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 流水 人家
古往今来,古镇见证了时光的流逝,见证了朝代的更替,也见证了人来人往。它在岁月的长河中,无声无息地向前流淌着。
如今,它虽已渐渐褪去了身上古老的外衣,但依然保留着古色古香的风韵,人们依然可以从它身上的每个小角落、每处古迹中挖掘出它的历史,感受它曾经的辉煌。
江苏的古镇,大多有着江南水乡的温柔,古老的小镇,沉淀了久远的历史,潺潺的流水,诉不尽江南往事,两岸的人家,温暖如初,白墙黛瓦,连着真挚的情感...
小编盘点了江苏最美的十二座古镇,快来看看你都去过吗?
(周庄古镇)
周庄古镇——江南六大古镇之一桥是水镇的亮点,14座古桥,桥桥相望,桥桥相连,贯穿了水镇的交通,更构成了周庄独有的水乡神韵。周庄最负盛名的当数双桥和富安桥。双桥联袂而筑,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像极了古代的钥匙,所以又称钥匙桥。
时至今日,走进周庄古镇,水巷之间,驳岸、拱桥、粉墙、黛瓦,保存完整,吴韵厚重。井字型河道上完好保存着14座建于元、明、清各代的古石桥。800多户原住民枕河而居,60%以上的民居依旧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吴侬软语,阿婆茶香,橹声欸乃,昆曲悠远,“小桥流水人家”如入画卷。国画大师吴冠中先生盛赞“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建筑大师贝聿铭题词“周庄是国宝”。
(周庄古镇)
双桥由一座石拱桥—世德桥和一座石梁桥—永安桥组成。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样子很像是古时候人们使用的钥匙。清澈的银子浜和南北市河在镇区东北交汇成十字,河上的石桥联袂筑,显得十分别致。双桥中,石拱桥横跨南北市河,桥东端有石阶引桥,伸入街巷;石梁桥平架在银子浜口,桥洞仅能容小船通过,桥栏由麻条石建成。
1984年春,一艘小船载来了向往江南水镇的旅美画家陈逸飞。他把周庄的双桥搬上了画布,这正是油画《故乡的回忆》的由来。1985年,这幅画经过陈逸飞的加工,深受集邮爱好者和各界人士的青睐。陈逸飞用他绵长的故土情怀,将江南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枕河人家进行了浪漫化的创作,让中国的水乡之美赢得了全世界的掌声。如今,在双桥北侧,周庄人为陈逸飞修建了一处“逸飞之家”。
(周庄古镇)
在周庄的近千户民居中,有近百座古宅院第和六十多个砖雕门楼,还有一些过街骑楼和水墙门,这在江南水乡是堪称典型的。在这些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数沈厅。沈厅位于富安桥东堍南侧的南市街上,坐东朝西,七进五门楼,大小房屋共有一百多间房屋,分布在一百米长的中轴线两旁。
沈厅原名敬业堂,清末改为松茂堂,由沈万三后裔沈本仁于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建成。据《周庄镇志》记载:“沈本仁早岁喜欢邪游,所交者皆匪类。及父殁,人有不出三年,必倾家者。”本仁闻之,仍置酒,召诸匪类饮,各赠以钱,而告之曰:“我今当为支持门户,计不能与诸君游也!”由是,闭门谢客经营农业,于所居大业堂侧拓敬业堂宅,广厦百馀椽,良田千亩,遂成一镇巨室。看来沈本仁是属于那种浪子回头金不换的人物,他没有把上辈人遗传的家产挥霍殆尽,在父亲死后发愤耕耘,拓展家业,建成了颇具规模的沈厅。
(周庄古镇)
