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一提到穆斯林,你脑海里是不是自动浮现出那些画面:戴着小花帽,在街边烤羊肉串的新疆大叔?或者是在朋友圈里卖切糕、葡萄干的维吾尔族小姐姐?
不可否认,这些年,我们对穆斯林的印象大多停留在美食和异域风情上。羊肉串、手抓饭、馕、葡萄干……这些带着西域风情的美味,谁不爱呢?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在中国,我们能和穆斯林群体相处得如此融洽,甚至可以说是“岁月静好”?毕竟,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欧美国家,穆斯林群体可是经常被贴上“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标签。这其中的奥秘,或许就藏在中国人独特的信仰体系中,一种根植于文化深处的“实用主义”信仰。
一、“工具神”与“实用主义”信仰:中国传统文化对宗教的独特认识在中国,神可不是什么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存在,更像是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甚至可以说是“工具神”。咱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讲究个“实用”。你要是管用,能保佑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那我就给你烧香磕头,逢年过节好吃好喝地供着你。但你要是没本事,只会装腔作势,那对不起,你就别怪老百姓把你从神坛上拉下来。
不信?看看那些香火旺盛的寺庙,供奉的都是些什么神仙?财神爷、土地公、送子观音……说白了,老百姓拜神,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你想想,以前农村闹旱灾,老百姓就去龙王庙里求雨。要是龙王爷给力,下了雨,那龙王庙自然香火鼎盛。可要是龙王爷不灵验,旱灾一直持续,那老百姓可不惯着你,直接把龙王像从庙里抬出来“晒太阳”。你看,在中国,神不神,灵不灵,老百姓说了算。这种“实用主义”的信仰,也体现在中国人对待外来宗教的态度上。
二、文化同化:外来宗教的“中国式改造”历史上,不少外来宗教都试图进入中国传播教义,但结果都--怎么说呢,有点“水土不服”。元朝的时候,统治者对宗教采取强硬政策,外来宗教根本没有生存空间。等到了明朝,社会风气开放了些,传教士利玛窦等人费尽心思,又是学中文,又是穿儒服,想方设法地融入中国社会。
可结果呢?老百姓只是觉得,原来西方也有“神”,而且还是个“保佑不了你升官发财”的神。到了清末,传教士们学聪明了,开始用物质利诱发展信徒,你入教,我就给你发钱,还给你提供医疗和教育服务。这波操作,乍一看还挺有吸引力,但中国人是谁啊?精明着呢!老百姓一看,这哪是信教啊,这就是白捡便宜来了!于是,一大堆人排着队等着领钱,至于信不信教,谁care啊?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洪秀全还把基督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自创了一个“拜上帝教”,还--直接把自己封为“上帝之子”了。
说到底,外来宗教在中国,就像是一杯浓茶倒进了一壶白开水里,最终都会被中国文化这壶“白开水”给稀释、同化。为什么?因为中国文化,那是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岂是这些“外来户”能轻易撼动的?
中国式信仰: 当穆斯林遇见“实用主义”(下)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对宗教的政策更加包容, 外来宗教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但几十年过去了, 那些试图在神州大地上“开疆拓土”的传教士们, 却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 中国, 并不好“攻克”。
三、 自我中心与文化自信: 中国式信仰的核心说到底, 中国人不是没有信仰, 而是信仰“自我”。我们相信“人定胜天”, 相信“事在人为”, 遇到困难, 第一反应不是祈求神灵保佑, 而是撸起袖子加油干。
你看, 我们从小到大, 接受的都是什么样的教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 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 塑造着我们的民族性格。所以, 你看那些在欧美国家流行的宗教说辞, 在中国就很难行得通。你说人生下来就有罪? 对不起, 我们不信这个。
你说要虔诚祈祷才能获得救赎? 对不起, 我们更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这种“自我中心”的信仰, 并非自私自利, 而是源于一种文化自信。几千年来, 中华民族历经风雨, 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这种文化自信, 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血液, 成为了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 我们才能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 看待不同的文化和信仰。穆斯林不吃猪肉? 没问题, 我们尊重你的习俗。你想过开斋节? 没问题, 我们一起庆祝。你想建清真寺? 没问题, 只要符合规定, 我们都支持。这种包容和理解, 正是中国式信仰的魅力所在。
尾声或许, 在很多人眼中, 中国人没有信仰, 或者说, 信仰太过“现实”。但正是这种“现实”的信仰, 这种“实用主义”的人生态度, 让我们脚踏实地, 自力更生, 最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未来,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 各种文化和思潮 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碰撞, 但我们相信, 中国式信仰, 必将以其独特的魅力,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