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危难时刻,守住大明江山的英雄于谦,为何会被朱祁镇冤杀?

哄动这史记 2024-02-19 04:38:17

文丨哄动一史

编辑丨哄动一史

1457年正月十三,北京城彤云密布,阴风怒号。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掩面而泣,为他们心中真正的青天老爷于少保送最后一程。

刚过花甲之年的于谦身披枷锁,神情淡定,当囚车开出城门的那一刻,于谦转身望向这座八年前,自己率领军民誓死守卫过的京师,百感交集。

从表面上看,致于谦于死地的是徐有贞、曹吉祥、石亨之流,但实际上,炮制这场惊天冤狱的始作俑者乃是那个“留学”归来,重登宝座的朱祁镇!

那么,是一个怎样的内核原因,让朱祁镇一定要向于谦这位棉续大明两百年国运的忠臣抡起屠刀呢?

年少聪颖,为官清廉

1398年,在浙江钱塘的太平里,于谦呱呱坠地。于家世代为官,其曾祖父曾经在杭州任高官,于是,便举家迁居此处。

良好的家庭氛围给于谦创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再加之他天资聪颖,敏而好学,因此,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显现出极高的读书天赋。

七岁那年,有人戏弄于谦,给他出了个上联:红孩儿,骑黑马游街。于谦当即反驳,给出下联:赤帝子,斩白蛇当道。一副小小的对联,竟预兆了于谦一生的志向。

二十四岁那年,于谦高中进士,从此踏入仕途,不过,由于这次考试于谦的名次并不高,仅仅是三甲第九十二名,因此,他并未入选庶吉士,留守京城,而是被外放当了地方官,不过这反倒让于谦有了与百姓打成一片的机会。

于谦在各个地方上任职二十年有余,每到一个地方,他都关心百姓,将地方上各项事务都处理地井井有条,在此期间,他做得那首著名的《石灰吟》,便是他为官一任的座右铭: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平乱有功,调任京师

明仁宗朱高炽去世后,其子朱瞻基即位。然而,朱瞻基还未将皇位捂热,汉王朱高煦便起兵造反,势力扩展迅猛。

当时在江西任上的于谦被朱瞻基紧急调到御前,授予御史,跟随皇帝御驾亲征平叛!朱瞻基派于谦到叛军阵前,于谦不辱使命,以三寸不烂之舌,怒斥朱高煦种种罪行,慷慨激昂,声震寰宇。

当时,朱高煦在于谦这一番义正言辞下,被吓得瑟瑟发抖,立马双膝跪地,连称万死!于是,一场兵祸便被于谦迎刃而解。

六年后,于谦被派往河南、山西等地出任巡抚,当时,飞蝗肆虐,旱灾严重,百姓苦不堪言。于谦立即建议朝廷,及时将当地储备的百万石粮食暂借给穷苦时,待到秋收后再偿还,而对于那些老弱病残的百姓则实行减免,建议得到批准施行后,百姓无不欢呼雀跃!

朱瞻基死后,朱祁镇即位,不久他便将祸国殃民的宦官王振引为心腹。

当时,百官们对王振的权势都十分忌惮,纷纷谄媚巴结。那些从地方来京述职的官员,更是巴巴地向王振送礼行贿。但唯独于谦不为所动。

当时有人还好心提醒于谦,让他到王振府上也打点一番,对仕途大有好处。于谦不以为然。有人又劝说:就是不献黄白之物,带点地方特产也是很有必要的。于谦淡然一笑,道“特产亦无,唯有两袖清风!”当时,为了回击这一股歪风邪气,刚正不阿的于谦还特意作诗一首予以严厉的抨击: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于谦这番举动彻底激怒了只手遮天的王振,他编织冤狱,罗造罪名,将于谦打入死牢!不曾想,京城百姓闻听于谦有难,纷纷游行示威,为于大人鸣不平。几位藩王也连连上书,请求释放于谦。

朝廷迫于舆情压力,不得不将于谦释放。此后,于谦又帮助山东、陕西两省流民获得了河南发放的赈济粮,百姓们莫不感恩戴德。

至于陷害于谦的王振,他的好日子,马上会随着一场他自己作茧自缚的巨变,戛然而止!

