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曾说“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这是夸赞?其实还有下半句

张守小科普 2024-11-12 17:58:03

中国,这古老的文明之邦,拥有悠久的历史,向来吸引着全球各界名人的关注。

他们对中国有着各自独特的看法,有的基于误解,有的则透露出深刻的理解。

拿破仑曾对中国有着深邃的评价,他比喻中国为“一头沉睡的雄狮”,这句话广为中国民众所知,被视为外国领袖对中国巨大潜力的肯定。

不为人注意的是,他这句话还有后续:“希望它永远不要醒来”。

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拿破仑为何会有这样的期望?这背后有什么深意和隐情?

一、睡狮之喻:潜力与震撼

提及拿破仑,其名可谓震耳欲聋。

作为法兰西帝国的英雄,他不仅扩大了法国的疆域,还将法国的威名传播到世界各地。

在滑铁卢战役之前,拿破仑堪称战无不胜的军事奇才,他参与的战争中,超过80%都以胜利告终。

他在政治上也极具天赋,总能让弱小的国家焕发生机,日益强大。

便是这样一位卓越的领袖,曾给予中国甚高的赞誉,把中国喻作一头威武雄狮。

这个称号极大地激励了中国人民,增强了大家的民族自信心。

直到现在,我们还很喜欢用“东方雄狮”来代表自己。

那么,究竟为何拿破仑会作出这般比喻?他是否曾亲身莅临中国?对中国又有多少了解呢?

实际上,拿破仑虽未曾亲临中国大地,但其对中国的了解却颇为深入。

幼年时,拿破仑便对遥远的东方大国——中国满怀兴致。

待其成为法国皇帝,对中国的好奇愈发浓烈,他研读诸多传教士和使节自中国带回的报告,以求更深层地知晓这个国度。

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他推动了《法汉词典》的编纂出版,并下令在法兰西公学院开设中国学科,这在西方教育史上尚属首次,标志着中国学正式成为大学课程的一部分。

时间来到1815年对法国而言是个重大转折,这一年,那位曾喊出“志不在将军的士兵难成大器”的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遭遇了惨败。

他的落败着实令人倍感惊诧,简直难以置信

后来,拿破仑被流放到僻远的圣赫勒拿岛,遭受严密监视,自此自由荡然无存。

在那段日子里,他就像一只被困住的雄鹰,再也不能飞向自己心中的广阔天空,实现自己的理想了。

正是这段被软禁的时光,让他对中国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岛上,一些中国劳工被安排来照料他,他们中许多人是被东印度公司以不实之词诱骗至此的。

尽管远离故土与政府的保护,这些中国劳工仍默默接受安排,尽心尽力地照顾拿破仑。

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拿破仑深刻感受到中国人的朴实与善良:他们勤勉尽责,勤勉地完成每日的工作,同时也不忘在闲暇之余为生活增添一丝乐趣。

尽管语言存在障碍,但拿破仑与中国劳工凭借打手势、画图这般简便直观之法,逐步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

他通过这些非言语的交流,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与劳工们的日常互动中,拿破仑被他们的勤劳、细致以及不拘一格的创新思维所打动。

他深信,只要给予中国人民相应的机会和条件,他们定能释放出更大的潜能,创造出非凡的成就。

或许正是这份远距离的审视,让他看到了中国潜在的巨大力量,从而有了“东方雄狮”的比喻。

这一比喻不仅彰显了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尊重,也透露出他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期待。

二、不要打扰:战略家的担忧

但是,关于拿破仑对中国的评价远还不止于此。

他其实还说过这样一句常被忽略的话:“这只雄狮在沉睡着,感谢上帝,希望它能继续沉睡。”

这句话深刻反映了拿破仑作为卓越战略家的深深忧虑。

那么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深谙中国历史者皆晓,自康乾盛世乃至更早的诸朝代交替之际,中国于技术变革、文化积淀及军事实力方面皆雄踞全球之巅。

中国广袤的国土蕴含丰富自然资源,这使其不必为物资短缺而忧心。

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国家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人民以其聪明才智、勤奋好学、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坚韧不拔、淳朴善良的品性,蕴含着无穷的发展潜力。

