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常说构图,古人喜欢说章法布局、位置经营。既然说法不同,就存在细微差异。一般来讲,章法布局需要考虑的内容远远多于构图。在古人看来,构图并非独立存在,需要配合笔墨技法。每一种构图方法都有相应的技法进行完善,这样才能画出真实感与立体感。比如这幅《秋色转苍翠》是清代画家吴阐思的作品,他效仿南宋画家常用的边角式构图,画了一幅秋景山水。
在山水画发展初期,基本上都是全景构图。也就是,画一座山要展现出全貌,保持视觉上的完整性。在创作中就会发现,由于作品尺幅有限,很难容纳千里江山。到了南宋时期,边角式构图越来越成熟,成为画家们常用的方法。
吴阐思 秋色转苍翠
边角式构图解决了两个问题。其一,随着文人参与到绘画创作中来,画家审美得到提升。文人喜欢在画面上题字,丰富作品的文化内涵。边角式构图采用虚实对比的方式,让画家很容易找到题字的地方。其二,画山水要表现出真实感。画家观察自然提炼出展现自然山水的方法,比如通过远近虚实、疏密开合、主从对比等多种关系,让人可以走入画中。运用边角式构图恰好可以做到这些。
《秋色转苍翠》的左侧是一道悬崖峭壁,右侧为平湖如境。古人的阅读习惯是从右向左,从上到下。这就导致古人在欣赏一幅画的时候,习惯性先看右上方,然后视线向下转移。你以为画面左侧的崖壁是重点,实际上画中题诗才是重点。
吴阐思 秋色转苍翠 局部
由于峭壁占据画面一半以上,这就导致了视觉重心会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画家表现出空间感。这就是利用主从关系,辅助画家进行创作。出于平衡画面构图的需要,画面右侧远景处有群山起伏,淡墨渲染。远景与前景的创作技法不同,暗合远近虚实的章法布局。
吴阐思是如何表现疏密开合的呢?接着看画面前景就知道了。画面是静止的,用笔墨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动态平衡。山中草亭周围密布杂树有枯有荣,有高有矮,有正有斜。通过杂树的姿态,可以感受到秋风刮过,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吴阐思 秋色转苍翠 局部
开合和位置经营有关。开,可以理解为展开、铺排。合,可以理解为收拢、聚集。还是看吴阐思笔下的杂树,除了表现季节特征还有更重要的作用。草亭和杂树都在山石上,草亭处地势平缓,杂树生长处乱石成堆。画中的各种细节真实合理,让人信服,这就是“开”。
当吴阐思要表现岸边矶石与峭壁的位置关系时,采用了一样的皴法,形成连贯、连续的感觉。这就是“合”,哪怕峭壁、矶石存在高低差,两者也在同一空间。当然了,吴阐思采用边角式构图创作《秋色转苍翠》,整幅画也有开合关系。
吴阐思 秋色转苍翠 局部
以后看传统山水画的时候,为了表达精准最好还是说章法布局。之所以用这幅画讲解上述内容,是因为《秋色转苍翠》具有代表性,可以说得明白、看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