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37岁这年,获得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升迁,他被升授为内阁学士兼署礼部侍郎,成为朝中的二品大员,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干部。
曾国藩是从翰林院从四品侍讲学士的位置上,连升四级,一跃升到正二品的位置上。
升迁之快,让曾国藩自己都感觉到很不适应。在给弟弟们的家书中,他用了“骤升”二字来形容,可见他对这次升迁有多意外了。
一向喜欢总结的曾国藩,获得升迁后,也进行了总结。
1
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六月十八日,已经被升授为二品礼部侍郎的曾国藩,在交接完各项工作后,他终于有了一点空闲时间,可以端坐在书桌前,为弟弟们写一封信了。
成为朝廷大员后,曾国藩越发担心弟弟们的成长。
曾国藩的几个弟弟,虽然屡次落榜,但曾国藩并没有放弃他们,每次都鼓励他们要勤奋读书。
回望自己的科举考试经历,曾国藩觉得恍如昨日,他也是多次名落孙山后,才得以考中进士,进入官场。
刚进入官场时,没有人指点,曾国藩走了很多弯路。比如他没有去拜见上司,更没有给上司送礼,从而遭到打压,让他在翰林院从七品检讨的位置上,坐了3年时间的冷板凳,甚至一度被排挤,成为候补检讨。
在翰林院不受重用的曾国藩,最终发现,在腐败不堪的官场上,空有一腔本领,根本没有用武之地,只有获得靠山,得到靠山的帮助,才能获得升迁。
曾国藩从历代权臣的升迁模式中,将官场上的升迁规律总结出来,最终依靠这套规律,让自己平步青云,扶摇直上。
不过,在教导弟弟们的时候,曾国藩自然不能把这些升迁方法告诉他们。这对他们来说,过于遥远。他们只有真正进入官场,才能逐渐明白。
2
曾国藩虽然把官场上的升迁规律总结出来了,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还能连升四级。
曾国藩首次连升四级,是在道光二十三年,当时他仅仅只有33岁,是从翰林院从七品检讨的位置上,晋升到从五品翰林院侍讲的位置上。
曾国藩第二次连升四级后,他总结出一条升迁经验:那就是要看到自己的缺点,更要有诚惶诚恐的态度,一定不能有丝毫傲慢之态。
很多官员获得升迁后,性格会突然转变,不是觉得自己厉害,就是认为自己的才能出众,无人能及。
在曾国藩看来,如果一个官员有了傲慢的心理后,对上级领导,对朝廷就会不知不觉不忠诚了,甚至与朝廷离心离德,同时,会对下属苛刻,不宽容。
在家书中,曾国藩提及他这次升迁时,用“惶悚”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曾国藩为何有这样的感觉呢?是朝廷的政治斗争引起的。
无论是从资历上来看,还是从升迁的秩序来看,曾国藩都不可能一下子就升迁到正二品的位置上。
他的这次升迁,是政治斗争引起的。背后操纵的人,就是曾国藩的恩师、军机首辅大臣穆彰阿。
3
曾国藩虽然是穆彰阿提携起来的,但他有自己的为官原则,就是只对朝廷、对皇帝忠诚,而不是忠诚于穆彰阿。
穆彰阿结党营私,他提携曾国藩,是为了谋取私利。
曾国藩发现穆彰阿的真实意图后,逐渐疏远他,两人在政见上也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穆彰阿每做一件事,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曾国藩则不一样,他每做一件事,都是为了朝廷的利益,为了大清江山社稷的利益。
穆彰阿在用人上,非常毒辣,凡是不能为他所用的人,他一定会想方设法除去。
曾国藩这次升迁,虽然也是穆彰阿保举的,但目的完全不同。
穆彰阿本是保举曾国藩为广东巡抚,前去处理洋务。
林则徐在广东禁烟后,与洋人的矛盾与日俱增,道光皇帝不得不把林则徐革职。
但随后的几任广东负责人,都未能处理好与洋人的关系。由于朝廷缺乏一个完整的外交方针,凡是和洋人打交道的官员,都没有一个完美的结果。
穆彰阿保举曾国藩出任广东巡抚,其实是把他推向绝路。曾国藩没有任何地方工作经验,也从来没有处理过洋务,他怎能胜任广东巡抚这个职位呢?
道光皇帝是一个谨慎的君王,在任命曾国藩为广东巡抚的同时,特意听取他的施政方针。
曾国藩处理洋务的方法,与林则徐如出一辙,就是开战。
这是道光皇帝不想要的结果,朝廷国库空虚,军事落后,根本不是洋人的对手。道光皇帝在不好收回晋升曾国藩圣旨的情况下,只好将他留在朝廷,让他出任礼部侍郎。
曾国藩对穆彰阿保举他的意图自然十分清楚,也让他胆战心惊。这也让曾国藩不得不小心谨慎,不能有丝毫傲慢之态。
只要不傲慢,就能在获得升迁后,保住自己的地位。这是曾国藩的为官经验。
参考资料:《曾国藩全集》《曾国藩年谱》《清史稿》《曾国藩传》《曾国藩大传》等。(图片为配图,图源自网络或者文心一言生成,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