正因如此,拿破仑才会形象地将中国比喻为一只蓄势待发的沉睡雄狮。

但在晚清之时,中国的统治者深陷于“天朝上国”的虚妄荣光,变得封闭守旧,始终不愿从自傲的幻梦中觉醒。

这种心态甚至渗透到了普通民众之中,让他们也变得麻木不仁。

结果,我们痛失发展的黄金契机,犹如龟兔赛跑中的兔子,因骄纵自满,被那些勤奋的国家赶超,终陷困境。

更为严峻的是,清政府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外表看似强大,实则内部空虚无力,因此被戏称为“睡狮”,意指其虽有雄狮之名,却失去了应有的活力与力量。

如在1792年的时候,英国派了一个由马戛尔尼带领的代表团到中国来,他们希望跟清朝建立贸易关系,还带来了很多英国工业革命的新发明,比如蒸汽机、火枪和织布机这些。

可是,当有人向乾隆皇帝提出想要和中国做生意时,乾隆皇帝却坚决地拒绝了。

他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根本不需要和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也不对那些所谓的先进技术感兴趣。

结果,马戛尔尼带来的那些先进技术和发明,连展示的机会都没有,就直接被丢进了仓库里,中国就此错过了一个学习先进技术的好机会。

其后,数位英国外交官曾来到中国,皆对中国的丰厚财富钦羡不已。

但尽管他们带着诚意而来,却在中国屡遭冷遇。

那些处于盛世中的中国统治者,对他们的通商请求总是予以拒绝。

特别是当嘉庆皇帝继位后,态度更加坚决,甚至都不给这些外交官见面的机会。

英国外交官觉得被如此对待非常没有面子,心中十分不满。

于是,当他返回英国之际,竭尽所能地向英国皇室进言,力主考虑针对中国实施军事行动。

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前,英国人还特意去征询了当时被流放的军事奇才拿破仑的意见。

于是拿破仑着重强调:“中国这头沉睡之雄狮,最好依然处于沉睡之中。”

他深知,一旦中国觉醒,其巨大的力量很可能会颠覆现有的世界秩序,对欧洲列强构成巨大的威胁。

所以,从维护欧洲列强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他宁愿中国维持现状,不要醒来。

三、历史的车轮:从沉睡到觉醒

尽管拿破仑的评价受限于他的个人观点和时代背景,但中国确实走过了一段从沉睡到觉醒的艰辛历程。

康乾那会儿,清朝的皇上们一门心思放在国家内部的稳定和发展上,跟外面打交道特别少。

要知道在明朝那会,郑和七次出海,跟世界各地聊得可欢了。

到了清朝,这样的远航活动完全停止,导致清朝对外界的了解几乎为零。

清朝虽竭力铸就康乾盛世,因与外界交流匮乏,致使视野狭隘、目光短浅,对广阔的外部世界全然不知。

在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揭示了生物演化的奥秘时,清朝人却深信皇帝是天神下凡,来统治人间的,皇权被捧上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真是难以想象,在同一时代里这种巨大的认知差异,简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猝然爆发。

蛮横的列强凭借强力撬开了古老中国那紧闭的大门。

之后的甲午战争、日军侵华等一连串战事,才让中国这头雄狮逐渐觉醒,勇敢地站了起来,向世界发出了震撼的怒吼。

从14年的抗日战争,到四年的解放战争,再到两年的抗美援朝,以及后续的诸多战斗,中国人民展现出了无比强大的力量和坚定的意志,再也没有人敢轻视这头已经觉醒的雄狮。

改革开放后,中国如虎添翼,工业体系全面崛起,经济发展速度领跑全球,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科技领域的进步更是让世界为之震惊,全球的目光正逐渐从欧美转向东方。

正如拿破仑所预言的,一旦这头雄狮彻底觉醒,它必将重返世界舞台的中心。

尽管现在中国仍面临资本主义的种种挑战,但我们坚信,这些只会成为推动中国不断前进的动力。

结语

拿破仑的“中国睡狮”论,既是对中国潜力的夸赞,也是对其崛起的隐忧。

但历史的车轮无法停止,中国已经走上了自立自强的道路。

今天的中国人应该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独立和富强,也要保持清醒和努力,不断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唯有如此,方可使中国这头曾沉睡的雄狮全然觉醒,绽放独属自身的璀璨辉煌。

拿破仑的忧虑或许会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激励我们不断前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0 阅读:97
评论列表
  • 2024-11-12 20:54

    不不不,你那个观点很荒谬啊,当时欧洲各国都没有去贬中国的任何事情,只有英国,只有英国回去就开始造谣,而与我国交流的不仅有法国,比利时,德国,意大利,荷兰,奥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