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林彪:为人孤傲,不喜社交不近人情,唯独对刘亚楼有特殊感情

乐蓉评历史 2023-04-04 21:48:20

“他是年轻的雄鹰,在红军这道星河中,没有比林彪更为灿烂的明星”。

这是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著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形容林彪的一段话。书中描写的时间点正是红军巧渡金沙江前夕,而彼时的林彪刚刚28岁,正担任着红一军团的军团长。

鹰,盘旋于九天之上,供万物仰望,与百兽无争,然而一旦当它认准猎物,就会急速俯冲以求一击致命。无论是性格还是用兵,林彪都像极了一只雄鹰。他为人孤傲,不喜社交,只有在军事上拥有绝对的专注力,一生以“胜仗”为最高追求,这就是天生的捕猎手。

在林彪的性格中,有着极为矛盾的两面,概括来说就是“不讲”和“要讲”。

一、“不讲”,既是天性,也是经历

学生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大多都是因为偶然的历史因素,但林彪却并非其中之一。

他小学就读于黄冈的浚新学校,而这所学校的创办者主要有4个人:林育英、林育南、恽代英、李求实,这几人都是湖北革命的主要开创者,其中林育英、林育南还是林彪的堂兄。

从13岁起,作为“林氏三兄弟”中最小的弟弟,林彪就一直被哥哥们视为革命的后备军,接受悉心培养。这也是为什么他会选择考入黄埔,加入叶挺独立团,直至参加南昌起义的关键因素之一。

而另一个促使林彪参加革命的原因,就在于的性格。

在黄埔担任教官的聂荣臻,曾这样形容过林彪:

“学习上比较平庸,讨论上也不活跃,整个人像是个不大显眼却特立独行的文弱书生。”

林彪并非典型的军人,他身材瘦弱,体能很差,在黄埔甚至有过跑步累到虚脱晕倒的事迹,堪称“差生”的典型。而在人情世故上,林彪又像极了他的那位一期的师兄徐向前,性格腼腆,寡言少语,给人的印象就是比较“土气”。

要知道当年徐向前面对蒋介石问询考察时,就是因为过于老实,既无吹捧奉承,也无自我表现,整个过程寡淡无味,最后直接被“请”出了门外。

蒋介石选人用人,向来注重外表仪态,比如容颜俊朗有大丈夫气的孙元良;又要听话爱表现,比如精于人情的胡宗南。所以像徐向前和林彪这类人,注定只能是“没有出息”的学生。

黄埔学生,优秀者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淘汰者混迹基层苦熬资历。林彪原本更倾向于后者,但一次意外却让他一步迈入了前者的行列。

1928年8月,井冈山红军28团2营营长袁崇全率部投敌,团长王尔琢在追击过程中不幸牺牲,林彪继任团长一职。28团是当时红军战斗力最强的主力团,而王尔琢则是红军早期最杰出的将领之一。

南昌起义失败后,担任连长的林彪曾有过主动寻求离队的举动,因为遇到敌人堵截才被迫返回,甚至后来还劝说过朱德、陈毅另寻出路。而仅仅一年之后,林彪就接替王尔琢成为了井冈山红军的头号战将,这样的转变堪称巨大。

论军事天赋、用兵才能,林彪在红军之中是绝对的佼佼者。但成长过于迅速,突然间身负重任,又经历多次挫折,也对他早期的性格塑造形成了一定的副作用,比如自我意识强,不轻易相信他人,很少与人沟通,不习惯受到上级限制。

而且林彪做事过于讲究实际,并非纯粹的理想者,所以南昌起义后他会产生动摇,井冈山时期又提出过“红旗能打多久”的问题。这些羁绊,直到林彪经历完长征才被彻底抛下。不过林彪的军事指挥方面却仍保留着这方面的问题,他用兵讲究“十成把握”,爱打优势仗,害怕打败仗,这与前期经历无不相关。

抗日战争中,林彪迎来军旅生涯高光时期,率领115师屡建功勋,其中还包括扬名中外的平型关大捷。但接下来又是意外,在一次率部经过阎锡山部驻地时,林彪被哨兵误伤,子弹从右腋经左侧背穿出,伤及肺和脊椎骨,被迫离开一线,赴苏联就医。

这次负伤,对林彪影响极大。保家卫国建立功业的最好机会,却因为一颗子弹退居二线,对于任何人都是不小的打击和落差。重伤过后留下终生未愈的植物神经紊乱症,还落下了怕水、怕风、怕光、一紧张就出汗的毛病,这也成为他性格封闭的又一因素。

从苏联回国后,林彪依旧身负重任。但在部队里,林彪完全是一心扑在军事上,其他都是不管不顾。工作中和别人交谈也是极少寒暄,完全公事公办,对谁都不讲客套话,也无太多热情。