沈厅共有三部分组成。前部是水墙门和河埠,专门供家人停靠船只、洗涤衣物之用,为江南水乡的特有建筑;中部是墙门楼、茶厅、正厅,是接送宾客,办理婚丧大事和议事的地方;后部是大堂楼、小堂楼和后厅屋,为生活起居之处。整个厅堂是典型的“前厅后堂”建筑格局。前后楼屋之间均由过街楼和过道阁连接,形成一个环通的走马楼,为同类建筑物所罕见。
张厅是周庄镇仅存的少量明代建筑之一,原名怡顺堂,相传为明代中山王徐达之弟徐逵后裔于明正统年间所建。清初出卖给张姓人家,改名玉燕堂,俗称张厅。作为殷富人家的宅第,张厅历经五百多年沧桑,但气派依旧。走过沿街的门厅,面前是一个天井,绿意盎然。两侧是低矮的厢房楼,上下落不都设蠡壳窗户。
(周庄古镇)
在漫长的岁月中遭到损害的砖雕门楼,坚实的石柱,细腻精良的雕饰,仍不难看出张厅昔日的风采。大厅轩敞明亮,—抱粗的庭柱下是罕见的木鼓墩(柱础),这是明代建筑的明显标志。厅堂内布置着明式红木家具,张灯结彩,迎送宾客。墙上悬挂着字画,—副对联尤其引人注目,上联是“轿从门前进”,下联是“船自家中过”。仔细琢磨,对联十分贴切地写出了张厅的建筑特色。
富安桥,位于中市街东端,横跨南北市河,通南北市街,相传桥旁有总管庙,原名总管桥。刻有浮雕图案,桥身四角有桥楼,临波拔起,遥遥相对,据说沈万三的弟弟沈万四,因不愿重蹈其哥哥与朱元璋作对最终被发配充军的覆辙,而主动捐钱为乡里做好事,曾捐钱修建过富安桥。富安桥的名字,就是表达了他富了以后祈求安康的心愿。
(周庄古镇)
桥上有五块江南一带罕见的武康石,较长的一块在桥东 以作为行人坐歇的栏杆石,一块用作桥阶,较短的三块铺在西桥堍,足以证明该桥历史悠久。武康石采自浙江德清县的山崖间,石面布有细小的蜂窝眼,颜色深赭,不易磨损。几百年来不知走过了多少脚步,仍基本保持原状。
傍晚时分,华灯初上,小镇安静了下来,小镇小河环线,高高的拱桥是人们步行的通道。看夜景,最好是在河边的茶楼里,沏一壶茶,临窗而坐,河风带着温润的水汽掠过两颊。看着对面客栈旧红的灯笼在风中轻摇,再看河水,水中倒影摇曳,错落有致,偶有小船荡过,河水便在灯光的映照下泛起妩媚的光影。
(周庄古镇)
周庄是大自然的杰作,自然的聪慧玉成了她的清秀与灵气。她像一朵睡莲,躺在明湖绿水中、吴侬软语里,恬然美梦。我想,周庄是内敛而从容的,如诗人笔下的少女,“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周庄,始终美丽着,幽静着。
(同里古镇)
同里古镇——东方威尼斯同里古镇始建于宋朝,建镇历史距今已有1000多年,主要景观包括明清街、耕乐堂、同里湿地公园、王绍鏊纪念馆、陈去病故居、松石悟园、三桥、退思园等景点。同里古镇里的花园、寺庙、宅第以及名人故居等多为明清时期建筑,15条小河将这个小镇分为七个小岛,岛上的49座古桥又把这七个小道连成一片,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
同里古镇的古桥中三桥为代表,三桥是指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每年都会在这里举行祈福活动,也是古镇中的桥中之宝,除了三桥,同里镇中思本桥最为古老,建于南宋。同里古镇中的古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民国时期的嘉荫堂和崇本堂;清末的陈去病故居;建于光绪年间的退思园;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珍珠塔等各有特色也是古镇中的一大建筑特色。
(同里古镇)
同里古镇中街道与街道之间胡同比较多,在上海方言中称之为里弄,譬如尤家弄、同泰弄、西弄、穿心弄等,其中穿心弄长达300多米,每个弄巷都有特色,漫步其中也是一种享受。
