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为何洗不白?他对张学良、宋子文以及课堂上说的话,就是答案

李满谈过去 2024-12-24 20:04:55

“国学大师”、“思想先驱”,胡适的这些头衔,是改革开放后部分投机文人特地给他戴上的大帽。目的,当然与改开后中美关系缓和,以及“效仿美国”热潮袭来有关。

在这种背景下,胡适被捧上了神坛。胡适上了神坛之后,“精日”、“精美”分子心里就舒服了,毕竟,自己兜售西方自由化主张,打着“民主自由”的幌子招摇撞骗之时,可是有“神”引领了。

胡适

可历史从来会回归其本来面目,胡适的真面目,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显露出来。于是,这些捧胡适脚的人发现:胡适怎么洗都洗不白。

胡适洗不白,乃是因为:无论那些掌握话语权的投机文人如何替他洗白,都无法抹掉他在一些特殊历史节点做过的事、说过的话。

胡适最大的污点,是在抗战时期一路投降、一路卖国,且还引领着一众读书人这么干。而这件事,胡适在1915年5月,北洋政府签订卖国条约《二十一条》时,就已经开始做了。

《二十一条》的内容,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都知道。但在此,依旧将主条贴出:一,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山东省不得让与或租借他国;二,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等顾问等。

二十一条

这是日本人摆明了想灭亡中国,可胡适却在得知北洋政府签下这条约后,大赞他们英明,他当时说了这么一番话:

“吾国此次对日交涉,可谓知己知彼,能柔亦能刚,此则历来外交史上所未见。吾国外交其将有开明之望乎?”

显然,胡适把《二十一条》的签订,认作是“成功”“外交开明”。作为那个年代的舆论领袖,胡适的“大赞”却没有被有良知的青年学生接纳,他们毅然在此后掀起了“爱国反日”浪潮。反对声最响亮的,湖南位列其中。

当时还在湖南读师范的毛泽东发表了一篇《明耻篇》,这篇文章里,毛泽东发出了一声怒吼道:

“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显然,毛泽东觉察到了胡适等公知靠不住。胡适多聪明,他立马进行了反击,他发表了《致留学界公函》,给爱国学生戴了一顶可怕的帽子,直接称他们为“爱国癫”。意思是:这些掀起“爱国反日”浪潮的学生是病态的,他们有病。

这里,胡适的逻辑就非常可怕了:爱国是病,对日投降才是正常的。

胡适

16年后,即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致东三省沦陷。此时的胡适正在北大文学院做院长,他还有一个职位,即国民政府财政委员会委员。用一句通俗的话讲,此时的胡适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文人了,他是一个政客文人。

而当时,胡适的顶头上司,正是蒋介石夫人宋美龄的哥哥宋子文。

到此,继续补充一下九一八事变的相关: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炸毁了一段铁路,嫁祸给中国军队,并且以此为借口,袭击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随后又占领了周边城市、地区。

这事发生后,但凡任何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都会忧愤难当。可胡适却未表现出愤怒,他表现得非常平静,甚至还想在这事后给上司“进言”,得点功劳。于是,他就对上司宋子文说了一番话,这番话和他在《二十一条》被签订时的那番话一脉相承,只是程度更深了一步罢了,他说:

“深觉中国既无外援,又无充实军力,足御强寇,故主张放弃东三省,以换和平。”

胡适这话说得清楚明白:反正东北都丢了,我们军力不如日本,人家多强大啊,我们打不过他们,干脆啊,就顺水推舟,把东北送给日本人换取和平。

宋子文虽然是买办财阀出身,但他这个人有个特点,那就是“大门从来关得很好”,大门关好,就是要点脸面。既要脸面,肯定是站在大局这边。所以,他听到胡适这番话后,立马质问胡适:

“东北问题,牵涉三千余万中国同胞,君何得肆意断送!”

宋子文的意思是:东北是中国国土,事关所有中国同胞,岂是你我说送就能送的?这话等于变着法说“胡适你真没脑子”。

胡适与宋子文

胡适一看宋子文生气了,就只好写信去道歉了,信上,他说:

“适之细思斯君之言,颇为感动,因寄书谢过。斯君善意,至今未敢忘。”

1934年,坚信中国人打不过日本人的胡适,撕毁了北大校园里的抗日标语。这下糟了,学生们怒了,任何年代的有志青年都不愿被“公知”牵着鼻子走,他们把胡适围住,以示抗议。胡适无法,只得威胁说:“要把你们这些抗日学生开除!”

