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生二胎,经过老大同意了吗?

夏天陈小舒 2024-08-22 10:17:06

生二胎前到底要不要经过老大同意?

很多人觉得孩子是“核心家庭成员”,需要经过孩子同意才能生:

也有人认为不需要经过老大同意,因为生育权本身就是父母的基本权利,父母只需要做好孩子的引导工作:

甚至前两年很火的辩论节目《奇葩说》,还有一期专门将这个话题作为辩题,开辩前的投票,两方的支持数也是势均力敌,全场100个观众,支持必须经过老大同意的有45人,不支持的55人:

这结果一出来,节目嘉宾都表示不解:“怎么会有人投需要征求老大同意的啊?”“太奇怪了!”

△ 李诞和蔡康永都不理解

然而弹幕很多都是支持“必须征求”的:

正方反方各执一词,看起来好像也都在理:

👉正方:当然需要

△ 如果孩子不同意,就容易逆反

△ 哥哥姐姐与生俱来有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

所以有决策的权利

👉反方:不需要

△ 不想让孩子背上本身不属于他们的责任

△ 可以和孩子商量讨论,但决定权在父母手上

这期最后,是正方“必须经过老大同意”以63:37的得票率获胜:

所以,像生二胎、离婚、上哪个学校这种家庭重大的决定,特别是和孩子本身密切相关的,到底需不需要经过孩子的同意呢?

几年前,我在微博对这个问题也发表过看法,我坚定地认为,生育权是基本人权,这个权利不应该被小孩的意见限制(既不能被逼生,也不能被禁🚫);父母也不应该让孩子去做出以及承担自己的生育决定:

这条的评论区有很多人认为必须征得老大同意,是因为如果父母因为年纪大了或者身体原因,没办法照顾二胎,那老大就可能得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

我认为,这也不是子女决定父母生育与否的理由。没有任何理由让孩子去裁定父母是否有资格再生小孩。父母不能强迫子女生孩子,子女也不能因为怕父母不愿照顾二胎(你生了不养肯定是给我养)而禁止他们生育,每个人的生育权都是独立的,不应该被别人干涉。

当然,父母在决定生二胎之前,确实需要考虑很多方面,毕竟生二胎不仅仅是多一个孩子,还意味着对现有家庭结构的一次重大调整:

如何处理好老大和老二的关系?怎样让老大接受这个新来的家庭成员?

家庭的经济状况是否支持?父母的精力是否充足?

对未来的健康状况是否有充分的考虑?

此外,生二胎可能会分散家庭资源,这也可能对老大产生一定影响……

这些问题都要提前考虑清楚,但这些都是父母二人自己需要去考虑的问题,也是父母二人应尽的义务。孩子不应该成为判断父母有没有资格做父母,和决定弟弟妹妹是否出生的人。

除了生二胎的决定,生活中还有许多选择都会影响整个家庭,关系到孩子。归根结底,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在做出直接涉及孩子的重大决定之前,是应该否征求孩子的同意?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会面临无数的选择,或大或小,或轻或重,但只要是决定、选择,无一不伴随着相应的责任。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逻辑思维能力才逐渐发展起来,对世界的理解还相当有限。做决定需要全面考虑,如果把一些重大选择交给孩子,比如问他们“你想去哪个学校读书?”这看似在尊重他们的意见,实际上却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选择的背后承载着对未来的预期、对资源的分配和对可能带来的后果的承担,对于年龄和经验都很有限的孩子来说,并不能全面、深入地考虑这些问题。

就比如问孩子:“你想不想要一个弟弟或妹妹啊?”孩子的回答一般都很简单浅显:

“想要”可能是因为觉得有个弟弟或妹妹会很好玩;

“不想要”可能是因为担心父母的爱会被分走。

但这个问题实际上牵涉到家庭结构的变化、父母精力、资源的重新分配等等。孩子的决定,一般都是基于一时的喜好或者冲动做出来的(也许下一秒就会变),没办法预见和承担选择带来的长远影响。

孩子的决定还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看到同学有妹妹,就突然也想要一个妹妹,有时候,孩子甚至会回来天真地说想要一个哥哥或姐姐,妈妈可生不出哥哥姐姐啊😂……

而成年人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分析各种因素,权衡利弊,基于现实情况做出更有利于孩子发展的决策,并且能够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家庭中的一些重大选择,会深刻影响整个家庭未来的决定,如生育、离婚、搬家等,100%是父母的权利和责任,在这些关键时刻,家长需要做出明智的决策,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当孩子的某个决定导致了不好的结果,很多父母常说的一句话是:“当初是你自己选的”,这样的话,其实就是一种潜在的责任转移,俗称“甩锅”。

这到底是谁的选择?真的是孩子的选择吗?

