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年2月21日,在遥远的圣彼得堡,中俄双方代表在长长的谈判桌两端凝视对方,气氛紧张而压抑。经过数月的激烈交锋,终于,双方签下了《中俄伊犁条约》。条约上白纸黑字写着:特克斯河谷和穆扎尔山口归还大清,而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依然落入俄国手中。然而,大清要付出900万卢布的高额赔款,这对于财政捉襟见肘的清政府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从战场到谈判桌,清政府付出的远不止银两。左宗棠的远征军在新疆取得了一系列军事胜利,可是他那句令人生畏的命令——“不留生俘,降了也杀”,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决策和无奈?
阿古柏的野心与初步扩张
1865年初,阿古柏率军越过边境,一路南下直扑新疆南部。随着他的部队横扫边疆,英吉沙尔首先陷落。这里的守军虽然奋力抵抗,但面对阿古柏军队的激烈攻势,很快就宣告失守。随后,他的军队迅速向喀什进发,这是一座更为重要的城市,对于控制整个南疆地区具有战略意义。
到达喀什后,阿古柏没有直接发起全面攻击,而是先行派遣斥候探查城防情况,同时围堵城池,切断城内的供给线。几日后,随着军事部署完毕,他的部队发起了猛烈的总攻,城墙在炮火和冲锋中不断被撞击,守军节节败退。
和阗地处战略要冲,阿古柏的进攻策略更为谨慎。他采用了包围加炮击的方式,逐步侵蚀城防。经过数日激战,和阗守军在持续的攻势下终于崩溃,城门被迫开启。这一连串的胜利,让阿古柏在短时间内声名鹊起,他随即在喀什宣布成立“洪福汗国”,自封为汗心。
当阿古柏在新疆地区逐步扩大他的统治时,英国和俄国的角色显得尤为关键。英国,寻求在中亚地区扩展其影响力,看到阿古柏的野心与其地缘政治利益相符。因此,他们开始向阿古柏提供大量的军事支援,包括最新的火炮和步枪,以及大量的弹药。
英国的军事顾问偶尔也会出现在阿古柏的营地中,他们提供战术指导和军事训练,帮助阿古柏的军官们更有效地使用新武器。通过这种方式,英国试图确保阿古柏能在地区内维持强大的军事存在,作为抵抗俄国南下压力的一个棋子。
与此同时,俄国的支持则更多体现在政治层面上。俄国与阿古柏的秘密条约保证了阿古柏在与清朝的潜在冲突中,可以获得俄国的外交和可能的军事后援。有了英国的先进武器和俄国的政治保护,阿古柏的军事行动更加大胆和果断。
清廷的反应与左宗棠的出征
面对新疆局势的日益紧张,清政府终于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多次讨论后,朝廷决定采取果断措施,收复失地,以挽回大清的颜面和疆土。经过反复商议和权衡,清廷最终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关外剿匪事宜”,将新疆战事的全权交由他负责,希望凭借他的军事才能和指挥经验来扭转局势。
然而,尽管有了名义上的支持和授权,左宗棠面对的最大挑战仍然是军费问题。当时清政府的财政已经濒临枯竭,连维持基本的军队开支都显得捉襟见肘,更不用说发动大规模远征了。为了解决这个困境,左宗棠不得不另辟蹊径,寻求民间的财力支持。他找到了当时名声显赫的商人胡雪岩,希望通过他的商业网络和影响力,为军队筹集到足够的资金。
胡雪岩是当时国内的金融巨擘,拥有广泛的国际商业联系。左宗棠与他商讨后,决定通过胡雪岩的关系,与英国汇丰银行达成贷款协议。由于清政府的信誉已经大不如前,这笔贷款的谈判并不轻松。胡雪岩利用他多年来积累的信用和英国商界的关系,终于促成了这次交易。经过多番磋商,汇丰银行同意提供1375万两白银的贷款。
这笔借款到位后,左宗棠立即开始着手筹备远征的各种物资。他将银两迅速转换为军需物资,包括武器、粮草和马匹等。与此同时,他还调动各地兵力,以确保进入新疆的军队在装备和补给上都能得到保障。在胡雪岩的支持下,这些军需物资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为接下来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战争的进程与战略部署
1876年4月7日,左宗棠在肃州设立了大本营,周围营帐林立,战旗迎风招展,整个大本营显得井然有序。他召集了手下的重要将领,包括大将刘锦棠和金顺,进行了一次详细的军事会议。大营中的气氛严肃而紧张,各种战地图和兵力分布图摆满了桌案。左宗棠仔细查看了各处的地形和敌情,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局势和敌军的动向。他的眼光落在了乌鲁木齐,那里盘踞着白彦虎及其部众,是此次战役的一个关键目标。