胡适做梦也没想到,这群被他称为“爱国癫”的学生根本不怕开除,他们非但没有被吓唬住,还直接把胡适轰出了校门。

当时,学生们还写纸条痛斥胡适道:

“唉!我的胡适之老师!今天一院的通告,你亲自撕下去了!……胡先生我们深切的明白了你的人格!……难道华北卖给日本以后,你还能当北大的文学院长吗?”

事后,胡适并未“气馁”,他转而在北大课堂开始大肆鼓吹“抵抗三日亡国论”。当时有听了课的学生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

“胡适在台上面激动非常,脸红脖子粗,他说一句,学生嘘一阵,我只听见打仗三日就亡国的谬论,余多听不清楚。”

胡适在拼命劝说国人不要抵抗的同时,日本对中国侵略的步伐加快,他们在华北、华东、华南等地进行了多次军事行动。

中华民族陷入空前严重危难之际,胡适的脊梁彻底弯了,他喊出了“我情愿亡国”的字句,还说“绝不主张对日作战”。

为了佐证自己的主张之正确,胡适还把秦桧搬出来,直接来了一个“现场洗白”。他说:

“中国历史上那些为数不多的成功议和的政治家仍被视为叛徒,其中最著名的是秦桧,他与金人和谈成功,给国家带来了一百年的和平。七百五十年来,秦桧从来没有得到原谅。”

这里,胡适实际直接把自己和秦桧划了等号了,他还顺道给全中国人民画了一个大饼:只要不抵抗,就会有和平,而且还是一百年的和平。

这里,不得不感叹:胡适对政治和人性真的了解太浅薄。

胡适

多数爱国分子都不同意胡适的主张,很简单:被抢劫时双手奉上财物,只会被打劫更多,甚至因此丧命,而不会换来“平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亦是如此。他们侵占中国,中国国民将领土双手奉上,最终结果只能是亡国。

眼见日军侵略中国步伐越来越快,胡适生怕中国人“耐不住”进行抵抗,他更加频繁地鼓吹自己的主张了,他还为此给蒋介石写了信。其信是他和陶希圣联合写的,通过蒋介石的笔杆子陈布雷传到了蒋介石的手中。

信里,胡适给蒋介石进言颇多,其中有一条是这么写的:

“政府在决战之前作最后之外交努力,即放弃力所不及之失地。”

这话和胡适说给宋子文的话一模一样,只是语言更精炼罢了。胡适这段话中的“力所不能及之地”,就是东北。

蒋介石当时刚刚因为把东三省丢了,承受了外界的庞大压力,他已经在“被骂”的“实践”中尝到了“大局”的“厉害”。所以,哪怕他打心眼里并不想抗日,但他和宋子文一样,也非得关好“大门”。

于是,就有了蒋介石在后来的国防会议中,将胡适等的“求和”意见拿出来讨论的史实。蒋介石当时的语气还略带讽刺,参谋总长程潜听了,气得直骂胡适是汉奸。

胡适的“风骨”,这时候体现出来了:他并未因为学生、上司等反对他的不抵抗政策而妥协,他开始尝试其他方式宣传不抵抗政策。

什么年代里,文人都是最厉害的,因为他们有嘴、有笔。胡适很快和众多名流组织了一个“低调俱乐部”,专门宣传对日投降政策,倡议东北三省应由国际共管,实行自治。所谓的“低调俱乐部”,是相对日益高涨的抗日情绪而言的,旨在与抗战唱反调。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事变“逼蒋抗日”。胡适得知后大惊:这若真遂了张学良他们的意,可不得抵抗到底了,与日本和谈可如何是好?他对张学良颇为“恨铁不成钢”,于是,他提笔给张学良写了一封信,信中有这么几句:

“陕中之变,举国震惊。介公负国家之重,若遭危害,国家事业至少要倒退二十年。足下应念国难家仇,悬崖勒马,护送介公出险,束身待罪,或尚可自赎于国人。若执迷不悟,名为抗敌,实则自坏长城,正为敌人所深快,足下当为国家民族之罪人矣。”

从信中可知,胡适是真着急了,他直接骂张学良“逼蒋抗日”是“自坏长城”,是国家、民族之罪人,还让他以戴罪之身,护送蒋介石归去。

张学良

如此胡适,也难怪鲁迅会在《出卖灵魂的秘诀》一文中讽刺他说:

“胡适博士不愧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

西安事变后不久,全面抗战爆发,国民政府发出了“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的抗日号召。

在国民政府里任职的胡适却依旧想要“对日妥协”,他继续依靠低调俱乐部进行反抗战的宣传。大势之所以是大势,乃是因为:它从来不可挡。胡适很快领教了“大势”的威力,先是上海《申报》发文讽刺胡适说:

“前几回国难严重的时候,胡博士还明明暗暗的说,和平未至绝望时期,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劝国人学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养。可是这一回,连文化城的北平和天津都沦陷了,我们再照老样子,“卧”下去,“尝”下去,直到四十五、六年以后再抵抗吗?”

