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给女儿起了个名字,女儿长大后,说这名字太难听了

椰子族部落 2024-11-16 10:08:37

许世友给女儿起了个名字,女儿长大后,说这名字太难听了

世人皆知许世友将军是我军的一代名将,却鲜有人知他给长女起名字的趣事。1947年的一天,在江苏省的经夫山,一个嗷嗷待哺的女婴呱呱坠地。许世友将军正在山北与敌军激战,得知爱女出生的消息后,马不停蹄赶回山南。可谁能想到,这位叱咤风云的将军,在给女儿起名字时,却显得如此随意。多年后,这个名字成了许家的一段趣谈,也让人不禁好奇:这位将军给女儿起了什么名字?他为何会如此命名?这个名字又经历了怎样的故事呢?

战火中的诞生

1947年的春天,华东野战军正在苏北地区与国民党军展开激烈争夺。经夫山一带,成为双方争夺的重要战场。许世友担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正带领部队在经夫山北麓与敌军展开激战。

那是一个雨雾迷蒙的清晨,许世友刚布置完一场伏击战,突然接到通讯员送来的一张纸条。纸条是从经夫山南面送来的,上面写着:"首长,夫人快要生了!"许世友握着纸条的手微微颤抖,可战事正紧,他只能将思绪暂时按下。

就在当天下午,一场激烈的遭遇战在经夫山北麓打响。许世友指挥部队占据有利地形,巧妙地将敌军分割包围。战斗进行到最激烈时,又一张纸条送到了许世友手中:"报告首长,是个女孩,母女平安!"

这个消息让许世友心中涌起一阵暖流,但他知道现在不是分心的时候。直到傍晚,这场持续了一整天的遭遇战才完全结束。许世友立即跨上战马,带着几名警卫员,顶着绵绵春雨,沿着山间小路往南面赶去。

经夫山南麓的一间简陋农舍里,许世友的夫人田普正抱着刚出生的女儿。这间农舍是当地群众特意收拾出来的,虽然简陋,但收拾得很干净。田普生产时,有当地的老接生婆帮忙,还有几位农家妇女轮流照看。

许世友走进农舍时,看到的是这样一幅温馨的画面:田普靠在床头,怀里抱着襁褓中的女儿,床边放着乡亲们送来的鸡蛋和红糖。屋外,几位帮忙的乡亲正忙着煮鸡蛋汤。

看到母女平安,许世友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田普看着丈夫风尘仆仆的样子,轻声说道:"老许,你给女儿起个名字吧。"许世友环顾四周,想到女儿就是在这经夫山下出生的,这里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也见证了新生命的诞生。

这时,一位老乡端着热气腾腾的鸡蛋汤走了进来,笑着说:"首长,您女儿可是赶在打胜仗的好日子出生的!"许世友听了这话,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说:"就叫经夫吧,纪念她出生的这个地方。"

"经夫"之名的由来与困扰

随着许经夫渐渐长大,这个充满军旅色彩的名字开始给她带来不少困扰。1953年,六岁的许经夫开始上小学。第一天报到时,老师正在讲台上点名。当念到"许经夫"这个名字时,班上响起了一阵窃窃私语。一些同学转头打量着这个扎着两条小辫的女孩,有人小声问:"为什么女孩子名字里有个'夫'字?"

这样的场景在许经夫的学生时代经常发生。每到开学第一天,或是遇到新老师,总免不了要解释一番自己名字的来历。有时候,连大人们也会因为这个名字产生误会。1955年夏天,许经夫随母亲田普去南京军区医院看病。挂号处的护士看到病历卡上写着"许经夫",还以为是写错了,特意让母女俩重新确认。

这个名字带来的困扰不仅仅是误解,更多的是同龄人的打趣。上初中后,许经夫加入了学校的文艺宣传队。每次演出节目,报幕员念到她的名字时,台下总会有人偷笑。队里的同学私下里还给她起了个绰号,叫"夫夫"。

1960年春天,许经夫在南京参加了一场军区文艺汇演。她在后台准备时,一位老团长看到节目单上的名字,好奇地问起来历。听完许经夫解释后,这位老团长说:"将军给你起这个名字是有深意的,但现在时代不同了,年轻人爱美,改个名字也无妨。"