明清街又叫“明清一条街”,位于同里古镇南门入口右侧,是同里古镇的商业街之一,始建于1996年,整体建筑风格为为明清建筑风格,较完整地保留了江南特有的街道格局。明清街入口处的“清明遗风”匾额由学者费孝通题写。
(同里古镇)
南园茶社原名“福安茶社”,因陈去病的建议而改名为南园茶社,位于同里古镇镇区最南端,与陈去病故居隔河相望。南园茶社建于清代(1636年至1912年),是传统的砖木结构,内有清代风格的木雕装饰。
茶社除了可以品尝各种档次的红茶、绿茶、花茶以外,还供应熏青豆、罗卜干等各种茶点,欣赏“曲苑班”,的江南丝竹、宣卷、评弹、戏曲、小调等曲子。南园茶社被文人墨客称作“南市晓烟”,是同里的八景之一。
(同里古镇)
陈去病故居在同里古镇区南部,从三元桥南堍沿河走百余米即可到达,因陈去病曾在此居住并病逝而得名。陈去病是一位革命家、学者,曾任南京东南大学、上海持志大学教授、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等职位。陈去病故居是一处古朴平常的清代民居,内有半亭、家祠旧迹,百尺楼、浩歌堂等建筑。
(甪直古镇)
甪直古镇——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镇是江南水镇的天然历史博物馆,一进入甪直古镇第一个感觉就是桥多,置身其间,转步即桥。这一座座小桥宛如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细心地看去,你将为桥身上栩栩如生的浮雕感慨,由青石砌成的桥,丝毫感觉不到“笨拙”二字,只有玲珑雅致。
桥虽多,但各不相同,小一点的桥,三五步就可以通过,大一点的走十几步也就通过了。站在桥上,俯视桥下那缓缓的流水,举目所见是两岸杨柳依依,微风拂过,水面下偶尔能看到几条小鱼游过,不禁想起了庄子和惠子之间有名的鱼乐之辩,不由莞尔。
(甪直古镇)
甪直境内水流纵横,桥梁密布,贴水成街,居民枕河而眠。如果在岸边雇一艘船,倚在船头,顺着弯弯曲曲的河道游走,闲看风景,好像自己真的在一幅和谐的水乡风情图卷里。那提着桶蹲在石阶上、在河里濯洗衣裳的妇女,显得那样的自然而惬意。河边上悠闲的老汉,掐着烟圈,用洪钟般的声音与来往行人打着招呼。
他们和古朴的街巷桥河融成了美丽的画面。看着这一切,静下心来想想,感受一下,忽然觉得这小镇就是一个单独的世界,古桥、流水及岸边溜滑的石阶上长满的青苔,都告诉我们,甪直是一个镇貌古朴、风情幽逸的世界。
(甪直古镇)
走在甪直的老街,你一定会陶醉于那传统的街坊景观。卵石早已变得浑圆,在江南的阳光下越发可人。路宽仅三到四米,两侧是密密相连的商店,和住宅连在一起,前店后居,店店相连。
走在这古镇小道上,目睹古街、古房和深巷时,领略到甪直古镇的另一种风情。如果你觉得有些疲惫,这便是最好的歇脚处。随便找一家小吃店,让店主在靠着河的栏杆边放张小桌子,就可以坐下来静静地歇息,静静地享受。
(木渎古镇)
木渎古镇——幽远的园林古镇木渎古镇四周群山拱峙,毗邻太湖,既得真山真水之趣,又具小桥流水之幽,更有私家园林、名人故居等众多的人文古迹。给人的印象多是古宅庭院深深,小桥流水悠悠。
走进木渎,站在香溪水畔,古镇的魅力一览无余,河边的杨柳沿河绿荫成行,平板石桥或单孔拱形的桥每隔数百米就能看到。站在桥上,沿河景色,绵延数里的绿荫,错落有致的江南风格的民居,整齐坚实的石驳岸,水乡特有的风情扑面而来。
(木渎古镇)
木渎之美,在那严家花园的谐趣,也在那虹饮山房的历史厚重感。严家花园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中处处有历史的痕迹,这里是沉寂的,这是一种远离城市、远离现实的沉寂,似乎不经意间就会碰见一位大家闺秀缓缓走来。
