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弓无敌!拿破仑时代英国爱弓社的狂想

薛梓萱说生活 2024-12-06 17:35:26

作为英格兰人的“国民兵器”,源于威尔士的长弓曾在百年战争中大放异彩,其后,它虽然被火枪取代,却仍然一再成为纸上谈兵之辈的心头好。

比如说,英国内战前夕的约翰·史密斯、威廉·尼德乃至美国独立战争中的本杰明·富兰克林都曾大肆宣扬长弓神威,主张复兴古代弓箭。

那位探明了雷电秘密的富兰克林就曾写过六条主张使用弓箭的建议:

1、对射手而言,弓箭和滑膛枪准度相当。

2、枪手打出一发子弹的功夫,弓手能够射四支箭。

3、己方不会产生影响视野的烟雾。

4、箭矢飞行过程中可以恐吓敌军,令敌军无心本职工作。

5、箭矢射中人体任何部位后,都会导致中箭者在拔箭前丧失战斗力。

6、长弓、箭矢比滑膛枪和子弹更易供给。

富兰克林最后还呼吁说,既然我们的祖先在对抗法国重甲骑兵时都用弓箭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那我们现在用弓箭对付无甲龙虾兵不是更能发挥威力吗?

没过多久,英国“爱弓社”的梅森也会接过美洲反贼的大旗,写出一整本书来宣扬弓箭。

当然,16世纪时的长弓多少还算得上是常见兵器,也能够激发出长弓与火枪的全国性辩论。

可到了18~19世纪之交的独立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时代,富兰克林、梅森等英美“长弓侠”的主张就多半带点狂想性质了。

随着革命-拿破仑战争的烽火燃遍欧洲。作为反法同盟里最顽固的成员,英国始终面临着一衣带水的法国威胁,因而举国上下人心惶惶。于是,诸多军事爱好者开始另辟蹊径,提出各类“发明卫国”的新奇想法。

比如说,英国发明家詹姆斯·萨德勒(James Sadler)曾在1798年设想过“飞行炮兵”,在四轮马车上装备可旋转的双联小炮塔,虽然从未派上用场,不过至少比长弓更具时代气息。

同样是在这个年头,伦敦出现了一本书名冗长的59页小册子:《保家卫国:关于当下复兴长弓及长矛以辅助国王陛下的大臣们采取的国防手段相关理由的思考》。

顺便一提,书名里的Pro Aris et Focis是一句拉丁成语,字面意思是为祭坛与灶台而战,实际含义类似于中文里的“保家卫国”。

其作者则是“弓箭同好会”(Toxophilite Society)的活跃成员之一理查德·奥斯瓦尔德·梅森(Richard Oswald Mason)。

梅森开篇就认为,现在是“祖国在危险中”的关头,法国人在人口上占据绝对优势,拥有独步天下的炮兵和全新的战术。想要对付这样的对手,就不能仅仅在天然有利于优势兵力的火器上下功夫,单纯跟法国人拼枪、拼炮、拼人,搞出一大堆下图中的马尔泰洛炮楼。

于是,梅森理所当然地希望英国能够创造出以少胜多的战法,从而改变消耗战的不利局面。

作为弓箭同好会的一员,梅森自然将目标转向了自己最爱好的长弓。

于是,他在小册子开篇就大力鼓吹弓箭乃是以寡击众的绝佳选择:

在古代,最伟大的胜利都是依靠弓箭赢得的,它让数量较少,却更为强壮、活跃的人挡住最强大的帝国。

梅森随后开始列举各式各样的例证,其中虽有真实可考的战例,多数却只是他脑洞大开的产物:

斯基泰人面对波斯大军仍然保持不败……罗马人在其巅峰时代尽管是欧罗巴、阿非利加和东方的征服者,却也对安息王朝毫无办法,多年以来的一切尝试都被帕提亚弓箭手破坏。最终推翻西罗马帝国的阿兰人、匈人、达西亚人都以弓箭闻名。阿拉伯部落依靠弓箭建立起哈里发的强权。在他们之后,土耳其人用同样的兵器推翻了东罗马帝国,从欧洲列强手中夺走了他们最好的几个省份,威胁基督教世界,只要土耳其人能够以十足活力运用弓箭,土耳其就是令人生畏的国度。

