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大片《志愿军:存亡之战》9月30日全国上映,这是陈凯歌《志愿军》系列的第二部。
《志愿军:存亡之战》由陈凯歌执导,张珂编剧,朱一龙、张子枫、辛柏青、吴京、韩东君、陈飞宇、郭涛等主演。
《志愿军:存亡之战》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到第五次战役中的故事,核心是志愿军63军的铁原阻击战。
抗美援朝前三次战役后,李奇微担任美第八集团军司令,第四次战役结束后,狂妄自大的麦克阿瑟被杜鲁门解除职务,李奇微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
李奇微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在第四次战役期间,李奇微就针对志愿军后勤能力不足,发明了磁性战术。
什么是磁性战术?其实就是机械化条件下的运动战。志愿军进攻时,美军就利用机动优势迅速撤退到志愿军的攻击范围之外,然后用远程火力打击志愿军攻击部队。当志愿军再进攻时,美军再撤退。等到志愿军体力消耗到了极限,粮食弹药消耗差不多时,美军再突然用空军配合机械化部队发起反击。
在战斗中,美军始终不与志愿军脱离接触,像磁铁一样粘着志愿军,这就是磁性战术。
敌我双方的力量和装备对比,决定各自的战略战术。为了对付美军的空中优势、火力优势和机动优势,志愿军的战术是夜战、近战、穿插分割和迂回包抄。
志愿军的这套战术战法,没想到被狡猾的李奇微学了去了。利用火力优势和机动优势,李奇微让志愿军吃了不少亏。
第四次战役结束后不久,李奇微就策划了一场新的行动。
李奇微的计划是,美军在朝鲜半岛东西海岸实施大规模登陆,登陆成功后,陆上部队大举北进,两翼包抄加正面突击,李奇微试图重演麦克阿瑟的的仁川登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志愿军司令部决定提前发起第五次战役。
第五次战役发起一个星期后,志愿军在付出艰苦努力和巨大牺牲后,取得了巨大战果,但体力和粮食弹药又到了极限。
同时,志愿军由于中线部队推进速度过慢,导致整个战线呈现一个巨大的凹形,李奇微果断抓住了志愿军这个薄弱环节,集中四个军十三个师的强大兵力,在空军和炮兵的支援下,开始大规模反击。
这个时候,担任美第八集团军司令的是范弗里特,范弗里特在李奇微磁性战术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改进,他进一步吸收了志愿军穿插迂回的战术,要求美军在突破正面防线后,组织机械化特遣队,迅速向志愿军后方进行猛烈地穿插,割裂志愿军联系,截断退路,力图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包围歼灭。
美军的攻势十分猛烈,攻击发起仅仅3天,美军就已经向纵深推进了50至60公里,志愿军各部,这个时候已经被分割,处于背腹受敌态势,美军特遣队纽曼尖兵更是将志愿军9兵团一举切断,各军侧翼完全暴露,战场局势急转直下。
当志愿军主力拖着疲惫的身躯一路北撤时,追击的“联合国军”兵锋直指铁原。
铁原三角地带是志愿军后勤的补给集散地,更是战场防御的最后天然大门。志愿军一旦失去铁原三角地带,后面一马平川的平原就会向美军张开大门,美军的快速机动优势将发挥到极致。
所以,铁原必须守住!这是志愿军最后的防线!
这个时候,驻守铁原的是刚从前线撤回的志愿军19兵团。但是,19兵团64军正在战线最西边与北进的美军缠斗,65军则伤亡惨重,无法投入战斗。此时,能够担任阻击任务的只有63军。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下了死命令:
就是把63军打光,也要在铁原坚守15至20天!
这个时候的63军是什么情况呢:连续作战一个月后,63军伤亡十分巨大、粮弹短缺、官兵疲惫,全军仅有2.5万人,火炮数量,加上迫击炮不过两百门。
美军这边:范佛里特亲自率领的四个美军师,人数多达五万人,拥有各种火炮1600门,坦克300多辆,还有空军的强大支持。
于是,铁原阻击战中最精彩的战例出现了。面对敌人的兵力优势和火力优势,189师师长蔡长元把全师化整为零,以连排为单位分成了200多个战斗单元,分布在20公里的宽大正面,每个战斗单元依托地理优势构筑工事,在美军前进的路上,洒下了200多枚牢牢的钉子。
美军要前进,只能一个钉子一个钉子的拔。可是,就是这样的战术,189师也才坚持了三天。一个师,最后只剩下一个团。
在志愿军的顽强阻击下,美军的进攻势头逐渐较弱。同时,随着志愿军主力部队在三八线附近建立起了稳固的防线,美军的进攻最终失败了。从此以后,战场态势进入了相持阶段。63军力挽狂澜,为整个朝鲜战场赢得了时间。
以上是关于铁原阻击战的大体介绍。铁原阻击战的胜利,除了战术运用得当在,志愿军指战员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才是最后胜利的根本。
阻击战最艰苦、最关键的时刻,63军军长傅崇碧的警卫部队都上了前线。
从整个第五次战役来看,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永远是不变的法则。
美军的战场学习能力是非常强的,对自身优势的发挥也是十分出色的。除了志愿军外,任何一支军队,面临铁原阻击战时的态势,估计都坚持不了三天,更别说胜利了。
志愿军胜利的唯一密码,就是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