虹饮山房由秀野园和小隐园两处明代园林组成,小隐园曾为一代“刺绣皇后”沈寿故居,秀野园现为木渎圣旨珍藏馆和科举制度馆,内有20道清代圣旨真迹,蝇头小楷,笔精墨妙。园内亭台楼阁,曲桥逶迤,花木扶疏。各园风味迥异,四季轮回,真可谓一园四季,四季一园。
(木渎古镇)
老街上的那一段廊桥是木渎最富特色的建筑之一,黛瓦覆廊,木桩护栏,待在廊桥内,可任桥外狂风呼啸,大雨倾盆,自岿然不动。傍晚的木渎,又回到了宁静。游客散去了,空荡荡的木渎此时就像一位雅致的江南女子,秀丽端庄,不着脂粉,素面朝天。小镇还原到最朴素的生活。胥江河水倒映着两岸灯火,还有那点点渔火、塔灯和天上的星星,胥江竟也灿烂起来了……
(光福古镇)
光福古镇——苏绣的发源地之一江南烟雨多凄迷,是不会妨碍去光福古镇小憩的闲情逸致的。也许有人不知到过苏州多少次,却从来没有到过光福这个地方。苏杭小镇,尤其是雨中的苏杭小镇,总是让人想起雨巷,想起撑着油纸伞的姑娘。
观音寺前,石巷蜿蜒,细雨飘飞,空气中弥散着丁香一样的彷徨和哀怨。这是吴中最古老的寺院,殿内供奉有铜观音像,观音仿佛刚从南海踏水而来,全身被海潮打湿,故而衣裙紧贴身体,凸现出了优美的线条。
(光福古镇)
寺后有曲径通往后山,叫龟山,因为山顶池塘中有一个石龟立在那里而得名。观音寺往前是光福塔,登塔需攀登88级台阶,塔内有49尊石佛,塔的第5层可以全方位地领略号称天堂的苏州的湖光山色。登高俯瞰光福镇全景,远眺崦湖烟雨蒙蒙,塔铃随风而曳,颇有“不在画中已入画”的意境。带点湿气的湖风吹过来,让人感到心旷神怡,通体舒畅。
历史上,这里是中国四大探梅胜地之一,现在还能看到一些文人墨客探梅后留下的墨迹。山中的古闻梅轩和梅花亭,就像飘浮在茫茫雪海之上的玉宇琼阁。到探梅的季节,邓尉山的“香雪海”可谓暗香浮动,繁花似雪。除此,还能追忆康熙、乾隆皇帝及唐伯虎等文人的咏梅情怀。若不是探梅时节,还有桂花可探,在这绿水青山的太湖之滨,迤逦十多里的山区,宅边路旁,山前山后到处盛开着桂花。
(光福古镇)
金秋时节,一片金色的海洋,微风吹过,阵阵清香,随风飘拂,沁人心脾。据说这里还有折桂花馈赠亲友的独特风俗。漫无目的地闲逛在光福镇大街上,饿了就找一农家就餐,喝几杯桂花窖制的香茗,饱尝一下太湖水鲜,再饮一壶桂花酒,尝一碗桂花糖芋艿,吃几片桂花糕,真是其乐无穷。
(震泽古镇)
震泽古镇——中国蚕丝之乡震泽古镇是一个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江南名镇。唐开元二十九年设镇,因濒临太湖而得名太湖别称“震泽”,这里至今仍完整地保存了很多宋明风格的小街巷以及古朴豪华的宅第深院。它的古、它的旧以及它的久,吸引了每个拥有古镇情结的人前来这里观光采风。
震泽古镇的主要景点有慈云寺塔、禹迹桥、思范桥、师俭堂等,其中慈云寺塔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砖身木檐楼阁式,总高38.44米,六面五级,由塔壁、回廊、塔心组成;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的禹迹桥,意为纪念大禹治水,高大的拱形石桥与古塔相衬,将古镇装扮得格外壮观;
(震泽古镇)
思范桥建于明代,是为纪念古代越国贤人范蠡所建,据说,越王勾践灭了吴国,范蠡知道勾践只能同患难,不能共享乐,遂于泛舟北去五湖,所以人们建造了此桥来怀念他;师俭堂建于1864年,坐北朝南,三临河,集河埠、行栈、商铺、街道、厅堂、内宅、花园、下房于一体,被誉为“江南第一堂”。
历史上,震泽镇向以崇文重教、文化昌盛闻名。曾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在震泽定居或盘桓游览。相传唐代张志和,就曾在震泽的长漾湖中隐居垂钓,为此湖中有一土丘为张墩,至今尚存。另一位唐代诗人陆龟蒙,也在震泽镇北栅长期居住,且有养鸭滩遗址。
