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业)
唐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武曌临朝称制,随意废立皇帝,朝野相当不满。
不过不满那归不满,大家都是敢怒不敢言。
有个叫做李敬业的人,认为这不行,这李唐天下怎么能让一个女人说了算呢?
所以,这位仁兄干脆在扬州起兵,自称大将军,拥兵十万,开始反对武曌的统治。
想要讨伐武曌,你光有兵力,那是不行的,古代打仗讲究个名正言顺,更讲究师出有名,你贸然起兵,老百姓不知道怎么回事儿,人家以为你是叛乱,你是乱臣,人家就不会支持你,士林官宦们也会认为你逻辑不能自洽,你后续你也发展不起来。
所以,徐敬业专门找到自己的幕僚骆宾王,让骆宾王写了一篇《讨武曌檄》,为自己的起兵造势,寻找合理的出发点。
这篇檄文,相较于当年陈琳骂曹操的那篇,那是丝毫都不逊色,文中说武曌出身寒微难登大雅之堂,竟然还敢堂而皇之的临朝,又说她品德糟糕,秽乱后宫,实在是人神共愤。
痛骂,那是好一顿痛骂。
而且,以前的檄文,都是散文,骆宾王是唐朝著名诗人,想必《咏鹅》大家都背过,所以他才华横溢,改用节奏分明的骈文来写,字字珠玑是振聋发聩,可以说这檄文骂谁,谁看了都得高血压。
(骆宾王)
但是奇了怪了,武曌拿回檄文一看,是一不气来二不恼,反而乐呵呵的问臣下,这文章是谁写的,大臣就说了,是写鹅鹅鹅的那个骆宾王创作的。
武曌一听,不由得发出叹息:宰相之过也!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
这世上竟然有如此人才,朝廷却不能招揽,至于以流落民间,为贼所用,这实在是(宰相的)过失啊。
你看,武曌的这个心胸,那是相当的可以。
她当然不怕挨骂,因为这大半辈子,她所承受的痛苦和现在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遥远的贞观十一年,武曌十四岁,她第一次进入巍峨壮美的大明宫,以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的身份。
入宫之前,亲人因为她要步入宫闱而悲伤,而她却说,我这一去,是去侍奉圣明的天子,这是多么大的福分啊,干嘛要哭哭啼啼的呢?
事实证明,武曌还是太幼稚了。
宫门深似海,她武曌的确是长得好看,可是在这座波澜宏伟的皇家宫殿里,最不缺的,就是好看的女人。
她就在这深宫别苑里做了十二年的才人,却几乎没有得到过李世民的宠幸。
原因很简单,如李世民那样的皇帝,他轻易不会好色,更不会爱上任何一个女人。
(李世民)
十二年,刚出生的孩子上小学了,黄花大姑娘也熬成婆了,武曌见不到皇帝,得不到垂爱,她也出不去,她只能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单调无聊的生活,她恨老皇帝,她恨这无情的李唐皇室浪费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蹉跎了自己的年华,她更恨她自己,恨她自己把命运看待的如此天真。
太宗晚年长了病,那就得太子来伺候,年轻的太子李治今天来宫里给父亲送饭是明天给父亲喂药,一来二去,他和武曌就有了接触。
李治这个人,天性仁孝,对谁都很客气,对谁都很友好,我们很难说在和李治接触的过程中,武曌是否使用了一些非常规的手段,但是无疑,两个人渐生情愫,有了私情。
不过,太宗一死,武曌可就没办法在宫里待了,后宫之中母凭子贵,你没有儿子,你就没有地位,上天仁德,虽然不用你武曌殉葬,但是你得到长安外的感业寺出家为尼,终生吃斋念佛,为先皇帝广积福德。
感业寺,当时不过是朝廷禁苑内的一座小小寺庙,条件艰苦,远离尘世。
在那里,二十多岁的武曌要忍受住寂寞的内心,整日听暮鼓晨钟,她要咽下无尽的幽怨,相伴青灯古佛。
人生混到这一步,那就算是完了,以前在宫里至少物质生活过得还算可以,但现在只剩下冰房冷屋,和更加艰难枯燥的日子。
一辈子,这一眨眼,可就这么过去了。
(落发出家感业寺)
当然,这种神奇的东方哲学除了让武曌逐渐的心灰意冷之外,似乎也给了她某种启迪,使得她明白,自己这么多年来所遭受的凄凉和痛苦并非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什么,而是有着更为深邃和复杂,超越当下时间和空间的理由。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一首《如意娘》,将武曌当时的内心写照表达的淋漓尽致。
