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1935年春,船工帅仕高冒着生命危险帮助红军强渡大渡河,随后的岁月,为逃避国民党的追捕,帅仕高不得不隐藏身份,沦落为深山中的奴隶。
大凉山的深处,帅仕高作为一名汉族奴隶,在彝族部落中挣扎求存,被忘却的英雄沉寂了整整十七年。
直到1952年,中央为找回这位赤诚的船工而来,他的命运才得以重写。
渡河者1934年的中国,是一个战争与革命交织的年代。
1934年,中央苏区面临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我党的存亡危机达到顶点。蒋介石决意一举消灭这支游击队,部署了重兵,并采取焦土政策,将红军逼入绝境。为了突围,红军决定实施战略转移,开始了艰难的长征。
帅仕高居住在四川的安顺场,这里是渡过岷江最大支流大渡河的必经之地。大渡河河流湍急,两岸峭壁陡立,渡河地点被称为“铁索桥”,这是一处自古以来就以难以渡过著称的险要之地。
据史书记载,早在太平天国时期,翼王石达开曾在此地尝试渡河,但因天气和敌军的双重压力失败,最终导致全军覆没。
1935年5月,红军在长征途中到达了这个渡口。面对着蒋介石调集的四个军20万人的围追堵截,红军的处境堪比当年石达开。然而,与石达开不同的是,红军有着明确的领导和坚定的意志。
在这个关键时刻,帅仕高的角色变得至关重要。他是渡口附近唯一未被国民党抓走的有经验的船工。红军在攻占安顺场渡口的战斗中占据了优势,但是没有船只和熟悉水性的船工,他们依然无法过河。
国民党为了防止红军过河,已经将所有的船只转移到北岸,并有计划地破坏了渡口南岸的所有船只。然而,帅仕高家中藏有一只小船,这是他父亲留下的,用于平日渔捕和小额摆渡,由于情怀而未舍得销毁。这只小船成了红军过河的希望。
红军的侦察员在无意中发现了帅仕高藏船的秘密。为了确保此行的成功,红军的一个小队被派往帅仕高的住处,他们需要说服这位独一无二的船工协助过河。
在红军抵达他的家之前,帅仕高对外界的事务知之甚少。尽管战争的阴云已覆盖大半个中国,但他的日常生活仍然是捕鱼和摆渡。
面对突如其来的红军,帅仕高最初的反应是恐惧和迟疑。毕竟,长期以来,国民党的宣传将红军描述为残暴之师。
帅仕高闭门不出,而红军战士们则耐心地在门外等待,尝试通过对话减轻他的恐惧。他们解释自己的来意,保证不会对他造成伤害,而是希望他能帮助他们完成这一伟大的任务。
在数次交涉后,帅仕高终于被红军的真诚与决心打动,他决定打开门,与这些陌生的士兵面对面交谈。在确认了红军不会伤害他和他的家人后,帅仕高答应了帮助他们渡河的请求。
这时,他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可能会改变战局,也可能对他和他的家人产生重大影响。但内心深处,他也认识到,帮助红军过河,是对抗压迫的一种方式,尽管这意味着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
在决定帮助红军后,帅仕高开始秘密地准备过河计划。他检查了藏匿的船只,确认其能够承载若干人同时过河。夜幕降临之时,他领着红军小队悄悄地将船只移至渡口,准备在第二天一早实施过河行动。
突破铁索寒在昏黄的月光下,安顺场渡口的水面泛起层层细波,河流的声音在夜幕中显得尤为清晰。红军战士们和帅仕高一起,悄悄地将藏匿的小船推入水中,几乎没有发出任何声响。这只小船是帅仕高从小使用的,虽然仅能承载数人,但在这关键时刻,它变成了希望的使者。
随着第一缕晨光透过山间,帅仕高与红军的几名战士开始了他们的渡河任务。帅仕高精准地掌控着船桨,红军战士们则警觉地观察四周,以防突发的袭击。尽管经验丰富,帅仕高知道这次过河非同小可,每一次桨划都需谨慎至极,以免惊动对岸的敌军。
船只悄无声息地滑过水面,但河流的湍急和不断变化的水流使得渡河进程充满挑战。船身时而在急流中颠簸,时而又在漩涡边缘摇摆,似乎随时都可能被吞没。
随着他们接近河中央,突然,对岸的敌军觉察到了异常。一阵机枪扫射的声音划破寂静的晨曦,子弹在水面上激起一连串的溅泡。帅仕高和红军战士迅速低下头,尽力使自己的身体贴近船底,以减少被击中的风险。
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击,帅仕高保持冷静,依靠着多年的摆渡经验,在枪林弹雨中寻找安全的航线。他熟练地操作着船桨,一次次巧妙地躲避礁石和暗流,保持船只稳定前行。