拱卫京师,万古流芳

1449年七月,北方的瓦剌部落连连骚扰大明边境,其部落首领也先挥师南下,大有吞明之意!朱祁镇在王振的怂恿下,率五十万明军抵御入侵。于谦带头反对,无奈朱祁镇一意孤行,率军亲征。

结果,一场几乎要了大明半条命的“土木堡之变”,不仅让朱祁镇来了场极为羞耻与屈辱的“出国留学”,而且也让北京城陷入重重危机之中。

在太后与诸大臣的建议下,郕王朱祁钰被推上历史舞台,暂理朝政。

也先率领瓦剌军长驱直入,分四路攻向京城,面对这种危局,主张南迁的声音不断高涨,其中代表性人物就是日后于谦的死对头徐有贞!

但是,身为兵部左侍郎的于谦则力主保卫京师,誓死不效仿宋朝偏安一隅,苟且度日。最终,在诸大臣的竭力支持下,于谦被升任兵部尚书,全权担起拱卫京师的重任。

他一方面向各地调粮、调兵,加固城墙,另一方面则提前发放了将士们三个月的俸禄,让京城全体将士与百姓同仇敌忾,誓死守城。

从十月十一日始至十一月八日终,历时二十八天的“北京保卫战”终于以瓦剌退出塞外而宣告胜利。

兵祸危机解除后,朝廷开始清理王振余党。这引起了锦衣卫都指挥使马顺的恐慌,当面指斥百官,一名叫王竑的官员带头殴打马顺,于是,百官纷纷效仿,一场流血事件遂在肃穆的朝堂上公然上演,这让此时仍是郕王的朱祁钰惊惧万分,那只紧紧扯住于谦胳臂的手将他的衣袖都撕破,可是仍是战战兢兢,全身颤抖。

这个时候,于谦给了他很大安慰,可以说,此时的于谦既是他的精神支柱,也是此时风雨飘摇中大明王朝的擎天之柱!

郕王登基后,于谦为了抵御瓦剌再次入侵,在加固边防、制造兵器、储备粮食、擢拔将领等方面多管齐下,让也先的多次进攻无疾而终,此时的也先才明白,如今的大明已然不是土木堡中的怂包了。

于是,在外“留学”一年的朱祁镇被送回京师,这一下让尝到皇帝甜头的朱祁钰变得很尴尬,他是无论无何也舍不得将皇位拱手相让的,于是,也只有继续将朱祁镇尊为上皇,物质上一切都可以满足他,至若皇帝宝座,门都没有。

但权力的诱惑力实在太大!即便朱祁镇本人没有这个心思,但也保不齐下面的大臣们,以他为幌子,来实现自己筹划许久的权力更换!

夺门之变,惨遭杀害

事实上,于谦在代宗在位八年期间,一直备受器重,他对朝廷提出的多项建议,代宗大多言听计从,照准施行。这就不得不引起其他大臣的嫉妒,尤其是当时在“北京保卫战”中自认为的有功之臣。

1457年,朱祁钰病重,徐有贞、曹吉祥、石亨等三人迅速让朱祁镇复位,并同时将于谦等人打入大狱。

这个时候,原本万念俱灰的朱祁镇“满血复活”,估计连他自己也不会想到,竟会还有这样一种方式,让他重攀巅峰。因此,为了巩固“胜利的果实”,他便不得不向任何阻止自己攀升的势力发起狠狠回击了,这其中首推于谦,谁让他是代宗身边的“大红人”呢?

在这场“夺门之变”中,于谦无疑是件牺牲品,他被当作代宗一朝的股肱之臣遭到打压,只有夺取他的性命,朱祁镇才算名正言顺,此时的于谦已由拯救大明王朝“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转变为横梗在朱祁镇喉咙间的一根坚硬的鱼刺,唯有将他拔除,徐有贞一伙方保安宁!

于谦死后,朱祁镇让锦衣卫抄了他的家,可让锦衣卫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堂堂一品大员,家中竟然找不到任何一件值钱物品,唯一有价值的便是被于谦妥善保存的一件蟒袍,那还是前朝天子恩赐给他的荣誉!

这一幕让冷酷无情的锦衣卫都为之动容,在曹吉祥的部下中,有一名叫做朵儿的指挥使,曾只身前往于谦的遇难地,撒酒为祭,痛哭流涕,这事儿被曹吉祥得知后,老羞成怒,对他施以鞭刑,可是,次日,朵儿仍是带着满是伤痕再去拜祭。

结语

从一个挽救国家危难的民族英雄,转变为刀下亡魂,于谦的一生不得不让人唏嘘,而在于谦牺牲一百三十余年后,又一位大明忠臣遭遇了与他同样的命运,他便是大名鼎鼎的袁崇焕。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如蔡东藩所说的,真正懂得欣赏于谦的人,只有郕王朱祁钰一人而已!(所未慊人心者,第郕王一人而已)。

参考资料:

《明史》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