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性情与选择

无知说综合 2024-10-28 14:21:22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具魅力的有很多,但是争议很大又很传奇的就那么几个,说来说去都绕不开张爱玲,从20世纪四十年代出名上海和香港起,到中间60 70 80年代的销声匿迹,又到90年代后期在内地渐渐兴起的张爱玲热,她总给人们带来太多的话题争议和不同性情见解。

1920年张爱玲出生在上海,父母双方的家世很有背景,祖父张佩纶是晚清一个有名的大臣,张爱玲祖母的父亲是清朝晚期最著名重臣李鸿章,李鸿章对张佩纶很赏识,把自己的女儿李菊藕许配给他,张爱玲出生时两大家已经显赫不再但还是很有经济基础的,张的父亲都说是一个纨绔子弟,母亲原来叫什么不知道了,后来叫黄逸梵,听名字就是文化人,有着自己独立思想的人,和有着封建传统的丈夫不可能恩爱一生的,这不结婚几年后,张爱玲六七岁时就和自己小姑子一起离家去英国留学了,后来张爱玲的父亲又娶了小妾,再加上重男轻女的老传统,让张爱玲没有得到父母的爱,就算后来有自己姑姑的关心爱护也无济于事,这和她后来的自我思想 凉薄心性有很大关系,也让她一直有恋父情感。

但要说张爱玲父母不管不顾也不对,张爱玲从小上学也是上海的贵族学校,包括后来考上香港大学,就算她成绩优秀有奖学金,但没有人资助是不可能的,期间她父母资助是一定的,他父亲确实对她苛刻,但有记载她上学父亲虽然不太支持还是掏钱了的,她去香港大学她母亲也给她准备了一笔钱存放好友处,总是自己亲生的儿女,后来张爱玲的回忆,她弟弟的回忆,她后母的回忆,都有不同的偏差,这里不做谁对谁错的结论。

1932年12岁的张爱玲在校刊上发表《不幸的她》展露写作才华,1939年考取英国的大学,因为欧洲战事去了香港大学,在此上学的时候结识了前半生的好友炎樱,混血,母亲是天津人,父亲是锡兰珠宝商,炎樱这个名字还是张爱玲给她起的,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她俩又一起回到上海,又结识了上海才女苏青,苏青和炎樱这一对好朋友对她创作有很大帮助,也带来很多题材和灵感,《色戒》里的珠宝店也是以炎樱家珠宝店为参考。

1942年夏,张爱玲与姑姑张茂渊居住上海一个公寓写作为生,张茂渊也是一个奇女子,回头我专写一篇介绍她,写作不只是张爱玲,她姑姑也写,她可是去英国留过学的,期间她俩写英国的影评 时评,当时上海住了很多外国人,对英国的情况张茂渊还是了解的。

1942年认识了《紫罗兰》月刊主编周瘦鹃,发表小说《沉香屑 第一炉香》,同时好友苏青的杂志社《天地》也竭力邀请她,又写出了《封锁》开始活跃在上海文坛,有了这么多人邦助,但对她写作帮助最多 影响最大的就是胡兰成,1942年已是上海才女的张爱玲通过苏青认识了胡兰成,张22岁,胡38岁,胡是汪伪政府部门的宣传部长,不说人品,当时的胡兰成对中国文学功底深厚,戴眼镜的他也是文质彬彬,对缺少父爱的张爱玲来说杀伤力极大,还有家庭的胡兰成和张爱玲热恋起来,胡兰成也是对张爱玲的写作生涯促进很多,胡兰成还写《论张爱玲》吹捧她,期间张爱玲很多作品出自这一时期,《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1944年胡兰成终于离婚和张爱玲结了婚,征婚人炎樱,还有寥寥无几的几个宾客,再到后来1945年日本战败胡兰成出逃,生性风流的他在逃亡路上还勾搭上女人,还不避张爱玲。

有人说张爱玲是为了寻求胡兰成在日伪占领期间保护而委身与他,这个理由有点牵强,认识胡兰成时张爱玲已是文化名人,上海四大才女之一,基本生活保障还是有的,胡兰成是伪政权高官,在南京上班,再说1944年太平洋战争已经进入尾声,明眼人都看出来日本战败是早晚的事,有着作家眼光的张爱玲难道看不出来?和胡兰成交往,张爱玲自己说,自己在胡面前很卑微,一直卑微到尘埃里,就是知道了胡兰成和其他女人鬼混而生病,还给了他30万元钱,买断这份感情,包括后来在美国交往结婚的赖雅,也是比她大20岁的美国人。小时候的缺失真的会影响人一辈子。

她对朋友的态度 对家人的态度,也证明了后人对她小资产阶级思想批判的正确性,对他父亲,弟弟的冷漠,对不同时期朋友的逐渐冷淡,她自己的金句: 渐行渐远渐无书 水阔鱼沉何处问, 相聚在风中 聚散不由你我,她和好朋友苏青,炎樱,都能从句子中找到答案,张爱玲对朋友是个不迁就的人,放得下心冷的人。

1949年上海解放,对政治没感觉的张爱玲还感受不到什么,当时的上海为了稳定城市,对社会个阶层都持欢迎态度,夏衍极力邀请张爱玲参加上海新文联,没有离开过城市生活的她,还是留在了上海,一次文联开会,张爱玲作为知名作家也参加了,到会场才觉得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样,其他都穿颜色单调的朴素衣服,就自己穿了一身旗袍显得格格不入流,大会的内容 发言估计她也听的懵圈,这还不是主要的。

1952年为了响应号召,作家走入基层体验生活,争取创作为人民服务的作品,张爱玲去苏北参加了当地农村的土地政策的工作,有什么创作灵感启发不知道,张爱玲后来的很多回忆文章也没有谈起,但从苏北回来以后,张爱玲突然想起来自己在香港大学的学业还没有完成,就给香港大学,上海文联都递了申请,获得批准以后马上收拾行装,她一个人就和姑姑道了别,并要求姑姑把家里和她有关的东西都扔了销毁,这个举措后来证明无比正确,然后一个人去了香港,后又辗转美国,1995年去世,活了75岁。

有人张爱玲的作品都是充满城市的颓废气息,没有阳光上进心,有着残忍的幽怨,有着一纸苍凉的血腥无光,还有人说她的作品描述人的最心底的人性,最真实的感情表现,不夸张不造作,就像整篇都有第三人来对各方心里的表白,她一生都对自己的童年阴影放不下,总是

被包起来不愿真正放开心肺,啥事都先考虑自己感受,处境。

还有人说她一个人自己吃饱全家不饿,说走就走,不像其他一大家上上下下几十口,瞻前顾后,给见识认知不大,但她这性情 经历,活到了75岁也难得。

此生只为自己

凉薄已是常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