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病因,从六淫学说到三因学说

言身的记事本 2024-08-23 15:23:39

病因学,即研究疾病发生原因的学问

谢老师:“病因学,即研究疾病发生原因的学问。凡是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我们称之为病因。” 谢老师开始用深邃的目光扫视着小王,语气严谨而清晰。

小王迅速记录下这句话,专注地听着谢老师的讲解。“在清代,医学家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病同因别论》中明确指出,‘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 这里的病因也常被称为病源或病邪。病因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探讨各种病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以及病因所引发的病证在临床表现上的理论依据。”谢老师言之凿凿,言辞间透露出对中医学深厚的理解。

谢老师的回答充满了中医知识的深度,但他总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确保小王能够理解。他又说:“中医病因学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将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体内部各种组织结构、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以及临床实践的经验综合起来。通过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辩证地探求环境、外邪、精神、体质等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从而构建了中医病因学的理论体系。”

小王神情庄重地说:“谢老师,上面的我理解了,但总感觉理解得还不够透彻。您能否给我再深入地讲讲六淫的病源和病因学说呢?”

‘六气病源’理论被认为是病因学说的奠基

谢老师微微一笑,邀请小王坐下,开始了他严谨而深刻的解答。“好的,其实这个‘六气病源’理论被认为是病因学说的奠基之一。《左传·昭公元年》中提到,古代秦国医学家首次提出,‘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该理论以阴阳为主轴,将疾病归纳为六类,为早期病因学说。”

小王焕然大悟,认真做着笔记。谢老师又说:“《内经》以阴阳为总纲,如《素问·调经论》指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将病因分为阳邪(外部气候变化引起)和阴邪(内在不适引起)两大类。”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黄帝内经》除了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素问·宝命全形论》的‘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也就说,在中医的理论中,阴阳概念被用于概括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机变化以及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

《黄帝内经》提出的‘三部’病因分类法

小王坐在谢老师的对面,他的眼睛闪烁着聪明的光芒,专注地听着谢老师的解释。他拿出一本笔记本,一页一页地翻阅,用细致的字迹记录下谢老师的每个回答。谢老师又说:“此外,《内经》提出了‘三部’病因分类法,如《灵枢·百病始生》所言,‘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他的语言清晰而有条理,小王一边认真听着,一边将谢老师的每一句话都记录在笔记本上。在他眼中,每一个字都是一种珍贵的知识。

张仲景将病因与发病途径相结合,到后来的三因学说

“老师,我在研读东汉时期的医学著作,看到张仲景提到疾病的三条途径。请问这与后来的‘三因学说’有何关联呢?” 小王问道。

谢老师眯起眼睛,思索片刻后缓缓开口,“东汉时期,张仲景将病因与发病途径相结合,指出疾病主要有三条途径: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因,四肢九窍血脉传播为外因,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为外邪因。葛洪在晋代进一步认为疾病的发生可归结为‘内疾、外发、它犯’三因。”

《灵枢·百病始生》中提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张仲景在东汉时期结合病因与发病途径,指出:“疾病的发生有千般复杂情况,但总结起来不离三种途径: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小王迅速翻找笔记,专心地记录下谢老师的解答。谢老师继续说道,“后来,隋代的巢元方首次提出了传染性的‘乖戾之气’概念。宋代的陈无择进一步发展了‘三因学说’,明确了六淫邪气为外因,七情所伤为内因,而饮食劳倦、跌仆金刃及虫兽所伤等为不内外因。这一理论更加完善,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宋·陈无择进一步提出“三因学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指出:“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悖常理,为不内外因。”

小王时而点头,时而皱眉思考,他的内心充满了对中医学的崇敬和渴望。每当谢老师提到一个重要的概念,小王都会迅速记录下来,生怕遗漏了一丝重要信息。小王说:“我明白了,从陈无择的话即可,认为六淫邪气侵犯为外所因。”

谢老师微笑着回答:“是的,你说得没有错。”

附张景岳的《类经》经络图谱

张景岳(1563年-1640年),本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因善用熟地黄,人称“张熟地”,浙江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代杰出医学家,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实际的创始者。《类经》是明代张景岳所著的医经著作,也是继隋代杨上善《太素》之后,对《内经》进行全面分类研究的又一著作。

中医的病因学
1 阅读:83
评论列表
  • 2024-08-28 08:45

    [赞][赞]

  • xxoouc 回复:
    中药说了几百遍临床,你自己除了临床流程,也讲不出西药用药区间和毒副作用怎么来的废物这么多次没见你接一次哥,起来接,只会问不会反驳的废物,731余孽,境外势力,跟你争用远都是这几句话,没话术了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