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杂说—“天才少女”姜萍事件真实的底层逻辑

博喜就三七 2024-06-22 14:15:19

最近这段时间,如果有人还没有听过姜萍这个名字,那就说明他实在与现实(网络)“脱节”了。

姜萍是近日网络上最火的“网红”之一,全网到处都是介绍她传奇的人生经历。

据相关报道,姜萍出生在江苏的一个农民家庭,学习成绩从小到大一直很优秀。

姜萍中考成绩有621分,可以上高中,但她却选择上了中专,只为早点出来赚钱,减轻父母负担。

据了解,淮安市中考满分为780分,2021年、2022年、2023年涟水县重点高中(四星级)高中统招最低录取分数线分别为681分、676分、660分。按照姜萍的621分的中考成绩只能达到普通高中的录取分数线。

姜萍中专就读于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

如果只是这些,姜萍不过是无数普通的学业无成、未来黯淡的年轻人之一。但传奇的事情开始了。

虽然姜萍上的是中专院校,但是她却坚持了对于数学的爱好,在业余时间一直坚持自学。

2024年6月13日,“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公布决赛入围名单,姜萍以93分的成绩荣获全球排名第12位的成绩,入围决赛。

要知道,这次的比赛全球共有5万多名来自不同学历、不同职业的人参赛。

而在张榜入围决赛的名字和学校中,在姜萍排名上下的除了清北就是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等国外名校。

17岁、中专生、全球数学竞赛12强,这几个词瞬间就引爆舆论,一时间,姜萍被冠上“天才少女”的名号,被人称道。

但是接下来,6月14日,几乎就在成绩公布后的第二天,舆论就已经开始向奇怪的方向转变:很多网友开始为姜萍“谋划未来”,点名一众大学应该破格录取姜萍。

6月14日一天,各个媒体的报道和公众号的回应充斥全网。

有同济大学、东华大学、浙江大学、祖冲之微博号等等的点赞。

也有常熟理工学院“期待小姜同学未来报考”的回应、浙江大学对能否破格录取的回应:“涉及相应程序,暂无法解答”。

同期还有姜萍父亲、姜萍老师王闰秋、王闰秋的教授——江苏大学卢教授、甚至姜萍不具名的初中老师的采访和回应等等。

这些报道和采访,进一步丰富了“天才少女”的“人设”,强化了“穿越、逆袭爽文”的情节戏剧性,舆论热度再次提升。

当然,其中江苏大学对姜萍指导老师王闰秋的介绍和推介,也使得第二天的热搜开始说:姜萍的数学老师王闰秋是“当代伯乐”。

另外,关于海外大学来录取姜萍的消息开始广泛传播。

例如一些消息传说“目前香港中文大学已经向姜萍递出橄榄枝,招生办正在积极联系中”。还有消息称“香港中文大学还开出了全额奖学金的条件”。

前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招生委员何亮发视频“喊话”:“跟哈佛的校友会和哈佛本科面试官讲过了,(姜萍)只管优秀,费用的事我们来解决。已经有人帮着牵线当地学校了,希望她不要错过。”

紧接着第三天,6月15日,香港中文大学入学及学生资助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香港中文大学邀请姜萍的消息不实。

但这时的热搜已经开始“变味”,很多网友开始在探讨这么优秀的一位数学天才怎么就没上普高,进而开始“反思”我们的教育。

一股熟悉的味道。

同时,质疑的声音也很快开始出现,很多数学专业的人士,还有参加过这个比赛的人,开始对姜萍的相关报道视频开始产生疑问。

质疑的声音,也迅速引起网友高度关注和讨论。

质疑的声音,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是对姜萍学术能力的质疑。

有专业人士说,在姜萍做题的视频中,她在写板书时出现了一些很明显的错误,例如将西格玛(Σ)写成了除号(/),伽马(γ)写反,以及余元公式最后一项写成了指数形式等。

此外,不少人质疑她使用LaTex提交答卷的能力,认为一个中专生不太可能熟练使用LaTex。

拓展一下:LaTeX是一种基于TeX的排版系统,由美国计算机科学家莱斯利·兰伯特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发。它主要用于生成科学和数学文档,因为它提供了一套非常强大的工具来处理复杂的数学公式、图表、参考文献和索引。LaTeX广泛应用于学术界,特别是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等领域,但在一开始对新手来说有很大的学习难度。

第二是对姜萍学习成绩的质疑。

有网络爆出的图片显示,姜萍在高二下学期的数学月考中,满分150分只考了83分。同时,也有聊天记录截图显示,姜萍在中专期间的月考数学成绩也并不理想。以及姜萍初中老师说她数学成绩并不突出的报道。