(震泽古镇)
走在震泽的小巷子里,你会发现这里的房子真的很老,但门上还有雕梁画栋,最关键是在这样的老房子里竟然还住着好多人家。当你看到晾在外面的马桶以及那些长石条的小弄堂,你可能不敢相信这儿已经处于21世纪了。这正体现了震泽古镇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特色,让人有一种穿越隧道回到古代的感觉。
(溱潼古镇)
溱潼古镇——人文荟萃的水乡小岛溱潼镇自古就有“犬吠三县闻”之称,镇上河港交织、气候湿润,盛产稻来、棉花、鱼虾和簖蟹,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溱潼镇的主要景点有溱湖八景、溱潼会船节、溱湖风景区等。
其中溱湖八景因清代进士孙乔年分别以溱湖东观归渔、绿院垂槐、南寺书楼、北村莲社、石桥明月、西湖返照、花影清皋、禅房修竹这八处自然景物为题材写的八首七绝诗而得;溱潼会船节一般在清明节的第二天举行,节日期间十里溱湖,千舟竞发,万民欢腾;溱湖风景区内有糜鹿、鳄鱼,还有主院士旧居、万朵古山茶等景点。
(溱潼古镇)
溱潼镇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千百年来让无数文人骚客为之倾倒,令众多商贾流连忘返。这里名人辈出,商贸繁华,更有由明代相沿至今的天下绝唱—“溱潼会船节”,其盛大场面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文景观中所罕见。
除此以外,古树名木遍布全镇,给古镇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镇区内的唐代国槐,虬枝苍劲;明代黄杨,古意盎然;清代垂槐,顾盼生姿。加之临河的绕堤春柳和十里芳塘把整个古镇掩映成一座水上绿洲。
(溱潼古镇)
绕过一座座明清古宅,穿过一条条幽静深巷,迈过一块块青苔麻石,便可以见到有着诸多神奇传说的万朵山茶树。其中古山茶院里的“中国茶花王”,树高11米,树龄数百年,每年清明节前后,万朵茶花竞放,令人叹为观止。
漫步溱潼镇,清新的空气,养颜的绿化和湛蓝的湖面,芦苇荡里一群群被惊飞的野鸭,从筑在高高的槐树梢头,喜鹊窝里不时飞出一只只喜鹊的时候,足以让你欣喜万分。这里的水、天、花、草、树、鸟,还有麋鹿,可让你恍然置身于世外桃源。
(锦溪古镇)
锦溪古镇——民间博物馆之乡锦溪古镇,因一条美如流霞的小河“锦溪”贯穿全镇,支流如网,而被誉为苏南的“四颗明珠”之一。午后的阳光给锦溪添了不少的美,透出淳朴和淡泊,连石板路也显得柔和安静,自自在在地走走停停,悠闲舒服的感觉不言而喻。
沿着石板路前行,湖里那数十条小船在水中游荡,为湖面增添了和谐的气氛。这湖光美色中,穿着江南特色服装的女子,娴熟地来回划着小舟接送游人,划船溅起的浪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晶莹剔透。
(锦溪古镇)
锦溪是离不开水的,其生命也许就是水做的,最引人入胜的也正是它的湖光水色。摇着小船,在水巷中前行,就是一种闲适的心境。那并不曲折的水巷,小船平稳地游弋其中。或许是小巷不太宽吧,船过时竟兴不起大的波澜,湖面依旧澄澈,忍不住伸出手去触摸那清凉的湖水。
船穿过几座小桥,所见之处没有雕梁画栋的华贵,这个布衣集聚的地方丝毫没有沾染上皇家之气,朴实简洁得让人想多亲近她一会儿,忍不住想把自己和景色融到一起,并把美景留在记忆里带走。如果是烟雨朦胧的天气,小镇的古韵就更浓了。水巷来往的船是一道流动的风景线,船娘恬美的歌谣,如自然悠远的天籁,置身于其中的人不禁会沉醉不醒。
(锦溪古镇)
