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不生尘土梦,山中共息水云身。
尘世浮华,皆似空花。古今诗人多以诗词表达对尘世的超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六首脱去尘世的古诗词,与君共赏!
1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译文:
如果心中没有忧愁的闲事需要去烦恼,一年四季都是人间的好时节。
出自宋代无门慧开禅师的《颂平常心是道》: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赏析:
“若无闲事挂心头”,这句以一种假设的语气,道出人们内心渴望达到了一种无牵无挂的境界。“闲事”通常指那些让人烦恼、忧虑、纠结的琐事。
“便是人间好时节”,是对上一句的升华。意思是当内心没有烦恼牵挂时,那么当下就是人间最美好的时光。
2
开经犹在松阴里,读到南华第几篇。
译文:
打开经书的时候还在松树的树荫之下,不知道已经读到了《南华经》的第几篇了。
出自唐代诗人施肩吾的《访松岭徐炼师》:
千仞峰头一谪仙,何时种玉已成田。
开经犹在松阴里,读到南华第几篇。
赏析:
“开经犹在松阴里”,“开经”传递出一种庄重和专注,暗示着即将开始阅读经典,而“松阴里”这个地点的设定独具匠心,松树高大挺拔,其树荫下既凉爽又清幽,给人一种远离尘世、超凡脱俗之感。
“读到南华第几篇”,则将焦点放在读经者所读的内容上。“南华”通常指《南华真经》,即《庄子》。这句诗通过询问读到了《南华真经》的第几篇,并非仅仅关注阅读的进度,更多的是在思考读经者在这个过程中的领悟和收获。
3
愿我六根常寂静,心如宝月映琉璃。
译文:
希望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常常处于安静、平静的状态,我的内心如同宝贵的明月映照在琉璃之上那般澄澈、纯净。
出自宋代王安石《望江南·四之二》:
归依法,法法不思议。
愿我六根常寂静,心如宝月映琉璃。
了法更无疑。
赏析:
“愿我六根常寂静”,“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及其功能。“常寂静”表达了作者渴望摆脱外界的纷扰和内心的杂念,追求一种心灵的宁静。
“心如宝月映琉璃”,此句将心灵比作宝月映在琉璃之上,宝月的光辉明亮、柔和,琉璃则通透无瑕。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期望自己的内心如同这一景象般清澈明亮、毫无杂质。它象征着内心达到一种极高的觉悟境界。
4
桃花不管人间事,只笑山人未拂衣。
译文:
桃花不理会人间的纷繁事务,只是嘲笑山中之人还没有摆脱尘世的纷扰,未能洒脱地归隐。
出自明代王守仁《春日游齐山寺用杜牧之韵二首 其二》:
倦鸟投枝已乱飞,林间暝色渐霏微。
春山日暮成孤坐,游子天涯正忆归。
古洞湿云含宿雨,碧溪明月弄清辉。
桃花不管人间事,只笑山人未拂衣。
赏析:
“桃花不管人间事”,诗人将桃花拟人化,赋予其“不管人间事”的特性。桃花在春天里自顾自地盛开,不受人间纷繁复杂的事务所干扰。这里的“不管”二字,描绘出桃花的自在逍遥和超脱尘世,仿佛它处于一个与世隔绝的纯净世界。
“只笑山人未拂衣”,“笑”字用得极为精妙,桃花似乎具有了人的情感和意识,在嘲笑山人的犹豫不决。“拂衣”常指归隐、离开尘世。这句诗暗示了诗人对自由、超脱生活的向往,但又因种种原因未能付诸行动,隐隐透露出对现实生活中无法轻易摆脱束缚的无奈和自嘲。
5
衣食无亏便好休,人生世上一蜉蝣。
译文:
只要衣食方面没有欠缺就应该知足了,人生在这个世界上就如同一只小小的蜉蝣般短暂。
出自金代丘处机《莫愁诗》:
衣食无亏便好休,人生世上一蜉蝣。
石崇未享千年富,韩信空成十面谋。
花落三春莺带恨,菊开九月雁含愁。
山林多少幽闲趣,何必荣封万户侯。
赏析:
“衣食无亏便好休”,此句表达了一种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只要衣食不缺,就应该满足,停止过度的追求,强调在基本需求得到保障时,内心应保持宁静与满足。
“人生世上一蜉蝣”,诗人将人生比喻为蜉蝣,形象地揭示了生命的短暂和脆弱。蜉蝣朝生暮死,生命转瞬即逝,而人类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同样如白驹过隙般短暂。这一比喻让人对生命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从而引发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6
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
译文:
过去发生的事情已经成为过去,就不要再去纠结回想;未来的事情还没有发生,也不必提前过度思考担忧。
出自元代石屋禅师《山居诗》:
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
只今只道只今句,梅子熟时枙子香。
赏析:
“过去事已过去了”,这句直白地宣告过去的种种经历,无论好坏,都已经成为不可更改的历史。它传达出一种豁达的态度,让人们不要沉溺于过去的得失、错误或成就,学会放下过往的包袱,轻装前行。
“未来不必预思量”,强调不要过度担忧和焦虑未来尚未发生的事情。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过度的思量可能会增加无谓的压力和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