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江姐》歌剧爆火,毛主席勉励创作者阎肃:要努力,好好干

漫步史书 2024-06-07 11:01:06

1981年底,因引进日本电视剧《西游记》引起轩然大波,电视台决定筹拍以古典名著为主的电视剧,当时尚从事舞台转播工作的杨洁导演被选中,开始负责筹拍西游记。

在筹拍的过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就是主题曲的创作。

为了能在这部古典巨著中留下自己的名字,各路知名的作曲家纷至沓来,当然本着宁缺毋滥的想法,杨洁导演对所有来的作曲家,无论名气大小,一律要先创作一首曲子。

大约是在1983年底,作曲家许镜清创作出一首曲子,就是后来的《敢问路在何方》,但词尚未定下来。

当时,剧组找了很多个词作家都没能顺利完成,就在这个时候,剧组的一个音乐编辑找到了一位前辈为这首曲子写词,这位前辈就是当时已经年过五旬的中国著名的剧作家、词作家阎肃。

2016年2月12日,阎肃先生在北京去世,享年86岁。

作为一个地道的文艺工作者,阎肃先生对艺术有着特有的执着,他晚年身体情况不佳的情况下,仍然心心念念艺术创作。

阎肃老先生的一生就是艺术的一生。

也就是在阎肃去世的前一年,他登上电视舞台,向观众们讲述了当年创作《敢问路在何方》的经历。

当年,剧组的一个音乐编辑找上阎肃,对他聊起了《西游记》主题歌的创作,当时剧组已经找来好几个词作者,但是杨洁导演都很不满意,希望他能够写一个给剧组。

阎肃一听要求,二话没说答应下来:

“这有什么问题?没问题啊!”

阎肃最初接到剧组要求的时候,一度很自信,不仅仅是因为他多年艺术创作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他自己看过西游记,很熟悉里面的情节,所以他拍着胸脯打包票。

事实上也确实很快,阎肃接了这个活以后,花了20分钟小半个钟头,就写了《敢问路在何方》开头前四句: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

让阎肃高兴的是他紧跟着这两句,在后面又写了: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我又出发”

可万万没想到的是,阎肃写完这几句以后,脑子里突然卡壳了,怎么也写不出下面的几句。

有些时候,艺术创作是很需要灵感的,有灵感的时候,下笔如泉涌,写起来既轻松又愉快,可没灵感的时候,卡壳的滋味儿是最难受的。

阎肃就是这样,为了写出后面的几句,他每天都绞尽脑汁,奈何始终无法突破。据他本人回忆,这段时间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之下,阎肃才突破了这个难关。

一次,阎肃在屋子里来回踱着步子思考,当时他儿子也在屋子里,正躺在沙发上看书准备考大学,被父亲一来一回走路影响,没好气儿的说了一句:

“哎呀,行了行了行了,走什么呀,来回走什么呀?你看看地上都走出一条道来了。”

就是这么一句话,让阎肃灵光乍现,他本能的感觉,自己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句话,想来想去突然记起,这句话是鲁迅在《故乡》里的一句话。

“其实地上本无所谓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

阎肃大笔一挥,在纸上写了一句话:

“请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不过,阎肃觉得“请问”一词用的不太好,后来还琢磨用“借问”,也觉得不太好,不如用“敢问”、“敢问路在脚下”。

就这么一头脑风暴,阎肃一下子就想通了其中关键,后来他回忆自己创作这首歌时的经历,也曾深有感触的说:

“我说我站在的肩膀上看世界了,我眼光一下子看远了。真的,我要没读过《故乡》呢?我要没念过鲁迅先生的书呢?朋友们,我到现在还在那徘徊呢。”

创作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话其实一点也不假。

阎肃先生踏上艺术创作之路,虽然存在一定的偶然,却也是一个必然,这是他自己选择的道路。

1930年,阎肃出生在河北保定,他是家里的长子,此外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

因为父母做一些小生意,所以阎肃幼年时生活还算过得不错,但在那个战争年代,他们一家安定的日子并没有过多久。

大约是在4岁时,阎肃随父母逃难到了汉口,没过三年,七七事变以后,抗战全面爆发,一家人又迁到了重庆。

在重庆的一段日子也并不安生,因为重庆虽然是大后方,但经常受到日军轰炸机轰炸,当时阎肃家里的房子也被敌机炸毁,一家人不得不搬到贫民窟生活。

也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阎肃慢慢长大。

后来阎肃一家人在一个修道院定居,生活慢慢安定下来,阎肃也开始在修道院学习,据他回忆:

“当时我一边看四书五经,一边跟着这里的洋人学习英语。”

有意思的是,因为阎肃聪明伶俐,修道院的一个法国神父特别喜欢他,想带他到法国去,但阎肃坚决拒绝。

1944年,阎肃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也是在学校求学期间,他逐渐对文艺创作产生了兴趣,就连老师后来也夸奖他是一个艺术创作的好苗子。

后来阎肃上了重庆大学工商管理系,并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恰好那时青年团西南工作委员会要办一个青年艺术工作队,组织上考虑到阎肃有艺术天分,所以调他去艺术工作队工作。