如果决定权本来就不属于孩子,那说出那句“这条路是你自己选的,是好是歹都不能抱怨……”,其实是在无形中告诉孩子一个错误的观念:他们得为一个自己根本无法理解和承担的选择负责。

这句话对于成年人来说适用,但对于孩子来说,却是既不公平也不现实的,孩子没有义务承担本来不属于自己的压力。

有些家长甚至打着“让老大参与决策,才有责任感,还能参与二胎的育儿过程”的旗号,去和孩子商量一些大事。其实,这样做就是在把自己的责任和压力转移到老大身上!

育儿是父母的责任,不是哥哥姐姐的。老大也是个孩子,让大孩子背负过多本不属于他们的责任和压力,不仅不利于他们的心理成长,还可能会影响到与弟弟妹妹的关系,长期下来,这种过重的负担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还有些父母表面上表示尊重孩子的选择,或者做出征求孩子意见的姿态,但一旦孩子的选择不符合他们的期望,就马上否定孩子的决定。

比如在点菜时,先问孩子想吃什么,孩子点了之后,马上又说“这道菜不健康”,或者指责孩子“只顾自己,应该点大家都爱吃的”。

这种情况次数多了,孩子会觉得父母言行不一,久而久之,容易失去对父母的信任,不再愿意跟父母沟通。

作为家长,在面对对孩子有直接影响的重大决定,我们应该既尊重孩子意见,同时也承担起最终决策的责任。

不是完全排除孩子的参与,而是要尽量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客观地阐述事实(用孩子能听懂且不伤害孩子的信息),倾听孩子的感受和意见,给他们一个表达自己想法的空间,并帮助孩子理解这些选择可能带来的后果。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孩子减轻焦虑,还可以逐步学会思考和承担责任,也能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

我看到网上很多生二胎后老大暴走的家庭,大部分都是怀孕快生了,或者宝宝已经出生了之后才告诉老大,这种突如其来的重大消息,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极端情绪,甚至会对弟弟妹妹产生排斥心理,对父母也不信任。

父母得提前和孩子解释可能会发生的变化,主动帮孩子们建立联结,其实只有妈妈和宝宝之间的联结是天然的,其他家庭成员,包括父亲和兄弟姐妹的感情都得后天培养,孩子之间的关系,除了个性差异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引导和支持。

当前的主流育儿观念特别强调对孩子的尊重,提倡“尊重孩子意愿,把决定权交还给孩子”,认为只有让孩子自己做决定,才能培养出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信心。

确实,这种观念本身没错,然而问题在于,许多家长在实践中,虽然表面上看似尊重孩子的选择,实际上却在操控着孩子,孩子并没有真正的选择权。

有些父母坚信,凡事都要征求孩子的同意,甚至在极端情况下,会允许孩子不刷牙,因为他们“尊重孩子不想刷牙的意愿”。当孩子长蛀牙,也可能不会带孩子去看牙医,因为当孩子被问到:“你想看牙医吗?”,哪个孩子会说“想”呢?

这种过度强调“同意”的育儿方式,甚至渗透到家庭日常的基本互动中:

“你要不要喝水?”

“你要不要吃早餐?”

“你要不要洗澡?”

“我可以牵你的手吗?”

“你拉粑粑了,我可以帮你擦屁股吗?”

很明显,生活中有些事情是不可商量的,这是孩子必须学会的道理。让孩子意识到这一点,是在帮助他们为面对现实世界做好准备,在这些问题上我们应该明确地领导,而不是一味征求孩子的同意。

比如,刷牙这类基本的卫生习惯,是不可商量的事情,但是在实际执行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提供有限的选择,来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比如:

“你想用哪个杯子喝水?”

“你洗澡的时候想玩哪个玩具?”

“你早上想吃鸡蛋还是玉米?”

这样做既尊重了孩子的意愿,又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随着孩子长大,孩子能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自然选择面也会越来越广,这时候让孩子做出相应年龄能承担的决定,如果做错了,让他们自己承担后果,并从中吸取教训,这会让他们学到更多:

如果孩子想穿一件特别夸张的衣服去学校,那就让他们穿,如果他们因此被同学嘲笑,以后自然而然就不会穿了;

如果孩子想把零花钱花在容易坏或很快就会玩腻的玩具上,就让他们自己体验这个选择的结果;

如果孩子考试前对复习不上心,那就让他们自己承担来自老师的压力;

其实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看,最糟糕的情况不是他们做出了错误的决定,而是不断让他们做决定后,却在他们犯错时为他们善后。

心理学教授吉姆·泰勒 (Jim Taylor) 说,“做‘蠢事’是孩子的‘天职’,做出错误的决定是他们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但是,如果他们反复做出错误的决定,问题就来了。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父母没有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决定负责,而是在孩子陷入困境时为他们解围,孩子发现他们不需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可以继续做'蠢事'而不用担心后果"。

总之,在育儿过程中,尊重和引导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我们作为父母需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孩子也才能开始真正独立思考,做出属于他们这个年龄能做的决定。

只有在这种平衡中,孩子才能真正成长为独立、自信的个体。

我预见了老三的个性!

二胎是坑?我还想再生俩

是什么导致了近视?应该怎样保护孩子的视力

助理编辑:Hanna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