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拥有10万精锐部队的毛贵;占据北方核心地带的关先生;控制西北战略要地的李喜喜。
这个创业传奇不是别人,正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从和尚到加盟商:朱元璋的品牌选择
朱元璋站在皇觉寺的台阶上,望着来来往往的饥民。这个在佛门待了几年的和尚,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历史的弄潮儿。
朱元璋也在打这个算盘。他盘算的是一件很现实的事:凭啥让人跟着自己干?光是个和尚的身份可不够。
朱元璋琢磨明白了,要想干一番事业,得先找个好招牌。这不就跟现在开店一样,要么自己辛辛苦苦打响品牌,要么就加盟个现成的金字招牌。
韩林儿那边是总部,规矩多。郭子兴这边是加盟店,反倒自由一些。在郭子兴手下,朱元璋能学到怎么带兵打仗,还能借用红巾军的招牌。这买卖,怎么算都划算。
朱元璋在郭子兴手下干得风生水起。打仗有一套,做人也有一套。不到一年,就从小兵升到了统兵大将。郭子兴连自己的义女都给他当了媳妇。
这媳妇就是后来的马皇后。马皇后是个有本事的,她爹在当地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朱元璋通过这门亲事,在滁州一带的地位更稳了。
到了1355年,朱元璋已经完全掌握了郭子兴的军队。这时候他遇到了一个抉择:是继续用红巾军的招牌,还是自立门户?
朱元璋选择了继续用红巾军的招牌。这时候的红巾军在北方正打得热火朝天,韩林儿手下的三路大军都在狠狠地收拾元朝。用这个招牌,一来可以名正言顺,二来还能让其他起义军对自己有所顾忌。
这就像现在的加盟店老板。店开得红火了,也不急着另起炉灶。毕竟招牌打出去了,老顾客都认这个牌子,没必要冒险换个新的。
朱元璋这步棋走对了。正是靠着红巾军的招牌,他在攻下南京后,能顺理成章地接收其他红巾军将领的投靠。这些人觉得,咱们都是一家人,投靠朱元璋总比投靠其他势力强。
这就是朱元璋的高明之处。他懂得借势,也懂得借力。在最需要招牌的时候,他选择了当时最响亮的红巾军;在需要发展的时候,他又借着这个招牌扩充实力。等到时机成熟,才考虑要不要换个新招牌。
三路诸侯的兴衰:为何只有朱元璋活到最后
元朝末年,中国北方的天空被三支劲旅搅得天翻地覆。这三路人马,就像三个开着连锁店的老板,都想着要把自家的店铺开遍天下。
毛贵、关先生、李喜喜,这三个名字在当时可比朱元璋响亮多了。
关先生更厉害,他率军一路北上,直接打到了元朝的中都。当时的元朝皇帝吓得直发抖,连夜把值钱的东西往北边搬。中都城里的百姓都在传:这回元朝真要完蛋了。
李喜喜也不含糊,带着队伍打到了宁夏。西北的老百姓第一次见识到,原来元朝的铁骑也不是那么难对付。
这三路人马,每一路都比朱元璋强。朱元璋那会儿还在南京城里经营着他的一亩三分地。这就像是,人家都已经开起了全国连锁,朱元璋还在打理自家的单店。
可高潮来得快,衰落来得更快。
关先生打到中都是不假,但他犯了个致命的错误:太贪心。占了中都不走,非要在那儿享受。他哪知道,这是元朝下的一盘棋。等他在中都享受够了,元朝的援军从四面八方涌来,他想走都走不掉了。
李喜喜在宁夏折戟沉沙,原因更简单:补给跟不上。打仗不是过家家,光有勇气不行,还得有粮草。他的部队推进太快,后勤补给跟不上,结果被元朝军队找到机会,一举歼灭。
再看看朱元璋是怎么干的。
他在南京的地盘上,看似发展得慢,实际上步步为营。打下一座城,就在这座城里建立起完整的管理体系。从收税到治安,从粮食供应到百姓生计,都安排得妥妥当当。
这话说得在理。朱元璋占领的地方,老百姓安居乐业,日子越过越好。这就跟开店是一个道理,与其到处开店却经营不好,不如把一家店的口碑做扎实了。
等到那三路诸侯都折戟沉沙的时候,朱元璋的地盘反而越来越大。他的部队向外扩张,老百姓不排斥,反而欢迎。因为都知道,朱元璋来了,日子就有盼头了。
这就是为什么只有朱元璋活到最后。别人眼里只有打仗,朱元璋眼里却装着老百姓。别人想着怎么打下地盘,朱元璋想的是怎么经营地盘。
三路诸侯轰轰烈烈地起,轰轰烈烈地落。朱元璋默默地起,稳稳地进。到最后,历史给出了答案:不是打得最凶的人能赢,而是经营得最好的人才能赢。
从加盟商到新品牌:朱元璋的转型之路
1356年,朱元璋坐在南京城的王府里,手里捏着一份军报。军报上说,张士诚在太湖一带称王,陈友谅在江西一带扩张势力。这两个人,一个是富甲天下的米店老板,一个是军事实力最强的诸侯。