接下来,他笔锋一转,开始强调弓箭才是大英国粹:

此后,惟一一个精于用弓的民族就是英格兰人,英格兰弓箭手的业绩至少与前文所述的各个民族相当。他们在诺曼征服之后采用了弓箭,得益于超人的力量和坚定的气质——这对精进箭术至关重要,他们极大地提升了弓箭的威力,使之凌驾于万国之上。后来,与他们身处同一时代的所有人(哪怕是引入弓箭的诺曼人)都无法阻挡英格兰弓箭手。不管是难以操纵的弩,还是最坚固的铠甲——这两样法兰西人都装备了很多——都挡不住英格兰弓箭手的射击,他们乃是世上最可畏的部队。

随后还捧一踩一,认为火枪与英国民族性格不符,反而适合法国人:

英格兰人在战斗中拥有独特的冷静,这让他们(在射箭时)拥有巨大的优势,法兰西人性格中的冲动则妨碍了他们掌握弓箭,可是,这种冲动却对运用火枪有利……火器让数量居多的一方占据优势,可英格兰弓箭手从不在乎数量……弓箭让英格兰人能够凭借其个人力量弥补数量差距。

絮絮叨叨地说了这么多自己都未必坚信的鬼话后,梅森终于从全书第30页起给出了自己想象中的完美长弓兵模型。

他认为长弓兵射击时不产生烟雾,也没有巨大噪声,于是就可以轻易观察轨迹,从而能够适时调整、准确射击,与火枪相比,长弓射程相当、射速占优,就必定能够给无甲目标造成更大的杀伤。

如上图所示,梅森设想的长弓兵必带上1张长弓和24支箭,同时还得带上一支10英尺的长矛和1口阔剑:用矛的时候就顺便把长弓挎在背上,射箭的时候也只需把矛系在手臂上。

为了给弓箭同好会招揽生意,梅森还在书中特意推荐了协会领导托马斯·韦林(Thomas Waring)家里生产的长矛模型。

既然中世纪的长弓手为了抵御骑兵需要随身带木棍,这时候自然也得每人带上两根,届时只用把长矛往外一伸,再用木棍架住,就可以形成一道矛头直抵马胸的拒马工事……

此外还得配备“奥地利胸甲骑兵式的胸甲”和头盔,其中光是胸甲就已重达7千克之多!再加上头盔、长矛、阔剑、长弓和箭矢,全身堆成小仓库般的长弓手已经成了货真价实的“重装步兵”,算上必须随身携带的其他物品,负载绝对会比当时的步兵都重得多。

但在梅森的幻想中,长弓兵只需一到两个月的训练(每日一练到每周三练)就能够在横队里正常射箭。战场上的长弓兵届时会像普通步兵一样娴熟完成横纵队变换,乃至以二列横队轮流射击推进,最终集体端起长矛决死冲锋……梅森恐怕是认为一寸长一寸强,既然长矛比步枪和刺刀加起来还长几英尺,长弓手自然也能轻松秒杀对面的火枪手。

而且,梅森还顺应时代潮流,结合当时战列步兵与轻步兵配合作战的现实,在书中除了前述超重装胸甲长弓手外,还推出了只带弓箭和阔剑的“轻装长弓手”,认为他们十分适宜投射作战,甚至幻想 “一千名弓箭手一分钟就射出六千支箭,这可以造成何等的杀伤效果!”

然而,以梅森设想的长弓射速,随身携带的二十四支箭五到十分钟之内就得打光,梅森版本的长弓兵携行量好比是威灵顿公爵的英国步兵在滑铁卢每人只带6~8发子弹上战场……而现实中的步兵可是人均携行子弹60发!

简而言之,即便英国不考虑长弓制作周期和成本,也不在乎人员训练状况,最终按照梅森的设想创立一支长弓兵部队。他们走上战场后恐怕要么是体力迅速耗竭、在“交火”和肉搏中难以为继,要么是短暂“交火”之后箭囊告罄,彻底沦为俎上肉。

显然,尽管若干长弓爱好者还在幻想着弓箭时代重来,现实却已经无情地把他们从战场送回了射箭靶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