当时军中形容林彪是“三不主义”,即不串门、不做客、不探医院。但其实除了这些,林彪其余的社交活动也几乎没有,他不抽烟、不喝酒,不讲究吃穿,不喜欢应酬,唯一的爱好就是盯着作战地图研究军事,偶尔看看几本战争类书。

另外,曾担任过四野参谋长的肖克,晚年回忆林彪时曾说:

“他在军事上很有成就,但为人上也有缺陷,一是过分自尊,二是不太容人,很少作过自我批评,也不准别人批评,不然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林彪不近人情,在军中也是出了名的。井冈山时朱德就说地方游击队需要装备,只有林彪的连队调不出枪。长征后徐海东的红十五军团伤亡较大,希望红一军团拨点兵支援,也是被林彪断然拒绝。

说到底,林彪是既不擅长人情,也不愿意掺和人情。前者是原始性格,后者则是他长期军事生涯受到的压力和自身伤病影响。不过有一点也毋容置疑,正是这样“不讲”的性格,让林彪能够心无旁骛,全心全意投入到军事指挥中,极少受到外界干扰。

二、“要讲”,是对军事百分百的执着

林彪在南昌起义之后冒头,一个在于他黄埔四期的身份,另一个则是耒阳之战。

当时朱德率领红军攻下耒阳,却遭遇桂系十七军李宜煊一个师的反扑,只能被迫弃城撤退。关键时刻,是林彪拦住朱德,说桂军虽然占领耒阳,却骄傲麻痹,此刻戒备必定松懈。正是在林彪的建议下,红军回身夜袭耒阳,大获全胜。

也是这一场战斗之后,朱德发现了林彪的过人之处,这个小军官平日里不言不语,一到战场上心思却比谁都活络。

林彪不爱讲话,只是不爱讲闲话。他在军事上极有主见,但凡遇到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无论是谁他都要争论到底,很少妥协。

长征时四渡赤水,他就质疑过红军“尽走弓背路,这样下去会把部队拖垮”。

平型关战役前,又不赞成再打山地游击战,主张“要以打运动战为主,搞大兵团作战。”

辽沈战役因为“准备了一桌饭,却来了两桌客人,这仗怎么打?”的担忧,迟迟不肯先打锦州,甚至在电报上为此争论半年之久。

可以说从土地革命时期起,到后来的抗美援朝要不要出兵,林彪在军事上提出的大方向建议比其他将领都多,这其实是非常罕见的。按当时的情况来说,多数指挥员都是由上级画一个大圈,自己则在圈里自由发挥,这叫服从命令。

林彪不同,他是喜欢给上级画圈的人,甚至喜欢调动友军部队到这个圈里来打配合。不仅如此,林彪自己同样也喜欢用战场上主观能动性强的将领,比如韩先楚、钟伟,这都是能打仗,也敢抗命的牛人。

一般的社交,林彪是绝不多讲一句闲话,但只要涉及战略战术,他一张嘴就不会停。

杨成武后来还特意写过一篇《林彪军团长教我怎样当师长》的文章,里面说每次战役之前,林彪都会把指战员们集合到一起听他讲战术。

当时红军之中,大多数基层指战员都是农民、工人出身,你跟他讲围点打援、迂回包抄这些专业术语根本听不懂。但林彪有办法,他会叫几个战士模拟作战部队,怎么向左迂回,怎么右路包抄,生动形象,大老粗都能听得懂。

后来林彪担任抗大校长时,学生也是心服口服:

“林彪讲课深入浅出,一场战役如何布阵,攻击何时展开,首尾如何呼应,没有一点废话。”

包括后来在东北战场,林彪也不是天天一个人关在房间里研究战略,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基层的战术打法,并亲自进行讲授、推广,比如:“三种不同情况的三种不同打法”、“一点两面”、“三三制”、“四组一队”、“四快一慢”等等。

任何人,要想和林彪多说上几句话,最好的办法就是和他聊军事。不过和林彪在同一个军事维度的人也并不多,这其中只有两个特例:粟裕和刘亚楼。

三、只有刘亚楼最懂林彪

林彪和粟裕相识很早,两人南昌起义前就同属于叶挺所部。但长征之前,粟裕跟随红七军团北上做牵制,两人也就此分别,直到解放后才偶尔碰面。

在和粟裕的相处过程中,林彪显示出了生活中少有的热情一面,甚至在明知对方处境不佳时,主动施以援手。

和林彪相处多年的吴法宪,就曾在自己回忆录中记述到:

“林彪这个人自视甚高,但他非常看重粟裕,很重视粟裕的意见和建议,每当林彪和粟裕谈论军事的时候,原本沉默寡言的林彪就会打开水龙头般的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说上大半天。”

林彪的女儿林立衡也回忆说:

“父亲在高级别的军事干部中,与粟裕来往最多。”