朱元璋放下军报,眼神深邃。他知道,光靠红巾军的招牌已经不够了。
这就像一个成功的加盟店老板,到了一定规模,就得考虑创立自己的品牌。但这事得讲究火候,转型的时机抓得准,就能一飞冲天;抓不准,可能前功尽弃。
朱元璋的转型,从经营南京城开始。
这买卖稳赚不赔。粮商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点头答应。就这样,南京城外的荒地,变成了良田。老百姓有活干,有粮吃,粮商们也赚到了钱。
再看看张士诚是怎么干的。他在太湖一带囤积粮食,抬高物价。老百姓怨声载道,可他不在乎,反正自己的钱袋子鼓着呢。
陈友谅更是一门心思想着打仗。他的地盘上,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他还在征收军粮。
1367年,时机到了。这一年,陈友谅已经战死,张士诚也被打得缩在高墙里。朱元璋终于可以甩掉红巾军的招牌,打出自己的旗号。
这时候的朱元璋,已经不需要借别人的名号。因为在老百姓心里,他就是那个会过日子、懂民间疾苦的朱将军。
这话是真是假,没人知道。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朱元璋的转型之路,走得稳,走得实,也走得高。他用实实在在的政绩,换来了老百姓的拥护。这才是他能从加盟商变成品牌创始人的真正原因。
品牌升级:从朱将军到太祖皇帝
1368年正月,南京城里张灯结彩。朱元璋在龙袍加身的那一刻,心里清楚: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从朱将军到朱皇帝,这个品牌升级可不简单。就像现在的企业,从区域品牌升级为全国品牌,需要考虑的问题可多着呢。
这是在告诉天下人:咱这个皇帝跟别人不一样,是个讲规矩的。
接着,朱元璋做了一件让文臣们目瞪口呆的事。他把自己的家谱公布于世,把自己的出身来历说得清清楚楚。
这番话传出去,天下人都说:这位新皇帝,有意思。
朱元璋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不是修宫殿,不是选美人,而是减免天下赋税。他下令:凡遭受战乱的地方,免税三年;其他地方,减税三成。
这一招可高明了。老百姓一听,都说这皇帝懂行情,知道大家手头紧。
但朱元璋知道,光靠减税还不够。他马上派人到各地去查灾情、访民情。哪里闹灾了,立马派人赈济;哪里有冤情,马上派人处理。
朱元璋深知,光在南京城里当皇帝不行,得让全国人都知道:这个新朝代是为老百姓办事的。
他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派军队北伐,要把元朝的残余势力清除干净;另一方面在收复的地方立即推行新政,让老百姓尝到甜头。
军队所到之处,立即清丈土地,按户分田,让农民有地可种。同时设立义仓,预防灾年。还专门派人到各地教农民新的耕作技术。
这就像现在的品牌推广,产品好,服务好,口碑自然就好。
到了1372年,大明朝的威望已经传遍天下。不光是中国境内,连日本、朝鲜这些国家都派使者来朝贡,说是听说大明皇帝爱民如子,特来拜见。
这话说到点子上了。朱元璋深知,从朱将军到朱皇帝这个品牌升级,不能光靠表面功夫。得让老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好处,这才是立国之本。
这一章,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品牌升级不是换个新招牌那么简单。得让消费者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价值,这才是品牌升级的关键所在。
他的成功秘诀是什么?为什么同样是创业,别人都死在半路上,偏偏他活到最后?
关于朱元璋的创业史,你觉得最令你震撼的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参考文献:
1.《明太祖实录》- 明朝官修
2.《明史》- 张廷玉等
3.《朱元璋传》- 吴晗
4.《洪武大帝》- 姚明军
5.《从农民到皇帝》- 陈梧桐
得位最正指的是他没有担任过前朝的任何官职不是说他人品多好,如果把他的位置当成普通老百姓杀他八百回都是轻的,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最正的只有始皇,其它的都是造反得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