终于,在漫长且充满危险的一小时后,船只抵达了北岸。红军战士迅速跳上岸边,利用岸上的掩护,迅速展开阵地,为接下来的战友们提供掩护。帅仕高虽然完成了任务,但没有时间庆祝,他需要返回,帮助更多的红军过河。
日光逐渐在天空中升高,帅仕高连续几次往返于河的两岸。随着红军人数的增多,他们在北岸逐渐形成了战斗优势,开始压制对岸敌军的火力。
在帅仕高的多次努力下,大部分红军战士成功过河。每次返回南岸,他都要冒着生命危险,但他的行动速度和冷静的应对每次都令人叹为观止。他不仅是红军的救星,也成为了河流上的英雄。
随着太阳升至正午,红军在帅仕高的帮助下,成功地占领了北岸的关键位置。这一战略位置的占领为红军的长征打开了新的通道,也为帅仕高写下了英雄的篇章。
战斗结束后,帅仕高疲惫地将船只系在北岸,他的任务已经完成。红军指挥官亲自前来感谢他的勇敢和牺牲精神,赠予他一些粮食和必需品,作为对他英雄行为的补偿。
帅仕高目送着红军继续他们的长征,心中虽然有着难以言表的复杂情绪,但他知道,自己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选择了正确的一方。他转身,带着深深的疲惫,沿着曲折的山路,慢慢地回到了他那熟悉的南岸,重新开始他的平凡生活。
黎明后的隐匿帅仕高在完成了最后一次渡河任务后,脱下了沉重的湿衣,换上了干爽的布衣。尽管太阳已高挂中天,照射在湿漉漉的岸边泥土上,散发出泥土的清香,他的身体和心灵却感到极度的疲惫。红军已经成功占领了北岸的关键位置,而他——这位无名的船工,却要默默地返回自己的隐蔽生活,避开战争带来的进一步的波及。
帅仕高步行沿着河岸,回到了安顺场,这个他生长和生活的地方。这里的房屋大多数被战火破坏,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他的家也未能幸免,半边屋顶被炮火击中,倒塌了。看着自己曾经安稳的家园变成这般模样,帅仕高的心中虽有无奈,但他知道自己必须迅速行动,修复藏身之所,以避免被国民党的追兵找到。
他开始收拾残余的瓦砾,修补屋顶。在寻找可用的材料时,帅仕高小心翼翼地避开了村中其他人的目光,他不想引起任何人的注意。随着夜幕的降临,他的住处已经勉强能够提供最基本的遮蔽。
数日后,国民党的侦察队开始在村中搜查。他们怀疑红军可能还有残余力量隐藏在此地,同时也在寻找帮助红军过河的内奸。帅仕高听到附近的谈话和搜查声,心知自己不能再留在此地。
在一次深夜,他偷偷地离开了安顺场,前往更加偏远的大凉山地区。这里多是彝族部落,与外界的联系相对较少,也不太可能有国民党的势力。帅仕高希望在这里找到一个全新的开始,一个不再被战争影响的地方。
帅仕高在大凉山的深林中隐居了数月。他学习了当地的语言,尝试融入当地的生活方式,成为了一名养马的牧工。虽然生活艰苦,但至少暂时安全,远离了国民党的追捕。
然而,命运总是在不经意间敲响门扉。1952年,解放军在剿匪行动中进入了大凉山地区。他们清除了这些地区的土匪势力,恢复了秩序,并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分配土地给当地的贫苦农民和奴隶。
解放军的到来,意味着新的社会秩序的建立,也意味着帅仕高可以结束他的隐居生活。一天,当解放军的士兵在村中登记居民时,帅仕高也被要求登记。他实话实说自己的过去,包括他曾帮助红军过河的经历。解放军士兵对他的故事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并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上级。
消息很快传到了军区高层,帅仕高的英雄行为得到了认可。他被召见到军区总部,接受了表彰,并得到了恢复名誉的机会。同时,解放军还为他安排了适当的生活补贴和住所,以表彰他对红军的贡献。
参考资料:
《“红色”船工的后代,大渡河畔的新勇士》来源:中国网,时间:2023-07-24
《「记者再走长征路」大渡河船工帅仕高:第一个站出来为红军摆渡》来源:中国青年报,2019-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