这番话给了许经夫很大触动。回家后,她鼓起勇气向母亲田普提出想改名的想法。田普其实早就觉得这个名字不够好听,但碍于是许世友亲自取的,一直没好意思提。这天晚上,田普趁许世友在家,小心翼翼地提起了这件事。

让母女俩没想到的是,许世友听完后只是笑了笑,说:"名字是个代号,改就改吧。"在他看来,当年在经夫山那样的战火纷飞中,能给孩子起个名字就不错了,现在和平年代了,女儿爱美,改个好听的名字也是应该的。

改什么名字成了一个新话题。军区文工团的几位老师提出了不少建议,有的说叫"许芳"好,有的说"许华"更雅。最后是田普定下了"许丽"这个名字。许世友听后连连点头:"好!'丽'字既文雅,又好写,就叫这个吧。"

1961年初,许经夫正式改名为许丽。新的文工团演出节目单上,"许丽"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台下的掌声似乎比以前更热烈了,但对许丽来说,最重要的是她终于有了一个和自己艺术身份相称的名字。

父亲的军人作风与起名往事

许世友将军在部队是出了名的雷厉风行,这种作风也体现在他给子女起名字上。1965年春节期间,在南京军区司令部的一次茶话会上,几位老战友谈起了许世友给女儿起名的事。当时的参谋长回忆说,许世友给子女起名从来都是一锤定音,从不拖泥带水。

这种快速决断的作风源于他的军旅生涯。1927年,年仅22岁的许世友就参加了南昌起义,此后辗转于大大小小的战役中。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很多决定都必须在瞬间做出。1947年在经夫山给女儿起名时,许世友就是用这种战场上的决断力,看到山就用了山名。

1966年夏天,许世友的警卫员老张退伍了。临走前,老张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原来在许经夫出生那天,许世友除了"经夫"这个名字外,还想过用"胜利"来给女儿命名。因为那天部队刚打了胜仗,但转念一想,"胜利"这个名字太常见了,还是用地名更有意义。

许世友的这种命名方式在他的战友中并不罕见。1948年,他的一位老部下在台儿庄战役中生了个儿子,当即给孩子取名"台儿"。还有一位连长在淮海战役中得子,给孩子起名叫"淮海"。这些充满战争印记的名字,都成了那个特殊年代的见证。

1967年,许世友的一位老战友从东北来南京探望他。两人谈起当年的战斗岁月,老战友说:"老许,你给女儿起名真是有个性,一点不拖泥带水。"许世友摆摆手说:"打仗的人,哪有时间想那么多,看到什么就用什么。"

这种直来直去的性格也体现在他对待女儿改名的态度上。当许经夫提出要改名时,许世友没有丝毫犹豫就同意了。在他看来,名字不过是个代号,既然女儿不喜欢,改了就是。这种痛快的态度,让一件原本可能很麻烦的事变得异常简单。

1968年,许世友在一次军区会议上遇到了当年在经夫山帮助接生的老大夫。老大夫提起那天的情景,说许世友听到女儿出生的消息后,第一句话就是问:"起什么名字好?"然后看了看窗外的经夫山,立刻就定下了这个名字。整个过程用了不到一分钟。

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在许世友的一生中始终如一。无论是在战场上指挥作战,还是在和平时期处理军务,他都保持着这种快速决断的特点。给女儿起名这件事,不过是这种性格的一个缩影。多年后,当人们谈起这个名字时,都说这是一个充满军人特色的命名故事。

女儿改名后的新生活

1961年改名后,许丽的生活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南京军区文工团,这个新名字为她打开了新的篇章。同年春天,文工团排演了大型歌舞剧《东方红》,许丽因其出色的舞蹈功底,被选为女主角之一。演出节目单上,"许丽"这个名字第一次以主演身份出现。

这场演出获得了极大成功,随后文工团还受邀到北京、上海等地巡回演出。在上海演出期间,一位老艺术家特意找到许丽,称赞她舞姿优美,气质出众,还说这个名字很适合她的艺术气质。此时的许丽,已经完全摆脱了"经夫"这个名字带来的困扰。

1962年夏天,许丽参加了全军文艺会演。在参演人员的合影中,她站在第一排中间位置。照片背后写着:"许丽同志在《东方红》中的表演获得好评。"这张照片后来被收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工团史料》。

