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若琳在全红婵夺得女子10米跳台单人、双人项目两枚金牌的那一刻,默默地站在场边,眼神坚定而温柔。
这位奥运冠军退役后并未被遗忘,反而成为新一代跳水天才的领路人。
陈若琳的辉煌战绩简直可以称之为开挂的人生,从她2008年代表中国队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始,年仅16岁的她就一鸣惊人,夺得女子10米跳台单人和双人两枚金牌。
进入2012年伦敦奥运会赛场,陈若琳霸气地卫冕女子10米跳台金牌。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她再度挑战自我,搭档刘蕙瑕共同夺得女子10米跳台双人项目金牌。
在三届奥运会中,她以五枚金牌的成绩轻而易举地超越了师姐伏明霞的纪录,成为了"梦之队"女子跳台项目的新王者。
在中国体育史上,如此成就也可谓是屈指可数。
你可能想不到,这位在奥运会跳板女子单人10米台上完美地完成转体动作的女孩,在她出生的那一天,体重仅有4斤。1992年12月12日,陈若琳以早产儿的身份降临世界,她的瘦小身躯让人心疼。
从不足4斤的早产儿到奥运五金得主;从体弱多病的小姑娘到国家队金牌教练,这样的逆袭故事简直令人热血沸腾!
如今的陈若琳,站立在泳池边指导新一代的跳水天才,眼神里仍然藏着当年那份坚定的执着。从小时候在南通体校的第一次跃下泳池,到后来在奥运赛场上的耀眼夺目,再到现在做教练继续延续跳水传奇,她用二十多年的时光,完美地诠释了"天赋过人不如一往无前"的含义。
你看,这个住别墅的奥运冠军,虽然32岁了依然单身,但是对于感情生活,她更倾向于把全部精力投入自己的事业。
2021年,她被借调到国家跳水队执教,从那以后她致力于培养新人,利用自己的丰富经验为中国跳水队缔造新的传奇。
故事的主角,从运动员变成了教练,从追逐金牌变成了培养新星,这个从体弱女孩蜕变成为跳水女皇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在这个转变背后,我们慢慢道来一个关于亲情、成长和蜕变的情感故事。
对于陈若琳的童年,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心疼的。1995年,年仅3岁的她经历了人生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父母离异。
陈若琳的童年看起来或许并不完整,因为母亲带着哥哥移居加拿大后,她被留在了南通,由外公外婆抚养。然而,这个看似不完整的童年却因为外公唐诗和外婆陈桂英的用心呵护而充满了温暖。
为了不让外孙女有寄人篱下的感觉,外婆陈桂英做出了一个暖心的决定:允许小若琳跟随自己的姓氏,改姓陈。就这样,外公外婆成为了爷爷奶奶,给了这个小女孩一个完整的家的归属感。
然而,身体娇小脆弱的陈若琳,总是要经常进出医院。陈桂英夫妇在那个阶段,经常在医院里来回穿梭,看着孙女遭受病痛的折磨,心里一次次绞痛。
1996年10月,孙女陈若琳被南通市儿童业余体校录取,陈桂英为了让她强身健体,决定让她去练习跳水。
谁也没想到,这一次的决定竟然成就了一位奥运冠军。
说起练习跳水的过程,陈若琳坦言并非一帆风顺。最初的体验是在游泳课上,教练高峰在她腰上拴根绳子,直接把她扔进水里,这一幕让人忍俊不禁。
陈若琳在水中泪洒赛场,陈桂英在岸边哭泣送别,这对祖孙的泪水见证了一路艰辛的冠军之路。
你别说,这小姑娘只用了3天就学会了游泳,虽然训练很辛苦,但她还是坚持下来了。不过调皮的一面也少不了,有时候为了逃避训练,她还会偷偷用针把奶奶骑的三轮车轮胎扎破。
1998年,6岁的陈若琳被选拔进入南京体院学习,然而当时的交通并不便利,陈桂英每周都要坐一晚上的船去看望女儿。每次分别时,小姑娘总是哭着恳求道:"妈妈再住一晚吧"。
这份依依不舍的场景深深地刻在了她童年最深处。
她的童年算破碎也算幸福,因为尽管父母离异给她的成长带来了阴影,但她却得到了满满的爱:外公外婆的悉心照料,父亲按时寄来的抚养费,以及母亲每年的探望。
在一点一滴的爱中,陈若琳成长为一个阳光坚强的人。
打破困境,成为跳水女皇的成长历程:一场接一场,连续不断的挫折。
在陈若琳的运动生涯中,2007年是一个令人心疼的转折点。就在她全力备战北京奥运会的关键时刻,她的父亲陈成勇金突然患上了急性肾衰竭,两次被医生下达了病危通知。
