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
白俄女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是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她所著的一本书叫《二手时间》(该书首次出版于2013年,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2月引进出版)。这本书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以及他们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
《二手时间》,这本书的名字乍看就挺让人费解,“时间”为什么可以是二手?阿列克谢耶维奇这样解释看起来有些“古怪”的书名,“今天的所有想法和所有语言全都来自别人,仿佛是昨天被人穿过的衣服……所有人都在使用别人以前所知、所经历的东西,所以说是二手时间。”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礼上,她说:“充满希望的年代被充满恐惧的年代所取代。这个时代在转身、倒退。我们生活在一个二手时代。”
阿列克谢耶维奇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带我们深入到了个体的生活、窥见杂乱而真实的历史现场。1991年苏联剧变后,时间是二手的,红色苏维埃时代就像穿破的衣服一样,被抛弃在历史的尘埃里。崭新的消费时代已经来临,那些出生和成长于苏维埃时代的人们,他们的激情、他们的纯真、他们的奋斗、他们的愤怒,他们的伤心、他们的绝望,在一个混沌的时代里,流离失所,支离破碎。告别了苏联时代,人们也告别了自己的一种生活——一种将人作为实验品、誓要将旧人类改造为新人类的集体生活。然而,如果说昔日社会实验的乌托邦引来了灾难,那么今天“贪婪的资本主义模式把我们拖进万劫不复的深渊,”还留下什么路可以走?为什么红色文明的废墟上没有生出任何新事物,只有不同类型的旧幽灵在游荡?等到把每一条路都走遍,却依然绝望地发现,荆棘依旧遍布……
《二手时间》是一本虐心的书,是一本让你读着读着就想尖叫的书。这本书把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经历政治体制变化也最大的国家中的一张张具体面孔鲜明地呈现出来,这些人中,有地区党委第三书记、音乐家、作家、测量师、建筑师、技术员、警员、民工、餐厅女侍应、学生、难民等,横跨老中青三代,他们谈自己的遭遇,也谈身边人的故事,看法各不相同乃至互相冲突。他们有生长于理想之下的俄罗斯人,血管里流淌着彼此相同的社会主义基因;也有今天的俄罗斯人,审美、消费、头脑里的想法趋同于西方社会。如果说第一代人不相信西方,视西方为敌人;那么第二代人则要过西方人一样的生活。如果说过去的人民领教和体验了什么是共产主义,他们平等又贫穷,活在强大的国家控制之下,忠诚又压抑;那么如今的人民领教和体验了什么是资本主义,他们分化又愤怒,活在强大的财阀统治之下,叛逆又激情。两代人的冲突,又是两个时代、甚至可以说两个政体下表现在个体身上的冲突。而这冲突的两代人,又同陷于一个断裂的时代,都背负着过于沉重的历史,都看不清前面的未来。
不得不承认这部四十万字的作品看起来有点吃力。一是因为它来自于二十个独立的故事,读起来没有连贯性和关联性,二是阅读起来有一种迷茫的感觉,那是源于作者充满矛盾、观点混合的复调写作。《二手时间》是一部关于苏联剧变后,普通人生活世界破碎及重建的实录。然而,直面人类个体的灵魂之殇,捕捉新时代的人性支点,重建精神的秩序——不仅仅是曾经的红色苏维埃人,也是一个世纪以来与之福祸相倚的中国人所共同面对的难题。我们“以苏为鉴”的路远未走到终点,那个先行大国的历史拖着长长的深重阴影,依然遮蔽着后来的我们,让我们无法摆脱。中国和俄罗斯的历史性关联,不仅在于两国土地天然相邻,更在于两国命运的深度相关。
未来没有站到自己的位置上,就会出现一个二手时代。每个人亲历的时间都是二手的——就像二手烟、二手包、二手家具那样都是被别人用过的、或者不要的。我们最终投身于我们曾抛弃过的,我们拥抱了我们曾憎恨的。施害者与受害者不断翻转,过去的施害者可能是今天的受害者,今天的受害者可能是明天的施害者。二手时间里我们发现每个故事都有两个版本,进步与后退,就看你怎么去理解。这些感觉,难道今天最敏感的中国人,不也是痛彻心扉地在经受着吗?现实世界中,意见融合并没有形成,观念世界正在撕裂,我们坚持着自己的国家立场和道德偏执,实际上却在重复对手国家的“二手时间”,人们在时代转换下忍受新的精神撕裂,这和今天的中国人难道不相像吗?多少中国人已迷惘于不知自己处于什么社会。他们更迷惘于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在哪里?
痛苦的社会转型中,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大致都是相似的。过去已经崩溃,但是犹余暗影,未来尚未到来,即使迫切呼唤。徘徊在两者之间,被时代巨浪冲刷得左趔右趄的芸芸众生,显得多么渺小而无奈啊!
复杂的才是真实的。杜甫被称为一代“诗史”,在于杜甫诗教人越出皇恩浩荡、天下太平的谎言,看到“路有冻死骨”,知道“盗贼本王臣”,看到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杜甫诗歌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当代的阿列克谢耶维奇,则为苏联的建立、存在和解体,这二十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值得探究的事件之一,进行了非虚构写作和多立场观察,她倾听那些来自生活深处的零散、杂乱的声音,把复杂甚至互相矛盾的意见收纳在一起,试图帮我们拼出历史真实的样子。
我想,真实的历史长河从来都不是静态而庄严的,他们往往是流动甚至混乱的。什么是历史?就是我们的祖先们在生存难题前纠结、痛苦,最终克服、不断发展。历史的每一点进步、每一份光明,都是来之不易的。俄罗斯与中国,同为无法适应急剧现代化的两个大国,同为在近两百年之后,依然与欧洲相隔的两个大国,同为一边在改变着、一边在痛恨着自己的改变的两个大国,今天,如何在二手时间中突围往前走?这岂是容易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