粟裕和林彪一样,都是不爱聊闲事。粟裕生活中的情调并不太多,不然也不会在和妻子楚青散步上海时,看到一家咖啡馆,首先想到的架上几挺机枪就能封锁整个街道,把楚青气得哑口无言。

但在军事上,粟裕的战略眼光绝对是超前的,他打仗讲究“兵无常势”,擅长根据千变万化的战场事态灵活制定战术,以奇招、险招一击致命。特别是在建国之后的战略制定上,粟裕总能率先提出海陆空三军协同、伞兵突袭这些新式思路。

林彪和粟裕最大的差异,在于他们拥有两种截然相悖的军事思维,林彪求稳,而粟裕求奇。但他们最大相似点,是同样高于常人的战争理解。也正是因为如此,林彪从不掩饰自己对于粟裕的惺惺相惜,一有机会就要找他聊上两句。

不过说到底,林彪和粟裕的交情也只是存在于军事之上。真正能让林彪在私下里也敞开心扉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刘亚楼。

刘亚楼和林彪完全是两种性格。

他为人热情爽快,潇洒幽默,而且是典型的会玩。四野的人都知道参谋长有两大爱好,一是跳舞,二是擦皮鞋,这两样东西都是他在伏龙芝军事学院里学的。

刘亚楼社交广泛,最主要的就是跳舞,可以说是逢舞会必不缺席,而且水平极高,技压群雄。如果遇上打仗跳不成舞,那擦皮鞋就是最大的乐趣。无论从哪里出门回来,不先洗脸先擦鞋,据说四野不少将领都跟参谋长学了这个习惯。

而且每次刘亚楼坐在一处擦鞋,身边就马上围起一大圈人,听他谈古论今讲故事,甚至是吹牛。每当这个时候,林彪也会踱过来当听众,遇到有趣处也会说“讲,讲下去”。总是面无表情的林彪,在东北的时候只有打好仗和听刘亚楼讲故事的时候偶尔会露出笑容。

林彪不爱社交,却唯独喜欢听刘亚楼讲故事,主要有两点原因:

第一:林彪抗日重伤后,曾在苏联待过很长一段时间,那个时候刘亚楼刚好也在伏龙芝学习。所以当时林彪负责教刘亚楼俄语,刘亚楼则照顾林彪的生活,两人关系非常之好。刘亚楼讲苏联的事情,往往能够触动林彪。

第二:刘亚楼军事水平很高,而且作战、训练、建军全能,可以说是最合适林彪的一任参谋长。在四野,林彪主要谋划作战方案和下作战决心,刘亚楼则把作战方案变成作战命令、作战计划并组织实施。刘亚楼平时把打仗的事情拿出来讲,林彪也是饶有兴致。

林彪不轻易信人,但在军事上和私人感情上,刘亚楼都是能让他完全信任的那一个。

另一个关键的点,就是虽然刘亚楼性格火爆,人送外号“雷公”,但他在和林彪的相处中却很有界线。总结来说就是军事指挥上顺着林彪,但私人生活上又能管着林彪。

据林彪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每次林彪要找参谋长,刘亚楼都是一路小跑去林彪的住处。而同样的,从东北战场到建国以后,不事先打招呼,不用预约、随时可以去见林彪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刘亚楼,另一个就是高岗。

当然,曾担任四野作战处处长的苏静也说过:

“林彪喜欢安静,喜欢沉默。有一次,他在办公室看地图,特别交代不要让刘亚楼进来。刘亚楼这个人聪明、机灵,但就是喜欢咋咋呼呼。因此林彪有时很烦他。”

能让林彪觉得烦,却又不加以限制,刘亚楼的地位自然不用多说。而也只有刘亚楼看见林彪研究粟裕战报,敢开玩笑说到:

“是不是要比个高低?”

有一次林彪看了几本医书,买了药自己煎着吃,结果吃完就休克,军医抢救了半天。刘亚楼开始以为他不行了,蹲在一边直哭,等林彪醒过来后,刘亚楼毫不客气的把他的医术全没收了。

对于林彪来说,他并不喜欢被人限制,因为对方可能目的并不单纯。但刘亚楼不同,他喜怒形于色,直来直去,从不掩饰自己的想法,对林彪也是由内到外的敬重。只有这样的朋友,能让林彪完全放下戒备。

而对于刘亚楼,林彪也是推心置腹。55年授衔之前,他主动向上级推荐刘亚楼,希望为老战友说说话。后来刘亚楼病重时,林彪也是打破不探医院的习惯,亲自前往照顾。

1965年5月7日,刘亚楼在上海病逝,棺椁返京,林彪赶往机场迎候,并亲自扶灵,这是他这一生中唯一的一次。

1 阅读:421
评论列表
  • 2023-04-09 13:17

    周星驰好像也不喜欢,但你能否认周的电影才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