锦溪的青瓦白墙,在微风、夕阳静静的渲染下,给人留下的是美丽的回忆。给人带来了美的放松与感受,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蕴积的水乡神韵,给人的更是一幅动人心魄的绝妙画卷,人去而心不去!
(枫桥古镇)
枫桥古镇——江枫渔火对愁眠唐代天宝年间诗人张继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使人感受到无尽的美。正因如此,诗因桥起,桥以诗名,从此枫桥名闻天下,引得无数名人雅士竞相来访。
枫桥,位于苏州的寒山寺北,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几经历史的变迁却风采依旧。当你亲眼看到她时,会对她迷恋。因为她是那样充满诗意,古朴的景致,深邃的内涵,丰富的人文底蕴都会强烈地感染你……
(枫桥古镇)
枫桥书场还有被称为“五古”的枫桥古镇历史古迹,都是枫桥文化的一部分。寒山古寺、江枫古桥、铁铃古关、枫桥古镇和古运河,这古香古韵的“五古”,就像它们的名字一样仿佛带人们回到了那遥远的古代,使人感受到了历史脉搏跳动的韵律。
枫桥古镇,是枫桥旁自然形成的一座古老的小镇,这里民风淳朴,风情独特,古香古色。由于枫桥横跨大运河,车马行人往来比较频繁,所以枫桥边上这一小小的古镇也便繁华和热闹起来。
(枫桥古镇)
枫桥书场位于寒山寺弄,紧靠铁铃关的一边,它的环境典雅,文化氛围浓厚。枫桥的美在于气质,她犹如一弯皎洁的新月横跨在枫江之上。她的曲线是那么的柔和,韵律是那么的和谐、优美而又多姿,似长虹卧波,安详而又静谧。
枫桥的美,还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自从张继写了《枫桥夜泊》之后,吟咏枫桥的诗篇不计其数,例如唐代诗人张枯的《枫桥》,也是广为传诵的一首佳作,诗云:“长洲苑外草萧萧,却算游程岁月遥。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
(枫桥古镇)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戎马征途中也写下了思虑深沉的《宿枫桥》,诗云:“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风月未须轻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这些优美的诗篇或是诗人对自身戎马人生所抒发的由衷的感怀,或是面对此情此景与古人所产生的历史的共鸣。枫桥的古朴,总是给人以宁静的感觉,仿佛那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使人寻找到了一个抚平内心伤痕和一切烦恼的心灵的港湾。朴实无华的枫桥,也就从此烙上了无数游人寻找历史痕迹的烙印。
如今的枫桥,在岁月质感中,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行走往来的方便,而且还带给人们很多美好的回忆。千百年来,凡是来苏州旅游的人,都要实地游览一下枫桥的诗情画意,感受其中的文化氛围,寻找一下当年张继先生在《枫桥夜泊》中所感受到的那一份宇宙的空旷与寂寥。
(千灯古镇)
千灯古镇——昆曲发源之地千灯古镇,白墙黑瓦,昆韵盎然。古镇仍保存着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并且至今仍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等古朴风貌。这里是昆曲、江南丝竹的发源地和顾炎武的故乡、陶渊明第九代裔孙陶岘也诞生于此。镇上保留着堪称“中国第一当”的余氏典当行。
