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下午4点,成都太古里蒂芙尼奢侈品店大门紧闭,店门外,人头攒动,伸直脖子看向店内,偶尔回头和身边的人窃窃私语。
透过门店的玻璃门,只看见一个身材苗条、长相清秀的女孩举着花盆,不紧不慢地砸向柜台。
“不要砸了,不要砸了,我赔不起……”人群中传来一个中年妇女的声音,声嘶力竭,几近崩溃。
然而,妇女的声泪俱下并没有让店内的女孩的行动有丝毫停滞,她仍然有条不紊地砸打着柜台玻璃,并慢条斯理地整理着因用力过猛而散落到脸颊的头发……
没过多久,警察迅速赶到,将打砸柜台的女孩强行带走。在之后的警情通报中,大家才了解事情的始末。
原来,女孩患有抑郁症,事发前,母亲刚领她复查回来。路过蒂芙尼时,母女俩决定进去逛逛。在这过程中,母女不知什么原因(有知情人士透露女儿想买项链母亲不同意,待证实)发生争执,随即女儿把店员和母亲赶到店外,就发生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面对慌乱无助母亲,舆论的靶心直戳女儿的离经叛道。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没有谁天生就自带“倒反天罡”属性,是出生后一系列遭遇才让她走入异端。而在众多遭遇中,家庭教育的份量举足轻重。
缺乏“共情”能力的孩子,未来难以为继仔细观察女孩的反应,你会发现一个难以理解的现象。
面对母亲的呼喊和祈求,一般人至少会迟疑回头,但是,女孩从始至终都未受丝毫影响,“从容不迫”地打砸柜台。更难以理解的是,女孩的有条不紊,也和一般人被怒气冲昏头脑后的横冲直撞不太相像。
这些有违常理的举动,却与缺乏共情能力的表现极度吻合。
缺乏共情能力的人,表现为无法理解情绪。
一方面,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情绪。他们会做出怒不可遏后的冲动举动,但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意识不到自己在愤怒,或者说,他们压根就不知道什么是愤怒。(心理学家把此种状况称为述情障碍)
另一方面,他们无法理解他人的情绪。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举动会影响他人:可能让人伤心,也可能使人愉快。因此,他们会旁若无人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缺乏共情能力的人,根本无法和平顺遂地渡完自己的一生。
17岁的法罗开枪将一对母女射击致残的原因仅仅是“他人多看了一眼”。事后面对审讯时,他的言辞之间还满是骄傲!
大学生药家鑫开车撞人后冷静地对受害人连捅八刀致死,只因害怕受害人认出自己。
……
在穷凶极恶的反社会兽行背后,都是共情能力的缺乏。
“那些犯下惨无人道罪行的罪犯,通常缺乏同理心。”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分析,“这让他们感受不到受害人的痛苦,因此,他们经常为自己的犯罪事实开脱。”
当然,不是每一个缺乏共情力的人都会走到人神共愤的地步,但是,倘若缺乏必要的共情能力,社交和学业都会是灾难。
“共情”是最基础的智慧表面上看,共情只是处理一些鸡毛蒜皮事务的能力,对个人成就影响不大。
真实的状况却刚好相反。
在一项共有1011名儿童参与的测试中,那些具有解读情绪能力的儿童更受欢迎、情绪更加稳定的同时学业成绩更出色,尽管他们的智商分数平平无奇。
共情力强的孩子,尽管他们并非聪慧过人,但和谐的人际关系给他们提供了强有力的社会支持,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提高学习效率。
另外,共情力还是道德的基础。
心理研究专家马丁·霍夫曼认为,道德的根源在于同理心。与潜在受害者——遭受痛苦、威胁或者贫困的人——感同身受,愿意与之分担困苦,才促使人们行动起来帮助他们。
因为能感受他人的痛苦,所以我们一般不会伤害他人;因为能体会他人的困难,所以我们更愿意提供帮助。
具备共情力的儿童,会很努力地安慰他哭泣的伙伴,甚至不惜把自己心爱的玩具送给他们。
至于共情能力到底对个人成就有多大的贡献,当然还没有一个可靠的研究给出具体数据。但是,良好的共情能力,能够有效避免孩子离经叛道,却是毋庸置疑的。
培养孩子“共情”能力“原生家庭造成的伤害,需要用一生去治愈。”的确,当代心里研究揭示——绝大多数心理问题,都是婴幼儿时期的遭遇(恶劣的环境、父母的过失等)造成的。共情能力的丧失也不例外,它多是因为父母(尤其是母亲)的过失,在照顾的过程中疏忽。
共情的生理基础。
特殊的生理构造,才让人们具备共情的条件。神经学家发现,在人脑子存在一些特殊的神经元——镜像神经元——能无意识地模仿他人的身体状态,从而使我们能够通过模仿的身体状态去与他人感同身受。
只有具备健康的镜像神经元,才有能力共情,但是,这还不足以形成共情力。良好的共情力还需要照料者(多指母亲)的情绪协调。
所谓情绪协调,即“与孩子在一起”,感受他的快乐,分担他的痛苦,并给出恰当的回应。
第一步:重视孩子的情绪。
孩子的情绪是身心健康发展状况的标记,父母必须对孩子的情绪保持敏感,并主动关注孩子情绪。
第二步:与孩子一起面对他们的情绪。
当孩子开心时,父母专注地体会孩子的开心,并用微笑、拍掌等身体语言与孩子呼应。
当孩子痛苦时,父母需感受他们的痛苦并给予必要的支持,如抚摸、拥抱等。
只要父母身体力行地去与孩子共情,孩子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共情。
模仿父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赋,孩子可能不会按父母说的做,但他们一定会按父母做的做。只要父母积极与孩子共情,他们学会共情就水到渠成。
当父母处于积极情绪中时,要做到与孩子共情其实不难。难是难在父母处于消极情绪中时,仍要快速调整自己,与孩子共情。
现实中,由于受消极情绪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情绪往往不够重视。
要么完全忽视。“不用管他,过一阵就好了。”
要么彻底否定。“我如此辛苦管你吃喝,你还在这里给我脸色,赶紧收起来!”
不管是忽视还是否定,都会造成孩子共情力发展的“先天不足”,当孩子带着这份不足进入成人世界后,麻烦就纷至沓来。最终,父母不得不为自己的过失“买单”。
相反,若父母悉心照料,让孩子习得共情力,那么,这分共情力就会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助力孩子走向更美好的人生——拥有更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幸福美满的家庭、更成功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