然而,这位固执的父亲为了让女儿全力备战,坚决要求家人对女儿封锁这个消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16岁的陈若琳勇夺双金,满心欢喜地给家里打电话报喜,才得知父亲曾与死神擦肩而过。
当她赶回南通看望父亲时,父亲憔悴消瘦的模样让她瞬间泪崩。父亲一边给她擦眼泪,一边心疼地自责说:"对不起,爸爸没能给你一个完整的家。
“就在那一刻,我内心的委屈和疑惑全部化作了理解。”她紧握着父亲的手,喃喃道,“真的都过去了。”
这份坚强在她更小的时候就展现出来了。记得在1999年的训练中,她的右肘关节脱臼疼得泪流满面,但为了能参加江苏省少儿跳水比赛,她竟然在只休息13天后便拆掉了石膏,重新回到了队伍中。
带着伤的情况下,她竟然在儿童丙组全能项目上拿到了第四名的成绩。
运动员的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2009年,陈若琳身体开始发育,体重增加导致成绩连连下滑。2010年更是陷入职业生涯低谷,甚至一度想过退役。
那段时间,她把自己关在训练馆里发呆,甚至连爷爷奶奶的电话都不接。
但是周继红教练没有放弃陈若琳。为了控制体重,陈若琳进行了极致的自我管理:一年不吃晚饭,坚决不碰零食,半夜饿醒也只喝凉水。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她那份深深的倔强和执着最终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成功卫冕两枚金牌。
作为国家队运动员,陈若琳的训练方式向来以"三最"著称:训练最刻苦、训练量最大和训练时间最长。这位无比拼搏的体育明星自2004年加入国家队以来,一直恪尽职守,直至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
她那长达12年的不懈努力,最终换来了耀眼无比的五枚奥运金牌。
值得一提的是,自2000年以来,女子跳台项目共出现了7名奥运冠军,其中只有陈若琳一人坚持到了下一届奥运会。
这份坚持的背后,是无数次在挫折中重新站起的勇气。
都说只有历经风雨的人生才更显辉煌,而陈若琳的人生经历更是充分诠释了什么是“逆境中绽放”。
2013年,陈若琳南通买别墅的消息让她再次成为热门话题。这位奥运冠军把所有奖金都交给爷爷奶奶打理,而两位老人一分钱都舍不得乱花,最后全都用来给孙女建了这个家。
有意思的是,陈若琳对房子装修很重视。她每天都要和爷爷奶奶打电话商量细节,特别要求自己的房间全部是白色的,还要装一面落地镜。
这样的少女心,让人心疼:原来这个看似坚强的运动员背后,也有着一颗渴望温暖的心。
陈若琳的父母家庭一度受到不少负面的舆论压力,但实际上,父亲成勇金即便已经离婚,但对自己作为父亲的责任从未忘记。
除了按时支付抚养费,他还承担了女儿在南京体院自费训练时的大部分开销。每年过年期间,他都会抽出时间去看望女儿。
虽然母亲已经移居加拿大,但每年都会专程回国看望女儿一次。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一个感人至深的画面至今仍让人难以忘怀。
母女二人久别重逢,紧紧拥抱在一起,热泪盈眶其中的辛酸和喜悦,都融汇在这浓浓的思念和爱意中。
如今的陈若琳,已经从童年的困惑中走出来。她用行动回馈着这个满怀爱心但看似破碎的家庭:为了让母亲减轻负担,她主动承担起哥哥的大学学费和买房结婚等费用;父亲需要长期药物治疗,她毫不犹豫地承担了大部分医药费。
她对爷爷奶奶特别关爱,照顾得无微不至。她会给爷爷买最新款的苹果手机,与他们每天视频聊天。每次两位老人要去加拿大看望她妈妈,她都会在网上预订机票,并再三叮嘱他们注意保暖。
也许正是来自四面八方的爱,治愈了陈若琳儿时的创伤,让她走进了父母选择的深处,懂得了爱其实是一种有多种形式的情感。
她的生活中从不缺乏爱,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存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原生家庭的伤痕,并不会成为终身的遗憾。只要有爱的滋养,破碎的心也能重新成长出一朵美丽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