千灯古镇,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年的历史,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爱国学者顾炎武先生的故乡。如今,千灯古镇保存完好的景点有:我国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顾炎武故居,始建于梁天监三年的秦峰塔,素有”土建筑金字塔“之称的少卿山,石板街和一线天及水秀桥丽的明清古石桥。千灯,源于吴越争霸战争中的一千座烽火台。春秋时期吴王寿梦为抵御海寇大造烽火台,而第一千座正好落在此地,故称“千墩”,由此谐音,亦名“千灯”。
(千灯古镇)
千灯古镇是昆曲的发源地,昆曲的创始人顾坚的纪念馆就在南大街116号,一楼是小小的戏台,演员们在演出昆曲剧目《浣纱记》。古街尽头,便是顾炎武故居,在这里仿佛能看到先生执笔而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院内卵石小径,曲径通幽,庭院相通。顾园内,亭台楼阁、曲水环绕,花木扶疏。
千灯古镇有一条大河名为尚书浦,原名千灯浦,北起吴淞江,南通淀山湖,是水上交通要道。相传明永乐元年,户部尚书夏元吉奉令携太常少卿袁复开浚吴淞江,顺便疏拓千灯浦,解除了水患。百姓为纪念他的功绩,把千灯浦改成了尚书浦。尚书浦,静静的河水,缓缓流经千灯镇古镇,世居千灯古镇的人们,都曾目睹过南来北往的货运船只在千灯浦上川流不息的盛景。水运的繁忙、货物的集散,人们赞誉千灯镇是“日进斗金”的“金千灯”。
(千灯古镇)
在千灯镇的古街窄巷中漫步,如飘浮于明清的遗风中,两侧楼宇挑檐而出,小楼相依,“足踩青石板,头顶一线天”,这种惬意的感觉似乎也只能在这里找到。在千灯镇上且行且走,任思绪一纵千年,追溯着千灯镇这部源远流长、风云变幻的史诗,其中的独特神韵值得你去寻觅和享受一番。
(淳溪古镇)
淳溪古镇——“江苏百家名镇”之一淳溪镇位于高淳区中心偏西处,东南临固城湖,西南隔官溪河与沧溪相望,西北与薛城毗连,东北与南塘接壤。宋代以来一直叫高淳镇,旧县志认为此镇名系因“地高民朴”而得。明弘治四年,高淳单独置县后,今淳溪镇作为县署所在地延续至今,历史上则隶属崇教乡。因高淳县以镇定名,为避县、镇混淆起见,就以本镇的一条小溪——淳溪定为镇名。
自古至今,乡村民间一般只知高淳而不知淳溪。作为一条“小溪”之名的淳溪流经县治南镇山之下,其名最早见于南宋,又见于明代《嘉靖高淳县志》卷一,志记高淳城池“西南瞰淳溪河,藉以为壕”。
(淳溪古镇)
以“金陵第一古街”——高淳老街而著称的淳溪街道,素有“江南圣地”之美誊。淳溪街道历史悠久,早在殷商时期就有人类活动,先人依地形地势而定居,逐步形成村落、集镇;明弘治四年置高淳县后为县署所在地;清光绪三十四年改名浣溪镇,后几经易名为淳溪街道。
历史上,淳溪街道商铺云集,街巷纵横,市井繁华,自建县起一直为县城所在地。淳溪街道工商业兴盛,手工业发达,是沟通苏南和皖南的经济走廊。早在唐代,就有商业萌芽,唐诗中曾有“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的描述。
(淳溪古镇)
明清时,随着徽商崛起,成为安徽粮食、茶叶、烟叶、纸张、竹木、桐油和江苏的色布绸缎、日用百货等物资的主要集散地,造就了历史上有名的“八大行”。淳溪街道老城区已建成以凸显古镇风貌为主的历史文化街区。
名胜古迹有南京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薛城遗址、东吴年间的保圣寺塔,明代的襟湖桥。明清形成的淳溪老街(中山大街)店铺鳞次栉比,融苏南香山派、皖南徽派风格于一体,誉为“金陵第一古街”。沿街还有关王庙、高淳民俗馆、杨厅、乾隆古井等景点,展现出古老朴实的古建筑艺术及蕴涵其间的丰富民俗文化。