1963年,许丽调入总政文工团,工作环境有了更大的提升。在这里,她遇到了不少老艺术家,其中包括曾经在南京给她建议改名的那位团长。团长看到许丽的进步,感慨地说:"好的名字就像一件合身的衣裳,穿上它,人也更自信了。"

同年秋天,许世友来北京开会,特意去看了许丽的演出。演出结束后,他对女儿说:"你现在跳舞比以前更有精神了。"这是许世友第一次评价女儿改名后的变化。虽然话语简单,但对许丽来说意义重大。

1964年,许丽在总政文工团的工作更加出色。她不仅在舞台上表现优秀,还开始尝试编导工作。这年冬天,她参与编创的舞蹈《春到边疆》获得了军区文艺汇演一等奖。颁奖现场,主持人特别提到:"这是许丽同志的第一部编导作品。"

1965年初,许丽随团出访越南,为当地军民演出。越方的接待人员在翻译她的名字时说:"许丽,这个名字翻译成越南语很优美。"这次出访让许丽的艺术生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回国后,许丽开始在文工团担任舞蹈教员。她的课堂上经常有学员问起她的经历,其中就包括改名的故事。许丽总是很坦然地讲述这段往事,她说这个改变让她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身份定位。

1966年春节晚会上,许丽编导并主演的节目《锦绣山河》获得热烈反响。演出结束后,许世友和战友们也来到后台。一位老首长说:"丽字配丽人,这个名字改得好啊!"许世友则笑着说:"只要跳得好,叫什么名字都行。"

这段时期的许丽,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生活中,都展现出了全新的面貌。她不再是那个因名字而感到困扰的小女孩,而是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文艺工作者。

"经夫山"地名的历史意义

经夫山作为一个历史见证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留下了重要印记。1947年,这座并不算高的山峰因为许世友将军的女儿而被赋予了特殊含义。然而,经夫山的历史意义远不止于此。

1938年春,日军占领徐州后,经夫山一带成为抗日游击队的重要据点。当地百姓将这座山称为"望乡岭",因为站在山顶可以眺望家乡的方向。1940年,八路军在这里设立了一个秘密联络点,负责传递军情和接应伤员。山脚下的几间茅屋,就是联络员们的落脚处。

1945年抗战胜利后,经夫山区域逐渐成为解放军的重要根据地。1946年冬天,许世友率部在此驻扎,并在山腰处修建了临时指挥所。当时的指挥所是用土坯和木材搭建的,墙上挂着一张手绘的地形图。正是在这间简陋的房子里,许世友指挥了多次重要战役。

1947年1月,许世友的女儿就在这座山下出生。当时正值隆冬,山上白雪皑皑。接生的老大夫后来回忆说,产房就设在山脚下的一间农家房子里,门外站着荷枪实弹的警卫员,远处的山顶上还有哨兵在放哨。

1948年春,国民党军队对经夫山地区发动进攻。为了保护这个重要据点,解放军在山上构筑了多道防线。当时的战壕和掩体,直到今天还能看到残迹。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解放军战士利用山势优势,成功击退了敌军的进攻。

1949年后,经夫山地区逐渐恢复平静。当地政府在山脚下建起了一座小学,取名"经夫山小学"。1950年代初,许世友曾经回到这里视察,看到昔日的战场变成了孩子们读书的地方,他在学校的留言簿上写道:"战火犁过的土地,开出了和平的花朵。"

1960年,当地开始修建经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纪念馆的选址就在当年许世友指挥部的位置。施工时,工人们在土里挖出了不少战时留下的物品,包括弹壳、军用水壶等。这些文物后来都被收入纪念馆。

1970年代,经夫山地区开始发展旅游业。游客们来到这里,不仅可以参观革命遗址,还能听到许多关于这座山的故事。其中就包括许世友将军给女儿起名的往事,这个故事也成了当地导游必讲的内容之一。

1980年,一批老战士重返经夫山。他们在山顶举行了一个简单的纪念仪式,回忆当年的战斗场景。一位老战士说,经夫山不仅记录着战争的硝烟,也见证着和平年代的变迁。这座山的名字,承载着太多的历史记忆。

如今的经夫山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革命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大量参观者来到这里,追寻那段峥嵘岁月。山顶的观景台上,竖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经夫山革命历史纪念地"几个大字,诉说着这座山的不凡历程。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