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之野:是集结号,也是冲锋号

秦功彦 2024-09-27 22:08:38

下班的时候,有位同事问我,说是因为我们放的大炮仗所以股市暴涨吗?

我挠了一下头,说,怎么说呢,倒不是这个逻辑,但也不能说完全没关系。

这几天有太多的东西密集爆炸出来,像积蓄了很久的情绪。

有关于资本市场的,有房地产的,有军事方面的,有汇率上的,有政治方面的,交汇在一起。

消息称,“巴黎时间9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代表中央政府在法国巴黎成功簿记发行了20亿欧元主权债券。其中,3年期12.5亿欧元,发行利率为2.517%;7年期7.5亿欧元,发行利率为2.738%“。

消息指出,国际投资者认购踊跃,投资者类型丰富,地域分布广泛。总申购金额162亿欧元,是发行金额的8.1倍。其中,亚洲、欧洲、中东、离岸美国投资者分别占比51%、36%、5%、8%,主权及超主权、银行、保险、基金资管类投资者分别占比26%、51%、4%、19%。此次发行的债券全部托管在香港金管局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MU),随后将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和巴黎泛欧交易所上市。

而接下来,可能还有一揽子提振经济和消费的举措要出台。

虽然不再会有大水漫灌,但是每个痛点上投入的真金白银是真不少,强调的还是一个“逆周期”调节。政策密集配合出台形成了很好的交互效应,极大振奋了人心。

股市的反弹只是一个方面,它其实跟我们洲际导弹的试射并没有直接联系,却客观上形成了同频共振。

我们在向世界发出最强音,在美国大选的蝇营狗苟中,展现出中国气质。

经济和军事并不是我今天想要重点说的,我想说的是另一个点,就是昨天文章末尾的那个对比。

今天我试了一下最新的GPT-4o模型,然后也对比了一下国内的几款主流AI产品,感觉虽然差距依然有,但体感的差别已比最初缩小了很多。

我们正在全力追赶。

并不仅仅是在人工智能领域,而是在整个科技方面,中国吹响的既是集结号,也是冲锋号。

在网上看到科技部长阴和俊的讲话,查阅了一些资料,极受鼓舞。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我们必须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他说,我们离2035年科技强国只剩11年,必须要加班加点去实现。甚至把科技提升到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高度。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提升国家竞争力、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影响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国际形势严峻复杂,我国发展面临外部人为制造科技壁垒、试图割裂全球创新链产业链等诸多挑战。国家之争就是实力之争,关键是科技创新能力之争,背后较量的是谁的制度更优越。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着力破解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突出问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然选择。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基础研究不断拓展人类认知边界,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等前沿技术实现多点突破、引发链式变革,推动全球产业结构、经济形态和人类生活方式深刻调整。与此同时,科研范式发生重大变化,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深入,战略导向、数据驱动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式。我们必须构建完善科技创新组织方式和治理模式,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以更加健全的体制机制不断拓展科学研究的深度广度,催生更多原创性颠覆性前沿性技术,增强我国科技竞争力引领力,抢占科技制高点,赢得战略主动。

当前,我们就处于一个极为重要的发展期,这一次,中华民族没有落后,处于第一集团,紧追不舍。

丝毫没有回避任何问题。

基础研究往往涉及多学科交叉融合,需要构建科学、高效的科技创新组织模式。而在当时,各单位各领域单打独斗依然是普遍现象。

对多年来人才、教育、科研课题、经费等痛点都有深度涉及。

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其中构建起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是一项重要内容。以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四唯”现象为突破口,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正是全新的人才评价和任用机制,让蔡韬敢于接下这项科研重任,勇闯“无人区”。

并且提出了解决方案: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社会资源共同攻关,正是新时代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从协同创新中心团结高校间人才,到启动“率先行动”计划、集聚中国科学院优势力量,再到搭建国家实验室创新平台、实现全国优势力量汇聚,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不断完善让量子科技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墨子号、九章、祖冲之号等一批重大成果集中涌现。

一是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优化定位和布局;推进科技创新央地协同,统筹各类科创平台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

二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抓住支撑产业链、企业主体地位、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重点环节,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制度政策体系。

三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的制度,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减负。

四是深化科技开放合作。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拓宽政府和民间交流合作渠道,聚焦应对全球挑战开展联合研究,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科技规则制定,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

是的确在下决心,也是有成效的。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党中央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成立中央科技委员会,重组科学技术部,这是对国家科技领导和管理体制的一次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中央科技委员会成立一年多以来,加强政策、计划、资源等统筹,着力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加快启动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打破方方面面的利益藩篱,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国家科技治理效能大幅提升,决策效率大大提高,我国科技事业呈现出一片新气象。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到2023年的第12位,研发经费跃居全球第二,研发人员、高水平论文、发明专利多年位居世界前列,取得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高铁、移动通信、新能源汽车、深海深地探测等一大批标志性重大成果。

可以看到,我们在为2035做什么样的冲刺。

只在这11年,并不是很遥远的事,就在我们的眼前,就在这一代人的命运里。

不仅仅只是科技领域的事,教育、文化、金融等都必须协同配合,从根子开始转变: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促进科技与教育、人才良性循环。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推进校企协同创新,提高成果转化效能。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深化高校、科研院所收入分配改革。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加强科技伦理治理,严肃整治学术不端行为。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

教育领域,很快就应该有一场深刻的变革。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海外科学家回来,不是没有原因的,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祖(籍)国的希望,看到了归属感,当然,也看到了科研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国家的决心。

未来一段时间,很多地方很多领域都在说“过紧日子”,但我想说,就算是都勒紧裤腰带,也不要担心,科学技术方面是不需要紧的,这是国家的决心,也是中国的未来。

因此,相比股市的短期好转,或者是军事上的敲山震虎,其实都不如中国在科技上这次绝地求生的勇气来得震撼。

就像阴部长说的,是集结号,也是冲锋号。

我觉得很欣慰,我们的孩子一代,就能看到中国科技大爆发的时期。

想着十几年后的某一天,当中秋的满月又大又圆,你作为中华儿女的一员,指着月亮对外国友人说,那里有我祖(籍)国的科研站,是怎样的自豪。

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克时艰,为独属中国的浪漫执着、独属中华民族的温良深情,一起做点什么吧。

0 阅读:35