阎肃在大学尚未毕业的情况下,就离开了学校,从此走上了艺术创作的道路。

1950年,艺术工作队正式改称西南青年文工团,阎肃在文工团里,先是从做演员开始,闲暇之余写些曲艺、戏剧、活报剧,团里的领导也很看重他的创作天赋,就专门把他调去做创作员。

在演出的日子里,阎肃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大江南北,他参加过土改,慰问革命老区人民,1952年还跟随文工团到朝鲜战场慰问演出。

1953年,阎肃出任西南青年工作团分队长,并就此开始了军旅题材作品的创作。

同年3月,阎肃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参军入伍。

阎肃老先生一生作品众多,但有三分之二都是军旅题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他对生活的观察。

当然,也不能忽略的是,阎肃先生在阅读上的涉猎。

也正如创作西游记主题曲时想到鲁迅的《故乡》一样,阎肃老先生一生爱书藏书,特别是家里珍藏着一套《鲁迅全集》,因为经常去翻阅,书的边缘也被翻的起皱破损。

像有些人看书,基本上都是只喜欢一个类别,喜欢武侠小说的不一定喜欢诗歌,喜欢诗歌的不一定喜欢散文,但阎肃不一样,他对所有的文学类别几乎都有所涉猎,为此他还自我调侃:

“我这人,杂食,吃嘛都香。”

除了看书之外,阎肃老先生也爱看戏,全国各种各样的剧种他都如数家珍,而且为了省下看戏的戏票,老人连公交车都舍不得座。

更为关键的是,阎肃老先生不仅仅是看戏,他也会去看剧本,哪种戏有什么绝活,有什么经典的桥段,他都能说出来。

也正因为阎肃老先生的博学,所以他的创作大多数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更是成为经典。

1962年,空政文工团决定将小说《红岩》搬上歌剧舞台,阎肃看了原著以后,决定从原著中剥离出江姐这一形象单独创作,后来写成了《江姐》歌剧的草稿。

时任空军司令员的刘亚楼一口气看完后,提出要求精雕细琢,阎肃受到鼓舞后怀揣剧本和编导人员几下四川,不仅采访了原著的作者,还实地采访了不少当年江姐原型江竹筠烈士的20多名亲属和战友,最终完善了剧本。

1964年10月,《江姐》歌剧正式演出,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后来毛主席亲自观看了歌剧,并接见了创作者阎肃并鼓励他:

“要努力,好好干!”

阎肃在空政文工团期间,经常深入一线部队慰问演出,在演出的同时,这些战士们也经常带去给他灵感。

一次,阎肃跟随文工团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一个军营慰问演出,因为不习惯,一路上吃了很多苦,众人都有些埋怨。

可到了地方以后,阎肃问一名小战士,才知道他在山上已经当了两年兵,内心的崇敬油然而生。

1987年,阎肃随团到辽东半岛军营交流,当时有名战士曾抱怨说:

“为什么说我们是‘傻大兵?’发生灾难时会想起我们,说我们是最可爱的人,可平常怎么就成了‘傻大兵’?”

当时正值八十年代,国家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人通过经商一夜之间就发了财,而军人条件相对艰苦、待遇相对较差,很多战士们都认为“太亏”“不值”。

阎肃认为,应该通过艺术创作扭转这种思想,于是挥笔连夜创作写了一首歌《军营男子汉》。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想去打仗,只是因为时代的需要我才扛起了枪;失掉多少发财的机会丢掉许多梦想,扔掉一堆时髦的打扮换来这套军装。

阎肃从五十年代投身军旅,创作了很多经典的作品,而且他的很多作品时至今日依然有很高的传唱度,而且直至晚年,阎肃仍然笔耕不辍。

后来谈到自己艺术创作的经历时,阎肃曾很有感触的说:

“是生活给了我启发,是战士们、同志们、朋友们给我的启发,使我懂了他们生活里,我们每个人都会碰到很多事情、很多突如其来的事情、很多意外的事情、很多你并不想做但是你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怎么办?化被动为主动,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你放心,准有结果。真的,你自己在你本行当里头,你做出你应该做的事了,你自个活得很滋儿,别人看你也很滋儿。”

2001年12月,阎肃被调整为技术一级,2008年9月晋升为文职特级。

根据规定,部队文职人员并不授予军衔,但是有文职干部级别,从特级到九级共十个级别,其中特级、一级、二级最高,对应部队级别为正大军区级、副大军区级、正军级,对应军衔就是上将、中将、少将。

从对应关系来看,阎肃文职特级对应的军衔为上将,所以他享受大军区正职生活待遇和政府特殊津贴。

可别忘了,阎肃老先生还是专业技术一级

作为一个在艺术领域耕耘多年的老前辈,阎肃一生受人尊重,但他并不太看重名利,而是醉心于艺术创作。

据阎肃家人回忆,阎老病重住院后,还惦记着几件未了的心事:今年春晚的“魂”还没找到;空军歌剧《守望长空》还有几处需要商榷;一位新人找他修改的作品还未改完......

2016年2月12日,阎肃病逝,享年86岁。

阎肃老先生一生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