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两位开国功臣,没被朱元璋诛杀,活到永乐年间

扶苏聊历史 2025-01-14 10:46:07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

《——【·前言·】——》

朱元璋杀功臣是事实,大明开国的功臣能活过洪武朝的寥寥无几,偏偏有两位例外:长兴侯耿炳文与武定侯郭英,他们不是平凡人,却活到了永乐年间。

耿炳文

耿君用跟随朱元璋起兵,是个老部下,早年渡江时他随军东征西讨战功赫赫,一次战役中耿君用战死沙场,耿炳文接过父亲的军职,年纪不大却是家族唯一的希望。

1357年战火烧到了长兴,张士诚的部队在这里扎了营,势头很猛,朱元璋需要一个敢打、能赢的人来扭转局势,耿炳文就站了出来。

这场战打得凶,耿炳文以少胜多,三百艘战船、无数兵器尽数缴获,张士诚的部队被打得溃不成军,长兴拿下后朱元璋改名长安州,意在平安长久,耿炳文被委以重任,坐镇长兴整整十年。

这十年不太平,张士诚多次反扑每次都想夺回长兴,耿炳文稳扎稳打,把张士诚的攻击一次次挡回去,十年里敌军没能前进一步。

耿炳文靠冷静,不冒险,稳如磐石赢,朱元璋看在眼里放心了,这种将领不抢风头也不惹麻烦,洪武三年耿炳文被封为长兴侯。

耿炳文奉命出征河南、山东,每一次战斗他都站在最前线,明军扫荡北方势力时耿炳文攻城拔寨,毫不含糊,云南、漠北的战事中他同样表现出色,这些战功奠定了他的地位。

朱元璋不是一般的皇帝,太锋利活不长,他开始学着低调把精力放在稳守边疆上,洪武晚年清洗功臣的风暴席卷而来,耿炳文却奇迹般毫发无损。

耿炳文懂得退让,他不争权不夺利,也从不多言,朱元璋找的就是这种人,听话但有用。

郭英

郭英与耿炳文不同,耿炳文靠父辈出头,郭英是自己拼出来的,他出身濠州,与朱元璋是乡亲,年少时郭英就表现得与众不同,勇猛有决断,朱元璋起兵时郭英跟着去了。

岳州之战是郭英的成名之战,这场战斗打得异常艰难,敌军援兵压上来形势十分紧张,郭英带着一队敢死队直接冲进敌阵,斩将夺旗,敌军溃散后,明军士气大振局势逆转。

从那以后郭英的名字在军中响亮起来,他不怕死也不怕累,打下襄阳时敌人设下重重防线,郭英领兵直接攻入核心,他受了重伤却坚持作战,拿下了这座城池。

洪武初年郭英被封为武定侯,名字里就带着两个字:武,定可见朱元璋对他的期望,封侯后郭英并没有闲着。

他被派往辽东镇守边疆,这是个苦差事,辽东气候恶劣边境局势不稳,各方势力虎视眈眈。

郭英并没有退缩,他整军备战修筑防线,把辽东治理得井井有条,叛乱平息边疆稳定,朱元璋更加器重郭英,郭英的谨慎也成为他保命的关键。

郭英学会了一个字:忍,忍住功劳忍住野心,忍住所有不该说、不该做的事,他安然无恙地渡过洪武三十年。

靖难之役

1399年燕王起兵,靖难之役爆发,建文帝急需可信的大将,耿炳文被推到前台,此时他已经年过六十,老将重披战甲,压力可想而知。

耿炳文的对手是燕王朱棣,一个敢玩命的枭雄,兵力虽少但悍不畏死,耿炳文领军北伐,双方在真定城展开激战。

起初耿炳文的部队牢牢压制住燕军,可形势急转直下,粮道被切断后援却迟迟不到,军心开始动摇,朱棣趁势反攻,真定之败。

失败传到南京,建文帝震怒,直接换掉耿炳文,由李景隆接任主帅,耿炳文回到南京,这个时候别再惹事,靖难之役结束后,燕王登基。

耿炳文并未被清算,朱棣不杀他只是削权,封他一个虚职,让他彻底退出权力中心。

靖难期间郭英依旧镇守辽东,边疆的平静是郭英手中的王牌,朱棣起兵时他选择明哲保身,既不全力支持建文帝也没有投靠朱棣,辽东成了一个让双方都放心的地带。

朱棣登基后郭英依旧被委以重任,相比耿炳文的复杂郭英显得简单:守住自己的地盘,不主动搅局,这种姿态既保住了自己,也让朱棣无话可说。

对一个手握兵权却又年迈的将军来说,他选择低头,耿炳文没有野心,只是一个听命行事的武夫,他可以用也可以不用,但杀他似乎没有必要。

但朱棣需要彻底清除任何不安因素,那些与建文帝关系密切的官员和将领,耿炳文虽然没有参与靖难,他的立场始终是个问题。

两个功臣走出了不同的轨迹,一个失败被剥夺权力,另一个谨慎继续维持局面。

永乐年间的结局

永乐元年耿炳文的结局出乎意料,有人向朱棣举报说耿炳文“器物僭越”,这是个致命指控,意思是耿炳文的私人物品上使用了皇室的龙凤图案。

这在明朝律法中属于僭越行为,意味着对皇权的不敬。

耿炳文的反应很快,这件事无论真假都没有解释的余地,朱棣在意的是态度不是事实,面对调查他选择自杀以保全家族。

他这一生战功显赫,但最终因为一句莫须有的指控画上句号,七十岁,耿炳文的人生就此结束。

永乐元年郭英提出辞官返乡的请求,这个决定让朱棣更加放心,他不愿让自己成为任何派系的旗帜,也不愿卷入朝廷的权力漩涡。

郭英的聪明在于他知道什么时候该退,辽东的事他交给了新一代将领,他把自己关在家中不问世事,谁也找不到理由动他,谁也找不到机会清算他。

同年郭英在家中去世,享年六十九岁,他的一生没有大起大落,这种“不争”的态度是他最大的智慧。

忠诚有时候并不足以保护自己,在权力斗争中能力与战功可能成为一种威胁,而非保障,郭英的退给了另一个答案,有时候懂得“退一步”比“勇往直前”更重要。

耿炳文和郭英两个开国功臣活过了朱元璋的清洗,却在永乐年间迎来了不同的结局,一死一善终,皆有因果。

耿炳文功大于过,以稳重著称却在靖难中失利,落得无声谢幕,郭英低调务实,不抢功也不惹祸,他的安然善终既是个人的选择,也是一种智慧。

耿炳文用生命换得家族延续,郭英用退隐换得长久平安,明初政治的一面镜子,功臣的命运往往不由自己掌控,但选择如何面对却是他们唯一能决定的事。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