(余东古镇)
余东古镇——凤城海盐运三江余东古镇曾是繁忙的盐场和盐业集散地,有古老的运盐河,曾经的繁华都在这静静的岁月之河中沉淀,余东镇历经岁月的打磨,现在依然存留有古运盐河和两个盐码头的遗址。从尚存的遗址中,人们依稀可以感受到余东因盐成邑的城镇风韵。
余东古镇背靠著名的吕四港,南临黄金水道长江,有“苏北周庄”的美誉。余东镇古称“凤城”,始于唐代,兴于北宋,盛于明清,基于煮海为盐而逐步发展形成。如今,余东镇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天庭凌霄殿上有一只凤凰,因久居天庭而感到寂寞,便趁看守神童打瞌睡时偷逃出南天门,飞降凡间,安居在余东,余东镇也因此而得名。
(余东古镇)
余东镇最主要的观光景点是法光寺。它的前身是道观东岳庙,建于明万历年间,为海门现存的唯一明代古迹。法光寺的寺后花园,小桥流水、假山、金鱼池等共同构成了一幅壮景,让人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余东镇的大街小巷中历史遗留的痕迹和古朴的气息,总能让人随意捕捉。街道上的郭利茂银楼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为典型的徽派建筑,见证了余东镇曾经的辉煌。以老街为中轴线的姐妹井,是明代两姐妹同嫁余东镇后开凿而成,井中井水生津甘醇,深不见底,水量充沛。
(余东古镇)
余东镇上一直流传着“余东城,好风光,它有四城踞四方;城里城外各十庙,五山五坊三条港;四河七桥四池塘,还有青墩双井庄;亭台楼阁堂会院,凤城福地美名扬”。这首旧时民谣,人们从中仿佛可以看到鼎盛时余东镇的风光场景。
结束语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小镇情怀。或烟雨迷蒙,疏离散淡;或流水江南,烟笼人家;或长河落日,庭院深深;或雪山巍巍,湖水明澈……
只因她,洗尽铅华,不惹尘埃,唯有斑斑驳驳的风情和拙拙朴朴的纯粹,如一首无言的歌。
寻一个洒满阳光的日子,穿行于狭长绵延的古巷,脚步叩响古旧的青石板,轻抚布满青苔的古老的墙,恍惚间,仿佛回到了旧时光。
这里远离喧嚣,无关尘世,品一杯香茗,掬一米阳光,斜倚轩窗,任思绪放逐,无论多么烦躁的心绪,都会在这份静谧里变得云淡风轻,静美如初。
星说旅游,一个“披挂上阵”的“旅游人”。
旅行并不是急行军,有时要学会放慢脚步,细细体会这里所散发出来的那种味道。这种味道是生活的态度,这种态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漫步在街头巷尾,去学习、去体悟。
旅行不仅仅是看景、释放压力,更多的是要有所收获、有所感悟。也许你还在为繁忙的工作而抱怨,也许还在为生活琐事、感情纠结而烦闷,此时,不妨想一想:生活中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吗?
生活中的每个人,不论是谁,如果想要获得就要付出努力,就像勤劳的石匠与其妻巧手绣娘一样。换句话说,就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一个人不想付出,那就不可能有收获。因此,少一些抱怨,少一些烦躁;多一些感恩,多一些理解,生活的路自然越走越宽阔,而你也会得到更多的快乐。
内容仅为个人见解,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期待各位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本文禁止转载或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