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5首中秋佳节古诗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民俗正能量 2024-09-10 20:24:45

2024年的中秋佳节似乎来得更早一些,9月17日将迎来中秋佳节,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也是收获的节日,一年12次月圆,唯独中秋节会让人们觉得月亮倍亮,也倍儿圆。

先民对于中秋节的祭拜源于周朝事情,古代人们祭拜中秋节,仅仅是因为季节变化以及农业收获的原因,中秋佳节在唐代时期被人们重视起来,后来在宋代时期才最终确定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佳节。也从宋代开始,中秋佳节有了固定的假期。

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在明清时期中秋节也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而且被赋予了阖家团圆的文化元素。千百年来,人们借助中秋节也赋予了很多情感,汇集成优美的文字传承下来。

《中秋夜》

唐·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在古代,圆月被赋予了很美优美的称谓,比如圆魄,中秋节的圆月被认为是一年中最圆最亮的一天,人们都说这一天四海之内看到的圆月都是一样的,只是不知道千里之外,会不会有不一样的风景。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以往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的明月之夜,我在曲江池畔的杏园边赏月。今年同样是八月十五明月夜,我已在荒僻的江州湓浦水边。向西北望去哪里是我的故乡呢?身在东南月亮已经圆了几次。昨晚的风吹了一夜无人领会,今夜月光还和去年一样清凉。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中秋月》

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白居易另辟蹊径,别人在中秋节吟诵圆月,而诗人却在这首诗里埋怨圆月,开头的令人费解,是为了后面的主题做铺垫,纵观整首诗我们可以看出,其实白居易埋怨的不是圆月,而是人世间的离愁别绪,悲欢离合。整首诗的构思比较独特,手法新颖,幽默风趣,别具一格。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人王建的生辰年份(768年-835年),诗人46岁才得以入仕,因为出身贫寒,所以理解百姓的疾苦。这首七言绝句是唐诗中的经典之作,通过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一些特定气氛,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寂寥、冷清、静谧的中秋之夜的画面。

《秋思》

中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古代交通不便,通信是唯一能够传递情感的媒介,但是远隔千山万水,文字又难以全部抒发真实的情感,想通过行人来寄托家书,封上了又打开,因为文字难以全部表达,字里行间,都诠释了作者内心的徘徊。

《中秋》

晚唐·司空图

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

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闲暇之余漫步在秋天的夜色中低声吟唱,总觉得心里空虚郁闷、心里惴惴不安。今天晚上如果再没有圆满的月亮,今年的秋天就算是虚度光阴了。

《中秋月》

北宋·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月光下梧桐树影随着时间推移,不知不觉的移动着,在这团圆夜仍是独自面对着角落。月宫中的嫦娥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只有那清冷的月宫和孤寂桂树。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北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这首中秋节佳作,被认为是写中秋佳节的最好作品,虽然是苏轼写给弟弟苏辙的一首词,但是却成为后世的爱情作品,词中有很多名句都被作为千古佳句。

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世事总不会如你所愿,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怀揣希望去努力,静待美好的出现。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宋·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虽然没有苏轼那么有名,但是也是文采斐然。宋熙宁十年,苏轼和苏辙终于团聚了,这个时候是苏轼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第二年中秋,兄弟俩已经是七年未见,令人欣喜的同时,也无比伤感,因为匆匆一面之后,又将别离。人生都是这样,我们一直都是相聚和别离中度过,每一次期许,每一次相聚,每一份欣喜,都记录着生命里的美好。

《西江月》

北宋·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苏轼的一生,在朝堂的高光时刻便是金榜题名的时刻了,之后便是一直被贬,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因为智商太高,影响情商的发挥,所以一直到临死前才得到大赦,返回朝廷,因病死在了返回京师的路上。

《满江红·中秋寄远》

宋·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以武功闻名后世的辛弃疾,返回南宋之后,一直被打压,很少有机会北上抗金,是南宋的遗憾,也成为后人对南宋朝廷最大的诟病。一直远离朝堂的辛弃疾也为民做了很多有利的事情,让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值得后人称颂。

《折桂令·中秋》

元·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元朝时期汉人几乎没有为官的机会,朝廷也仅有几次恢复科举制度,让汉人学子没有机会进仕,这也成为元朝短命的主要原因。历代文人骚客,都喜欢借月来表达情感,中秋之夜的月,较平常更盛,月光通透、明达,照在了庭院中的桂树上。澹澹清夜,树影婆娑,明月清光,相与无碍,共同构成了一幅幽静、空灵的图画。

《中秋月》

明·徐有贞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中秋玩月》

明·佚名

团团离海角,渐渐入云衢。此夜一轮满,清光何处无!

《琵琶仙·中秋》

清·纳兰性德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

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

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碧海青天,年年如此,而云间的月亮,却为何时圆时缺。今夜里,金风送爽,土花映碧,画栏桂树悬挂着一缕秋香;月亮光就像白雪一般晶莹透澈。谁知道,这好天良夜,却让人忧愁,让人悲咽。孤身只影,怎么可面对旧时明月。

那时节,也是这么个中秋夜,你和我,花径里捉迷藏,曾经将金井梧桐的霜叶惊落。手上轻巧的小纨扇,至今又经历几番凉热。一时间,不由得百感丛生;但这又与一般的相思离别无关。面对这旧时明月,只好让无情的紫玉萧,于寒风中吹裂。

中秋节源于上古秋夕祭月,后演变为团圆节。中秋佳节的民间习俗包括今天的赏月、吃月饼、提灯笼、祭月等等。在古代拜月是男不拜月,女不拜日,中秋佳节临近,一书,一茶,一只素笔,以时光为笺,以月色为墨,淡写清简人生,轻说似水流年。传承文化,弘扬美德,共庆中秋团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