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投资超百亿113所省部级医院转型

时代周报 2018-05-03 12:07:08

4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储备库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公布,正式确定将地方申报的113所医院纳入工程项目储备库。

这113所医院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等知名三甲医院。入选医院基本覆盖了各个省份,其中,北京市入选医院多达8家,位居全国之首。

《通知》明确,各地要积极引导项目医院向主要收治疑难重症患者和医学关键技术攻关转型,通过牵头组建跨区域的专科联盟等多种形式医联体,不断缩小区域间医疗技术水平差距,提升重大疾病救治能力,缓解群众跨区域就医负担。严禁项目医院借机盲目扩张,虹吸基层人才和患者。

这也意味着,未来,这113所三甲医院将科研力量集中在疑难杂症上,而大量的普通病患者将下沉到基层。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首席顾问胡善联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三级医疗机构担负着国家医疗技术攻关的任务,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的推出有三大意义:“第一,是希望三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能够更加明确,重点发展不同专科以及解决收治疑难杂症的问题,不要去看一般的常见病、普通病;第二,现在各地医疗水平差异较大,希望通过这个工程使地区之间的医疗水平能够均匀化、公平化、同质化,使老百姓不管到哪儿去看病,哪个地区看病,都能够享受统一的专科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第三,推动医药产业的发展,比如113所医院都将会建立新药临床实验基地,科学配置医疗设备,对我国新药,乃至国际上的新药在国内上市,都有较大推动作用。”

​提升疑难病症诊治能力

去年9月,国家发改委和原国家卫计委联合发布《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遴选工作方案》,提出“十三五”期间,以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肿瘤、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等重点病种和重症医学为主,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出约100所省部级医院,由中央投资支持其升级建设。

升级建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购置必要的医学装备;二是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三是建设临床科研资源与平台;四是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支持必要的业务用房改扩建。原则上,对已达到建设标准的医疗机构,不予支持业务用房建设。北京五环内医院严禁增加床位和扩大占地规模。?

据悉,两部门将逐年安排中央投资支持113所省部级医院升级建设,每个项目中央投资补助最高不超过1.5亿元。通过建设,省域内疑难病症综合诊治能力显著增强,在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急危重症救治等领域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带动区域乃至全国临床诊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基本满足群众就近公平享有高水平医疗服务的需求。

其中,在医疗设备的配置上,入选医院将“根据功能定位、医疗技术水平、学科发展和群众健康需求,合理配置专科发展建设必需的50万元以上设备。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鼓励建立区域大型医用设备共建共享机制,推进检查结果互认,杜绝盲目重复配置和超常装备。”

“《通知》注重的是硬件设备的发展,但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我个人认为更多的是依靠软件,靠人才的培养。”胡善联坦言,“而且这113所医院都是三级医疗机构,是平级的,实际上是横向医联体的发展,并不能起到把病人下沉到社区的作用。就目前来看,纵向的发展并未明确。这项政策最后对医疗改革的作用,要过两三年以后再看。”

三甲医院取消普通门诊?

不久前取消普通内科门诊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以下简称“仁济医院”),也在此次的113所医院名单之中。

作为沪上第一家关闭普内科门诊的医院,仁济医院方面称取消普内科门诊是为了更好落实国家提出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模式。

“普内科门诊关闭并不意味着内科全都关闭了。”院方解释,仁济医院内科各个科室同时开设了普通门诊,覆盖了目前普内科就诊的患者病种,关闭普内科门诊后,患者可依据病情酌情至内科各专科门诊或附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医院就诊。

“这是一个尝试,主要看实施效果如何,社会反响如何,老百姓看病就医是否方便,最后进行综合评价。”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周子君此前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坦言。

“仁济医院的做法,实际改革的效果并不大。对医疗机构而言,关闭的只是普内科门诊,在整个医院的收入方面可能占比1%或2%左右,对医院影响不大。”胡善联直言,“三级医疗机构不会放弃专科门诊,所以宣传效果远远大于实际效应。”

实际上,早在2015年上海政协召开的“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专题协商会上,上海市就曾明确,未来上海市中心部分二级医院将改成护理院,三级医院和专科医院将不设门诊,只接受疑难杂症病人和住院病人。

对此,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刘国恩曾表示,无论是从大医院的利益关系来看,还是从老百姓已经长年形成的就医意识来看,取消三级医院普通门诊短期内实施起来都是有困难的,需要一个时间来适应和调整。但不管怎么样,这个目标是必须明确的。

而在周子君看来,三级医院普通门诊是否全面取消取决于市场:“这是市场的选择过程,不能通过行政的力量强制规定,选择多了以后,问题自然就解决了。这个结果最后是有可能实现的,就是各级医院都发展起来,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做到大医院治疗疑难重症,小医院做普通病、常见病的诊断。这样大医院的门诊自然减少,直至最后全部取消。”

落实分级诊疗

近年来,分级诊疗是国家医改任务的重点。

早在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模式,并为分级诊疗确定具体目标:2017年,85%以上的地市要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到2020年,分级诊疗模式逐渐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同时明确各级医院功能定位,提出“三级医院重点发挥在医学科学、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引领作用,逐步减少常见病、多发病复诊和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等普通门诊,分流慢性病患者”的医疗资源配置机制。

去年1月9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明确要在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5项制度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强调通过医联体、医共体、专科医院联盟等形式,健全医疗服务体系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

“在众多的医改措施中,政府决心最大,投入最多,最旗帜鲜明要落实的就是分级诊疗。”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原院长段涛曾撰文指出。

胡善联直言:“分级诊疗本身就是跟医联体联合在一起的,医联体的目的也是加强分级诊疗。现在113所医院作为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不能只抓专科的提高,分级诊疗也应该是工程中比较重要的内容。此外,除了横向医联体,同时应该提到,113所医院都要成为纵向医联体的榜样,要交给他们这个任务。”

“现在看到的是解决区域之间医疗的差异,区域以内的差异怎么办?最终应该要下沉到社区。三级、二级、一级医疗机构都要发挥相应的功能定位,不能只抓上面放弃下面。但目前国家尚未出台相关配套的工程改革政策,比如发展全科,加强基层医疗资源,培养人才等。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再出一个加强基层医疗资源建设的项目,达到平衡。”胡善联建议。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