这些数学成绩很难符合网友们对于数学天才的印象。

第三是对姜萍受教育背景的质疑。

有专业人士认为,姜萍作为中专学生,没有经过数学专业的系统学习与训练,即使自学,也难以达到竞赛所需的专业高度。

中学生仅仅两年的自学,就能在官方自己认可的“研究生水平”的竞赛里拿到如此名次,实在让很多网友难以理解。

第四是对竞赛方式的质疑。

根据2024年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的公告显示,这次初赛是开卷形式,允许使用编程软件答题。虽然规则也禁止与别人“合作”答题,但事实上也没有任何限制和监督手段,甚至也没有验证参赛人员身份的机制,于是很多网友怀疑,如果有顶尖数学高手的指点,参赛者可能通过外部帮助取得高分。

第五是对姜萍个人目标的质疑。

虽然视频和相关报道中,姜萍被塑造的“人设”是痴迷于数学,为了数学几乎废寝忘食的学习。

但是在姜萍面对镜头,表达最关键的对人生未来的想象和规划中,姜萍却明确表达了自己想去浙江大学学习服装设计专业的愿望。

这不能不说是个强烈的“反差”。

第六是比较“无厘头”、但舆论也很激烈的对性别和年龄的质疑。

就因为姜萍是进入决赛前三十名中唯一的女生,并且是业余数学爱好者,有人因此对她的成绩表示怀疑,这其实更接近是种“偏见”。

但因此也引起了不少关于性别的舆论。

接着,诸多质疑之下,很多不和谐的声音也出现了。

一些针对姜萍、王闰秋老师个人的、没有准确证据的无端“猜测”出现了。

质疑声浪越来越大,6月18日晚,本次事件发酵的源头,阿里的新闻团队在抖音上发声了。该团队成员发布的澄清视频,展示了姜萍的数学笔记实拍,视频标题写的“实拍姜萍的数学笔记”。

但是视频展示虽然清晰,依然有很多网友不“买账”,进而对比之前的报道,认为这些辅导书太过崭新,并且字迹不像是姜萍的,反而像是王闰秋老师的,进而更加质疑此事的真实性。

同日,针对网上一些支持姜萍的网友所说的“阿里达摩院曾派人让姜萍再次答题,验证过成绩的真实性”,阿里达摩院却明确公告予以否认。

一时间,“姜萍作弊”的说法,在一些平台上得到热议。

有网友总结的,当前关于姜萍的舆论态势是:

知乎平台:基本完全质疑;

虎扑、B站:半信半疑,倾向于造假;

百度贴吧:质疑者和支持者各半,互相争执;

微博、小红书:基本完全相信、新女性标杆;

抖音:当世华罗庚、国士无双。

如此的舆论分歧,自然有其值得思考讨论的地方。

我思故我在,有思必有得。

其实,这个事件中,很多网友陷入了“盲人摸象”和“非黑即白”的逻辑偏差。

这件事,其实和很多事情一样,并不是一件可以简单确认的、只存在于客观层面的事情。

第一,为什么说是“盲人摸象”?

其实就因为,很多网友把这个事情的某个细节,当成了整件事情的整体来思考和判断。

网友们支持和质疑姜萍的很多理由和很多观点,其实都是这件事的一个部分而已。

大家就基于对于这某一部分的理解和判断,进而确立和强化了自己对于整件事的观点。

这个事件中,其实大概有两个主要的问题和几个次要的相关问题。

主要的问题包括:

1.“天才少女”是不是真的“天才”?

2.姜萍是不是真的“作弊”了?

其实如果摆在一起去看,就很简单。

“是不是天才”和“有没有作弊”其实是并不直接关联的两个事。

“天才”也一样可以、可能“作弊”。

这次竞赛的机制就是那样的,就算姜萍之外的其他的排名靠前的“高手”,谁敢保证他们的成绩,都是自己一个人独立完成、独立取得的?就一点也没有依靠别人的帮助,或是彼此的合作。

谁也不能保证。

同样的,“作弊”了,也不一定就不是“天才”。

这次的竞赛,的确得奖的奖金也算丰厚,但是其他的潜在利益和荣誉,却并不像很多官方的竞赛那样高。

至少从浙江大学等一众名校对事件的反应来看,这个竞赛的名次,至少连特招的程度都还达不到。

当然像王闰秋老师这样的人参赛,可能有得奖证明自己、赚取奖金的现实动机,但对于已经成名、被业内广泛赞誉的“大神”来说,这些动力其实就很小了、

恐怕很多“大神”参赛,也就是以一个“玩票”“试一把”的态度去进行的,那么他们可能也不见得就会严格遵守规则,彼此独立进行,可能会在小圈子内彼此交流,形成规则层面上的“作弊”。

好了,试想,如果著名的曾得过阿里竞赛金奖的数学界的“韦神”,在开卷的预赛期间,和别人也交流过题目,也“作弊”了,那他就不是“韦神”了吗?他就不是“天才”了吗?

