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赏析:上官仪的《春日》

积山国学堂 2024-07-15 04:09:35

《春日》

唐 上官仪

花轻蝶乱仙人杏,叶密莺啼帝女桑。

飞云阁上春应至,明月楼中夜未央

这首诗以春天的景色为背景,通过对仙人杏、帝女桑等植物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同时,诗中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首句“花轻蝶乱仙人杏”,诗人用轻盈的花朵和纷乱的蝴蝶来描绘仙人杏的美丽。这里的“仙人杏”可能是指传说中的仙人所种的杏树,象征着非凡与美好。花朵轻盈地挂在枝头,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构成了一幅生动而美丽的画面。

仙人杏典故:

“仙人杏”的典故源自中国古代的文献记载,其中最为著名的出处是《太平广记》卷四一所引的《述异记》。这个典故讲述了在南海中,有一片地方多产杏子,据海上的人说,这是仙人种植杏子的地方。在汉代,曾有人乘船航行时遇到风浪,被迫停泊在这片海域中的一个小岛上五六天。在这段时间里,他们每天靠吃岛上的杏子来维持生命,因此得以幸免于难。从此,这种杏子便被人们称为“仙人杏”,成为杏子的美称。

此外,在其他古代文献如《西京杂记》和《述异记》中,也有关于五色杏花的记载,其中提到天台山有五色的杏花,六瓣,被称为“仙人杏”。然而,从现代植物学的角度来看,杏花通常为五瓣,所以六瓣的杏花可能是一种特殊的描述或者是古人的想象。这些古代文献中的记载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仙人杏”的典故来源,也反映了古人对杏子及杏花的喜爱和赞美。在文学作品中,杏花常被用来描绘春天的美丽和生机,而“仙人杏”更是赋予了杏子一种神秘而美好的寓意。

次句“叶密莺啼帝女桑”,诗人转而描写桑林的景象。桑树叶子茂密,郁郁葱葱,莺鸟在枝头欢快地啼叫。这里的“帝女桑”可能指的是神话传说中的桑树,为整首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而浪漫的气息。莺鸟的啼叫,使得整个桑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帝女桑典故:

帝女桑,又称“帝女桑树”或“神桑”,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奇的桑树。据《山海经·中山经》记载:“又东五十里,曰宣山。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名曰帝女之桑。”帝女桑的传说有多种版本,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关于帝女瑶姬的故事。相传帝女瑶姬是天帝的女儿,她聪明美丽,却不幸早逝。天帝为了纪念她,将她葬于宣山之上,并种下一棵桑树。这棵桑树吸收了瑶姬的灵气,长得高大茂盛,被称为“帝女桑”。另一个版本是与炎帝的女儿相关的一种树木。据《山海经》记载,炎帝的二女儿向神仙赤松子学道,后来修炼成仙,化为白鹊,在南洋愕山桑树上筑巢居住。炎帝见到爱女变成了鸟儿的模样,心中不忍,于是用火烧树,逼她下地。但帝女宁愿在火中焚化也不愿下来,最终她在火中升天成仙。这棵桑树因此被命名为“帝女桑”。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代人们对成仙和超凡脱俗的向往,以及自然界与神话传说相结合的文化特色。帝女桑不仅是一棵树,更是一个承载着人们对于神秘和超然世界想象的文化符号。

第三句“飞云阁上春应至”,诗人将视线转向高处的飞云阁。高耸入云的飞云阁上,春天的气息已经悄然降临。这句诗既表现了春天的到来,也暗示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和喜悦。

飞云阁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飞云阁在中国文化中通常指的是一种架空的小楼房,它们通常位于园林或风景优美的地方,供人远眺、游憩或藏书。这种建筑形式在中国古典园林中非常常见,它们往往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相融,成为园林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一句“明月楼中夜未央”,诗人将时间从白天延伸到夜晚。在明月照耀下的楼阁中,夜晚还未过半。这句诗既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美丽,也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对远方的思念

明月楼并不特指某一个具体的建筑,而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常用意象。

在古代文学中,明月楼通常象征着思念和寂寥。它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频繁出现在诸多诗词之中,以表达诗人对远方亲人或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例如,曹植在《七哀诗》中提到:“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这句诗借助明月高照的景象,表达了楼上女子对远方丈夫的哀愁与思念。此外,明月楼也象征着孤寂与悲凉,成为众多诗人寄托哀愁,抒发分离之痛的场所。除了文学中的意象,现实中确实也有以“明月楼”命名的建筑。比如金华的明月楼,建于宋代,历史悠久,曾吸引许多文人墨客前来题咏。这些实际存在的明月楼通常也会成为文人雅士赏月抒怀的地方,增添了许多历史趣闻和文化故事。

这首七言绝句《春日》以其优美的意境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为表现手法,以杏花、蝴蝶、莺鸟等春天的象征为主题,同时又运用了云阁、明月等意象,以独特的笔触展现了唐代诗歌的优美意境。尾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体现了唐代诗歌的深度与广度。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