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中豪杰王聪儿:如何以十万义军撼动满清统治?让乾隆坐卧不安

在红墙说史 2024-07-03 20:37:25

公元1645年,李自成兵败九宫山,战败身亡,高皇后带领残余力量一路南下,在南方各地继续从事反抗清朝的斗争。

虽然条件艰苦,但是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给清朝带来了许多的麻烦,成为一支让清朝头痛不已的反清势力。

高皇后为了躲避清廷的追捕,她特意将李自成后人的姓氏全部改为王姓,以表示继承李自成遗志。

王聪儿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枭雄。

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歧视与欺侮下,年轻的王聪儿崛起成为了一位非凡卓越的农民起义军英雄。

她善于总结作战经验,及时将作战方式由攻坚战为主转变为以机动灵活的流动战为主。

面对敌人重兵围堵的局势,为扩大影响力并联合四川农民起义军共同抗敌,她毅然率领起义军踏上了长途远征之路。

起义军首先在钟祥粉碎了清军“四面夹攻”的阴谋,接着成功突围北上,强渡刘家河,进逼谷城、光化,还把河南巡抚景安围困在魏家集一带,打得敌人狼狈不堪、溃不成军。

1796年9月,为更灵活地打击敌人并便于山区行军,襄阳起义军在双沟分为两路前进,每路约二万余人。一路由王聪儿、姚之富带领,从枣阳奔赴唐县;另一路由张汉潮率领,渡白河西上吕堰驿前往邓州(今邓县)。

之后,这路起义军又折向南与王聪儿军汇合。1797年2月,为分散清军兵力,在河南与湖北交界的滹坨镇(即湖河镇),起义军再次分成三路。

北路在王廷诏、高均德的率领下,从桐柏出发,经河南叶县、裕州(今方城县),挺进到陕西商南一带。西路则由李全、樊人杰带领,从桐柏向信阳进军。

1797年3月,西路军返回湖北应州(今应山县)、随州,不久后又北上信阳、确山,接着向西沿着鄂豫边界,经淅川、卢氏、内乡,由武关进入陕西,在商南地区与北路军会合,迂回湖北,经郧阳、郧西向陕西镇安挺进。

中路军由王聪儿、姚之富亲自统率,经南阳、嵩县、山阳,于4月下旬南下攻克湖北郧西县城。他们杀掉了清军的护军统领惠伦,烧毁县衙门,砸掉城南孔庙中的“圣像”,打开官府粮仓,将粮食分发给贫苦人民。

5月,惠龄、庆成等部敌军向郧西逼近,起义军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地在敌军重兵之间迂回穿插,做出要夺取进攻西安的要路孝义(今柞水县)的态势,吓得惠龄赶忙派秦承恩“扼秦岭御之”。但起义军却直捣镇安,三路起义军成功会师。

清军此时也分成三路,分别由景安、兴肇、惠龄、庆成等人率领,在起义军后面紧紧尾追。

在王聪儿的带领下,起义军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如蛟龙般与清军周旋。他们常常“不整队,不走平原,仅数百为群”,“忽分忽合,忽南忽北”。

沿途他们积极宣传动员群众,严惩贪官污吏、地主豪绅,打开仓库,把所得的粮食、衣物等分给贫苦大众,因此深受广大人民的拥护与爱戴,扩大了起义军的政治影响,筹备了军粮,扩充了军备,补充了人员。

起义军合则痛击清兵、乡勇;分则化整为零,四处发动群众参军参战,号召人们奋起斗争。在流动作战中,起义军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仅4月中旬,襄阳起义军在南山老林会师时,就有六千多当地人民加入,其中特别是骑兵部队发展迅速,仅西路李全的骑兵队伍就多达五千人,骑兵的壮大增强了起义军的战斗力。

惠龄率领各路清军,紧紧跟在襄阳起义军之后,人困马乏,疲于奔命。由于他是起义军的手下败将,所以一提到王聪儿率领的襄阳起义军,就心惊胆战,打仗时总是躲躲闪闪,处处被动,整天被起义军牵着鼻子走。

王聪儿率领襄阳起义军在河南省转战两个多月,胆小如鼠的河南巡抚景安先是躲在南阳城中,后来又跑到内乡城里,始终不敢出来,待起义军离开河南省界三百多里时,他依然不敢迈出内乡城一步。因此,人们给他起了个“迎送伯”的绰号。

当时,四川白莲教起义军正处于艰苦的反围剿战斗中。为支援四川起义军,王聪儿决定率领襄阳起义军穿越巴山老林向四川进军。

1797年5月,襄阳起义军在陕西镇安表带铺取得一场大胜,清军护军统领、前锋参将、校尉等众多头目都成了起义军的刀下亡魂,许多贫苦人民纷纷加入起义军。

表带铺大捷后,起义军马不停蹄,乘胜沿着汉水北岸,经旬阳、安康、汉阴、石泉,在当地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安康成功渡过汉水,甩掉了跟踪的敌人。

当清军将领惠龄的大队人马赶到渡口时,他们只捡到一些起义军战士丢弃的烂袜子,连起义军的影子都没看到。

当惠龄把襄阳起义军渡过汉水的奏折送到北京时,乾隆和嘉庆父子二人气得暴跳如雷、七窍生烟,同时也如热锅上的蚂蚁,坐卧不安、惊恐万状。

他们痛恨奴才们不争气,大骂惠龄:“汝等放贼过江,此奏无耻之至。”

王聪儿率领襄阳起义军强渡汉水后,又分兵三路,向四川挺进。一路上,他们时分时合,边战边进,每当遇到敌军围堵,就“散诸山林”,“一日数变”,把敌军搞得晕头转向。

他们连续四个多月翻山越岭,穿州过县,长征五六千里,跨越无数山川,风餐露宿,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冲破了数倍于己的敌军的围追堵截,于1797年6月23日经太平、通江到达东乡(今宣汉),与四川白莲教起义军胜利会师。

当时,两支军队的营寨连接在一起,浩浩荡荡绵延三十余里,旌旗飘扬,鼓角相闻。广大起义军战士个个精神振奋,斗志昂扬。

起义的烽火燃遍川东二十多个州县,整个川东北地区呈现出一片大好的革命形势。这时,川东北地区的人民也纷纷自动组织义军,武装响应。

起义军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斗争,动摇了大清在四川的统治。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