左宗棠在分析后决定,由刘锦棠率领马步兵25营,分批入疆执行此次任务。左宗棠特别强调乌鲁木齐的重要性,他指出,白彦虎的势力在这一带已经盘踞多年,对当地地形非常熟悉,而且他的部队也有一定的战斗力,不能掉以轻心。左宗棠建议刘锦棠,在进攻前要先派遣斥候和侦察队伍,摸清敌军的驻地和兵力配置,再决定进攻时机。
左宗棠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指令:“不留生俘,降了也杀。”他解释道,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敌人有再次复起作乱的机会,并确保战后新疆地区的长期稳定。刘锦棠和金顺听后,都表示理解并坚决执行左宗棠的命令。
部署完毕后,刘锦棠随即开始准备部队出发。为了避免引起敌军的警觉,他的部队采取了分批行动的方式。第一批兵力先行进入新疆,为后续部队开路。
进入新疆后,刘锦棠率领的部队沿着左宗棠设计的路线逐步推进。每当到达一个新的地点,他们都会派遣斥候深入敌后,侦查白彦虎的动向。斥候们日夜穿行在山林和沙漠之间,将每一个敌军驻地的位置、人数和武器情况都一一汇报回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侦查和布防,刘锦棠终于确定了进攻乌鲁木齐的最佳时机。他将部队分为数个突击队,从多个方向同时发起攻击,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攻陷城池,歼灭敌军。战斗中,左宗棠的“不留生俘”命令被严格执行,随着仇恨中原朝廷的分裂分子都杀光,新疆逐渐稳定下来,左宗棠的这道命令给未来新疆地区换来30年安宁。
《中俄伊犁条约》与地缘政治的转变
1881年2月21日,中俄两国在圣彼得堡签署了《中俄伊犁条约》,这次谈判是经过长时间的外交博弈和激烈争论后达成的结果。清政府代表崇厚前往圣彼得堡,与俄方代表展开了多轮谈判。
在谈判过程中,清政府的代表一再强调伊犁地区对中国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维护新疆及整个西北边疆的安全方面的战略意义。俄方则以他们在占领期间对伊犁地区的所谓“开发和管理”为由,坚持其占领的合理性,并试图进一步扩大其在中亚的势力范围。
清政府虽然在军事上难以直接对抗俄国,但在谈判中表现出了一定的韧性。经过多次回合,双方终于达成了一种妥协的方案。根据《中俄伊犁条约》的规定,俄国同意归还特克斯河谷和通往南疆的穆扎尔山口,这是清政府代表经过多次努力争取来的结果。
然而,俄国仍拒绝归还霍尔果斯河以西的区域,这部分土地在谈判中成为了俄方的“底线”,他们坚决不肯退让。此外,俄方提出,清政府必须支付900万卢布作为对俄国在占领伊犁期间“管理和开发”的补偿。这一条款在当时的谈判桌上也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但由于清政府急于恢复伊犁主权,最终不得不接受这个条件。
《中俄伊犁条约》的签订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仍旧是不平等的,但面对强大的沙俄,清政府通过这次谈判成功收回了部分领土,并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出了一定的外交能力。
随着条约的正式生效,俄国军队开始逐步从特克斯河谷和穆扎尔山口撤出。清政府派出代表和军队进入这些地区,重新接管和管理。
左宗棠对于《中俄伊犁条约》的态度显得颇为复杂。在条约签订后,他一方面在公开场合表示认可,认为“界务无损,商务亦尚相安”,这表明他试图维持大局的稳定,并安抚朝廷和外界的情绪。同时,他也对曾纪泽的谈判成果给予了表扬,称其在此次出使中“于时局大有裨益,中外倾心,差强人意也”。
然而,在条约签署一年多后,左宗棠私下写信给他的部将刘锦棠时,却流露出不满。他坦言:“伊犁仅得一块荒土,各逆相芘以安,不料和议如此结局,言之腐心!”他认为伊犁地区虽然名义上收回了部分领土,但真正获得的只是一些贫瘠无用的土地,条约最终的结局未能达成最初的预期。
参考资料:[1]张瑛.论左宗棠西北边疆经略[J].甘肃开放大学学报,2024,34(1):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