关键时刻,蒋介石帮了胡适一把,但他的“帮”实也是迫不得已,他非常清楚:不听话的胡适再留在国内,迟早彻底走上汉奸之路。胡适若当真如此,对国民政府也没有任何好处。

思来想去后,蒋介石只得委任胡适担任驻美大使,把他送到美国去发挥点作用。胡适上任后,倒也确实进行抗日宣传,并做出了相应贡献,但这些之外的任务,他一个也不理会。他当时甚至还制定了“四不政策”,即不宣传、不借款、不购军火、不办救济事业。

从1938年1942年,是胡适任驻美大使的5年,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全面抗战时期。这5年,胡适长期在美国的大学,除了做些演讲之外,他所有的时间都拿来研究《水经注》,他还说:

“做学问不光是为了救国,学问是要给我们一生一点无上的愉快享受”。

胡适在美国

如此胡适,与他自己的名言:“少说空话,多做实事”,是完全反过来了。

醉心于各种走穴演讲的胡适,为自己集齐了36个“荣誉博士”学位,至今仍为世人称道。可惜,蒋介石对他的博士学位不感兴趣,他大骂胡适不做实事,还批评他说:

“(胡适)不惜借外国之势力,以自固其地位,除为其个人谋得名誉博士十余位以外,对于国家与战事毫无贡献”。

蒋介石火冒三丈之际,胡适在美国悠哉悠哉。不过,胡适也并非全没有做“实事”,关键时刻,他还是帮了蒋介石一把的。而且,关键时刻,他选择了跟蒋介石跑。

原来,就在1948年平津解放时,共产党劝胡适留下继续当北大校长,他严词拒绝,并说了一番话,他说:

“在苏俄,有面包没有自由;在美国,又有面包又有自由;他们来了,没有面包也没有自由。”

这种种,定然让蒋介石觉得非常欣慰。后来,蒋介石败退台湾之际,在台湾岛内搞独裁,激起了民众的反抗情绪。原台湾省政府主席吴国桢赴美后,将这种种抖了出来,他的文章题目就叫《在台湾你们的钱被用来建立一个警察国家》。一时间,台湾岛内舆论哗然。

关键时刻,蒋介石通过俞国华先后给了胡适15000美金,让他写文平息舆论风波。胡适拿钱后,挥笔写了一篇名为《台湾多么自由》的洗白文。

胡适与蒋介石

到此,胡适天天挂在嘴边的“民主自由”,是帮助他“发了小财”了。

胡适总共靠他宣扬的“民主自由”得了多少钱,不得而知。世人只知道,根据台湾解密档案的史料来看,仅仅从蒋介石和俞国华的密电就可知:50年代蒋介石共给了胡适9笔钱,每笔5000美金,共4.5万美金。

如此胡适,也难怪蒋介石在日记里忍不住破口大骂说:

“此人实为一个最无品格之文化买办,无以名之,只可名曰‘狐仙’,乃为害国家,为害民族文化之蟊贼。”

胡适因心脏病暴毙后一星期,蒋介石在日记里写道:

“胡适之死,在革命事业与民族复兴的建国思想言,乃除了障碍也。”

可正是这样的胡适,却在近些年被捧上了神坛。可惜,在史实面前,其真实面目终无法被掩盖。

“洗不白”的胡适,留给后人的启示是深刻的。它启示我们:真正衡量一个人有无风骨,不是看作品,也不是看他说了啥,而当真要看他在重担压下来时究竟做了什么。

云淡风轻时,文人的脊梁往往都可以挺直。要判断这些文人的骨头是否是真硬,非得看国家面临危难、重担压到他们肩上时,他们的脊梁状态。

鲁迅与胡适

可叹:胡适若未生在乱世,而是生在和平年代,他的地位和评价,定然会高很多,他也不会落到非要被“洗白”才能看的地步。

如此说来,胡适其人,也算是“生不逢时”了。

1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