自然不能这么理解。

但是当前,我们很多网友,却因为姜萍可能不是自己答题,存在“作弊”的嫌疑,就直接得到“姜萍不是天才”的结论。

或者反过来,因为姜萍曾经的数学成绩也并不像“韦神”这种层次的突出和耀眼,就直接得出结论,她在这次竞赛中,就一定“作弊”了。

这不是摸着尾巴就说大象细长,摸着象腿就说大象粗壮的“盲人摸象”的逻辑吗?

第二,为什么说是“非黑即白”?

今天下雨没下雨,早上吃饭没吃饭,这是客观的事,可以简单判断真假。

但是掺杂主观的事情,往往就并不是“非黑即白”。

这件事情也是如此。

什么是客观?

例如,姜萍在视频中的板书中间出现的“错误”,就是客观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了,“不规范”就是“不规范”。这个我们可以下结论,做判断。

但是“是不是天才”“有没有作弊”,其实就不是那么简单的问题。

“天才”,其实并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

什么样才能算是“天才”?

姜萍考了12名是“天才”,如果她考100名,算不算“天才”?考300名呢?没入决赛呢?

姜萍17岁考成这样是“天才”,如果她是30岁,还算不算“天才”?50岁呢?70岁呢?

我们这些从没有参加过此类数学竞赛的人,看到这个成绩“不明觉厉”,感觉姜萍是“天才”,但是得过金奖的“韦神”会怎么看,也会认为她是“天才”吗?

很明显,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天才”的标准,这个判断就是牵扯到主观的,这就不能“非黑即白”。

同样,在这么一个“独立答题”的规则下,什么程度才算是“作弊”,其实也牵扯到主观的判断,也不能“非黑即白”。

试问我们自己,就算姜萍真的在答题过程中,接到过别人的帮助,她的努力,她的成绩,就都是假的了吗?

很明显,并不一定。

试问我们自己,就算姜萍此次的成绩,有一定的水分,她在数学上的一切成绩,就都是假的了吗?

很明显,也不一定。

跳出一切冲突的信息,姜萍的行为其实也值得我们欣赏和赞叹。

即使她不是全球第12名的成绩,即使她不是真的独立作答,即使她不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想象中应该仰望的那种“天才”。

但她对于兴趣的坚持,她在一个对学习并不友好的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行动,在这个时代,不值得尊重吗?

回过头来,在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选择相信那些大概率是真实的东西,而不去在意那些或许真或许假,但没有积极意义的事情。

例如,我们可以相信的是,的确有这么一个17岁的、农村走来、中专学习的小姑娘,却在孜孜不倦的学习。

(的确真实层面,女孩可能没有报道中那样的水平,但对数学的学习肯定是存在的。)

我们可以相信的是,有这么一个小姑娘,勇敢的参加了一个高难度的数学竞赛,挑战了自己。

(有人猜测说姜萍未参赛,这只是老师用她的名义报名,但可信性不足,一个17岁小姑娘在镜头前毫无破绽的“撒谎”自己是参赛者,可能性实在太低。)

我们可以相信的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在被无数并不看好的“垮掉的下一代”里,依然有无数像姜萍这样的孩子,在用自己的努力,书写自己不一样的人生。

我不认为“天才”会被体制或者环境埋没。

天才,天造之才。占不到天时,那就不是“天才”。

最后一点思考,其实这件事情发展至今,还并未尘埃落定。

整件事情中,被万千网友忽略的,一个很奇怪的地方。

那就是缺乏旁观者视角。

很多新闻事件,只有旁观者的说法,缺少当事人的说法,真实性存疑。

但这次,是当事人几乎都出现在镜头前、媒体前,给了我们足够的信息,但却缺少旁观者,真实性其实也存疑。

试想,整个事件中,唯一一个不会从事件中得到明显利益的旁观者,似乎也只有姜萍那个不具名的初中老师了。

姜萍是不是真的像视频中展现的那样努力的学习数学,水平到底如何?

除了老师清楚,她身边的同学更清楚。

姜萍可能在忙于谋生的父母面前、在非直接的数学老师面前塑造一个爱学习数学的“人设”,但在天天生活在一起的同学面前,在她的辅导员或直接任课老师面前,是无法持续“伪装”的。

为什么没有姜萍同学和当前其他老师的说法?

这个采访,并不复杂和困难,顺手的事。但却没有。

好了,对于这个细节,按照以往的新闻事件的发展逻辑,可能很快就有消息,让子弹飞一会儿。

最后,还是那句话。

在这个时代,面对这样的事,还是让我们选择相信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让我们相信我们的孩子们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