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的皖南风光:花山谜窟篇

平山评社会 2024-08-22 22:10:59

皖南风光秀美、景点众多,十分迷人。笔者多次前往游览,先后去过黄山、华山、天柱山、太平湖、屯溪古街、徽州古城、新安江画廊、徽州一些古村落等,对徽派文化、徽州美食、湖光山色印象深刻。初秋时节,随团再游皖南,随笔记下几篇迷人的皖南秋色…

花山谜窟篇章

虽多次去皖安观光,唯独没有去过花山谜窟,有点向往,想一探究竟。

事先做了一些攻略,得知,花山迷窟位于神秘的北纬36度线上(北纬36度被称为黄金纬度线,是聚集无数神秘的世界景观线),为古徽州的石窟遗址。传说是晋代人开凿,也有说是勾践所为,至今有多少年历史,谁也说不准,从洞中发现的钟乳石推测,此窟开凿至少有1700多年历史。

据导游小凌介绍,花山谜窟是2000年才被发现的。当地一老农在山上打柴时,无意中踏松脚下的沙土,导致土块滑落,露出了石壁上深不可测的洞穴,后来,政府进行勘查、发掘,发现新安江南岸约5公里的山中有36座石窟,目前正式对游客开放的是几座。

笔者从新安江南岸的花山广场进入,穿过雾森门,经过临江秘境游览区(约千米长)。从林荫走廊进入花山腹地。

小凌导游说这里是黄山脚下、屯溪东郊、新安江畔的一片高不过一二百米的连绵小山,因杜鹃花伴磐石开,而被人称为花山。

虽已入秋,徽州境内还很闷热,花山的林道廊道沿途有人工水雾喷出,帮游人降温,从景区入口到谜窟的20多分钟林荫廊道,还是走得大汗淋漓。

石上瀑

花仔小屋

石生花

沿途有观景台、花仔小屋、石上瀑、石生花、幻光森林、环溪索桥、时空连廊等微景点,边走边欣赏,让游人觉得新奇、有趣、有意境,倒也消除了部分路途疲惫。

索桥

笔者走进对游客开放的一个洞窟观光。只见洞内空间奇大,结构怪异、层层迭宕、洞中套洞,有石柱擎天、有迂回通幽,配上现代光影,变幻奇妙,让人有一种进入幻宫之感,很魔幻。

洞内灯光不停变换,勾画出一幅幅奇妙的画卷。

洞窟中的彩色造型蘑菇

洞窟内湿度大,温度常年在15度,笔者着夏装,感觉很凉,不便久留,按路线图匆匆走过,没有再去第二个洞窟参观。

总体感觉是,洞窟内实景迷人,洞窟之谜更加引人入胜。

幻光石窟,面积4800平方米。结合石窟环境,采用激光、雾森、体感装置、艺术光雕等技术,营造出迷雾竹林、时空隧道、风景人、云雾梦等神秘空间。是集休闲观光、沉浸式互动于一体的视觉与听觉的艺术殿堂。

幻光石窟入口处

与举世闻名的敦煌石窟相比,花山谜窟洞内没有壁画、没有佛像,也没有文字,更无任何史料记载,就是在当地的民间传说中也难寻其踪影。但花山石窟点多面广,形态殊异,“规模之恢弘、气势之壮观、分布之密集、特色之鲜明、国内罕见,堪称中华一绝”,被誉为“北纬30度神秘线上的第九大奇观”。

石窟具有丰富独特的历史研究及观赏价值,35号石窟宏伟雄浑,2号石窟曲回通幽,二十四柱洞奇幻神秘,姐妹胭脂洞色彩明丽……花山石窟群这一令现代人为之震惊的人类石文化遗产,被誉为一座古徽州石文化历史博物院,被人称为“花山谜窟”。这一“谜”可谓是千古之谜,而这“窟”又可称得上是惊世骇俗的古建筑工程奇观。

花山谜窟这样巨大的石窟建筑工程全系古代人工所建,着实令今人不可思议,让前来观光旅游的人充满了猜想。至于这些石窟源于何时?如何形成?何人开凿?数以百万方石料到底去了何处?如何开采和运输?这些问题仍是一个个不解之谜。

如此庞大的工程为何史书没有记载?花山谜窟凿痕说明什么?…大小谜团至少已经有50个,每开发一次,挖掘一点,就有新的疑问和谜团出现。

更让今人不可思议的是,花山有石窟36个,而在其东侧延长线的歙县烟村方圆4平方公里的200多座小山包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石窟36处。

花山谜窟谜团众多,猜想也多:

越王勾践伐吴的秘密战备基地说,是对石窟形成时代最悠久的一种猜想。公元前494年到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史记》载,伐吴越军总数为49000人,全在外秘密训练而成。

屯兵说。据《新安志》载,东汉时期,孙权为铲除黟、歙等地山越人,派大将贺齐屯兵于溪水之上,后改新安江上游这些水域为“屯溪”。这也似乎印证了花山谜窟是贺齐屯兵和储备兵器弹药的地方。

采石场说,是最普通的一种用途说。徽州留有许多做工精巧的古民居、古桥、古道,还有渔梁水坝等古老水利工程,花山谜窟恰处于新安江边,大量石料是否通过新安江而运输到徽州各地作为建材?

徽商屯盐说,是指这些石窟由于屯放盐等大量的货物需要而开凿的。自古以来,徽商的足迹遍及天下,其中尤以明、清朝代的盐商更为出名,而古徽州的对外运输渠道即为新安江,石窟为徽商的仓库。

功能转化说,这些石窟并非某一朝代某一时期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开凿而成的,最初可能是为采石,但后来人们又将它用作避难、屯兵、储粮等用途。这种假说可以解释同一石窟中石纹凿痕不同、花纹图案不同的现象。

环保巢居说。“北方有窑洞,南方有石窟”,这是中国先人在人居环境上追求朴素环保理念的两大发明。一个掘土坡为房,一个凿石山为屋,不占肥田沃土,不破坏山坡山形,不毁坏山坡植被,营造出冬暖夏凉的栖息地。石窟内有房、有走廊、有石桥、有厅堂,有石水池、石水窖等,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十三陵说 ,花山迷窟的石料采用木排载运,沿新安江至杭州入京杭大运河,直抵北京,用作修建十三陵的石料。主要根据为:在明定陵地下宫殿石壁上有“石料来自徽州,木料来自柳州”的铭刻。但据地质学家勘定:明定陵所用石料均为汉白玉和花岗岩,而屯溪石窟石料均为红麻石、白麻石,两地石料材质截然不同。

(图片:江苏刘女士)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