科研城市的一半席位,《自然》杂志2023年的报告就将北京、上海、南京、广州与武汉列入全球前十,与之同阵列的是美国的4个都市圈/湾区和日本的东京都市圈。中国还有合肥、杭州、天津、深圳与西安进入全球前20阵列。

上述代表中国顶尖科研实力的城市,也基本符合其科研机构与科研人才数量、产业转化成效等指标,即便排名在不同角度出现变化也多是这些城市的相互交错。

科研实力尤其考验一座城市的教育资源与持续的科研投入。教育强则科研强,京沪两大超级都市之外,南京、广州、武汉、西安等城市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定律,以中高端论文数据排行,顶级大学多的城市比较占优。然而成都、重庆和郑州3座拥有众多知名高校和百万数量大学生的城市,科研实力排名却不算高,有些出乎意料。

当每年的科研经费投入与城市GDP占比相关,充分说明科研的烧钱程度与所在城市的产业经济发展程度正相关,经济大省的重点城市更有底气在科研领域全线投入,四大一线城市和有意争夺“第五城”的苏州、成都、杭州、武汉、重庆、南京是2023年科研经费投入前十,相比这个阵列里的其他城市,苏州和成都、重庆排名都不高,可见有相当部分的经费没有物有所值。

科研成果转化成效被视为科研实力的关键指标,这一点只有深圳可挑战京沪并有所胜出,尽管所享受的政策红利不如京沪,但深圳在科研与产业的转化、融合方面有很多领先举措,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还有广州和苏州。事实上,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较好的城市,基本都有雄厚的科研底蕴与不断完善的转化机制,以及蜂拥而来的投资资金。

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生物医药……在这些高科技产业领域拔尖的城市,目前只有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名副其实,而南京、杭州、成都等城市尚不足以代表中国城市参与上述领域的全面竞争,或者可学习合肥等城市的做法,在量子科技、核聚变等少数未来产业发力深耕,从而在产业链上及时占下专属位置。

在各个科研领域指标上都有惊艳表现的绵阳,科研经费投入强度位居全国第二,但其只是四川的GDP第二城,资金投入总量本身有限,可容纳的科研载体也有上限,且只是三线城市,尚不足以一城之力改变科研是大城竞争赛道的局面。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