当然,武曌思念李治,李治也惦记着武曌,这段禁忌之恋没有无疾而终,最后还是以李治把武曌纳回了后宫作为收尾。
再次回到大明宫,武曌的心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再也不是当年那个天真烂漫的少女,而是变成了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狠人。
深宫冷落的岁月,落发为尼的时光,自己要尽情的补偿回来,她不仅要改变自己,她还要改变李治的命运。
自己这一回宫,可以说是满城风雨,轩然大波,自己曾经是太宗的才人,如今又成了新皇帝的妃子,李治更有把原配王皇后废黜,改立武曌的念头,这一系列的操作和想法,在一众大臣们看来简直是荒谬可笑。
从政治角度来看,大臣们反对李治改立武曌的行为,不仅仅是一种对礼仪和法度的坚持,更是唐朝的元老功勋大臣们势力强大的一种体现,他们限制皇帝,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皇帝。
(李治)
素来柔弱的李治自己不能单独对抗文官,而武曌则给了她强而有力的情感上的支持。
最终,两人携手将一众朝臣连根拔起,削官贬职,随着褚遂良,长孙无忌纷纷失势,李治也实现了属于他自己的君主集权。
在当时看来,这没有什么,这是一个初登帝位的皇帝想要御极天下所必要走的一段路,但是如果我们放大视角,我们就会发现,随着李治的彻底掌握权力和武曌成为皇后,即代表着从北魏时期就一直独步历史舞台的关陇集团彻底没落,魏晋南北朝以来皇权不振的情况,将不复存在。
后来,李治也死了。
历史上关于李治的评价,作者以为稍微有些不公,人们总认为高宗平常,和堪当千古一帝的父亲李世民不能同日而语,和同样堪为千古一帝的女皇武曌更不能相提并论,但其实,李治虽然性格绵软,但他的存在,恰恰是唐朝不可或缺的——要知道,终唐一朝,李治治下大唐版图是最大的,之后的数十位皇帝中,再也没有能够超过他的。
没有他,贞观之治或许会随着太宗的晏驾而中止,未来的开元盛世也保不齐会成为无水之源。
在李治人生中最后一段时间里,他已经敏锐的感觉到自己身边这个朝夕相处的皇后手段之强硬,政治头脑之灵活,他甚至曾经一度想要废黜武曌的位份。
那时节,李治称天皇,武曌称天后,李治虽然仍旧肃穆的端坐在皇座之上,但已经是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
所以,李治不能为自己的后代子孙留下隐患,对他来说,除掉武曌很有必要,但是最终,他还是没能下得了这个手——他是皇帝,但他也是人,他有人性,他爱武曌,或者说,他爱过武曌。
(武则天)
可是武曌究竟有没有爱过他呢?
这是一个无法得到的答案。
李治不能想到,自己这个钟爱一生的女人会在自己死后,先后废黜两个儿子李旦和李显,还会踩着李唐皇族们尸体,走上一代女皇的道路。
十四岁入宫为才人,二十四岁出宫为尼,二十八岁还宫,从普通宫女做起,三十二岁登临后位,四十岁二圣临朝,五十岁封天后,六十七岁君临天下...
她嫁过两个皇帝,她生育过两个皇帝,她还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
十余年的孤独,换来了这一切。
宫中的冷落,寺中的艰辛,后宫的算计,朝堂的阴谋。
其实,如今想来,如果没走出来,那就是一段孤独的时光,可如果你走出来了,那么这十余年就是千锤百炼。
虽然那段往事总是被史书一笔带过,但个中滋味,只有她自己才知道。
我们说,苦难不值得歌颂,因为就算经历苦难,也不一定就会取得成功,但是我们忘记了,那些真正意义上取得了成功的人,绝不可能不经历苦难。
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的乾陵,那是高宗和武曌的合葬墓,陵园规模宏大,气派非凡,但却树立着一块无字的墓碑。
有人说,武曌认为自己做女皇帝这件事儿空前绝后,属于是盖了帽了,功德巨大,无从评价,没有文字能够形容她的功绩,所以他干脆留白。
有人说,武曌僭越,窃居天位,她知道自己罪孽深重,所以不敢写碑文来让后人纪念。
但在作者看来,光阴百代不过匆匆过客,浪花淘尽昔日儿女英雄,处在那遥远的过去,武曌或许也会犹豫,也会自我怀疑,她也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正确,所以,她留下了一块干干净净的墓碑。
因为,史笔如铁,是非曲直,后人有论。
而武曌拥有的,只是耐心。
有解啊,二人传一订约定秒成!结果大家都不知道在等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